APP下载

用艺术感悟人生

2012-09-18王志民

当代矿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巴乌葫芦丝笛子

□王志民

贾洪君正在指导孩子们进行乐器演奏

贾洪君篆刻作品

在贵州乌蒙山一个偏僻的乡镇工矿厂区,一位来自东北的中年汉子,带着一群大山深处活泼可爱的孩子,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走向了音乐艺术的殿堂。这个人就是盘江精煤股份公司老屋基选煤厂的工会干事贾洪君。

来到贾洪君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乐器店和图书馆,墙上和三开门的玻璃柜里到处是各种乐器,书柜、书桌、沙发、床上摆放着各类音乐、篆刻、书法等方面的书籍,使原本宽敞的卧室显得十分拥挤。贾洪君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高级考官,国际葫芦丝、巴乌联合总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年先锋队红领巾艺术团贵州选拔培训基地主任,贵州省葫芦丝、巴乌学会常务理事,贵州傣韵葫芦丝、巴乌培训中心创办人及指导老师,贵州省六盘水市篆刻艺术家协会会员。众多的“头衔”,足以说明他在音乐和篆刻方面取得的成就。

贾洪君自幼喜爱音乐。上小学二年级时,他看到同班同学能用笛子吹奏出动听的乐曲,觉得非常奇妙,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吹奏笛子。当时,他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向父母要钱买笛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自己动手,找来一根旧雨伞的竹子伞把,按照笛子的式样,用小锯条把伞把锯下来,把炉钎烧红后在上面钻出一个个发音的小孔,再贴上笛膜,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终天做出了一把能吹出曲调的笛子,从此便沉浸在学习音乐之中。他舍不得吃零食,把零花钱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买来了自己做梦都想得到的笛子和口琴。别的孩子一放学就东跑西颠地疯玩,他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琢磨吹奏上。在音乐方面的良好天赋,使他参加学校鼓号队没多久,便成了最优秀的小号手。上初中后,他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行。老师的赞赏,同学们的羡慕,激发了他报考音乐学院、将来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决心。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那场席卷全国的“文革”中,贾洪君根本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环境。1971年初中毕业后,他怀着不能实现个人理想的无奈,到矿山当了一名电工。但他没有从此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理论的学习和乐器演奏水平的提高上。平时,工友们约他去喝酒,他不去,因为不舍得花钱。每个月发了工资,工友们都去买新衣服,他还是舍不得花钱,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可是在购买乐器和音乐书籍方面,他却大方得出奇,几乎用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成了矿区优秀的乐队指挥和长号、萨克斯演奏手,演奏的长号、萨克斯,成为当时矿区各类文艺演出的亮点和压轴戏,不但深受职工家属的欢迎,还赢得了一位同样喜爱文艺、能歌善舞、年轻美丽的矿山女教师的芳心。改革开放后,大部分队友退出了乐队,有的当上了各级领导干部,有的下海经商发了财,但他却四十年如一日,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贾洪君又迷恋上了葫芦丝演奏。由于他有多年的乐理功底和演奏基础,再加上刻苦潜心钻研,很快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下来,他的葫芦丝演奏已达到国家 A级演奏教师的水平,并获得国际优秀葫芦丝、巴乌导师奖(演奏家资质)。此后,社会上的一些单位和部门高薪聘请他当音乐指导老师,他不为所动,婉言谢绝,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矿区文化建设之中。他积极参加本单位文艺演出的策划、排练,到矿区的各个单位进行巡回演奏,为活跃矿区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贾洪君对此并不满足,当他发现一些矿工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却由于生长在偏僻的山区,缺少音乐老师的指导而被埋没时,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大山深处喜爱音乐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2007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创办了葫芦丝、巴乌培训班,为矿区爱好音乐的孩子搭建了成长的平台。经过几年辛勤的付出,如今孩子们演奏的葫芦丝,已从大山深处飘到了省城贵阳,飘到了首都北京,多次获得金、银、铜奖。

上世纪90年代初,贾洪君又爱上了篆刻这门艺术。他拜中国煤矿篆刻家协会主席许传播等名家为师,经过 20多年刻苦钻研,创作的篆刻作品别具一格,经常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

当笔者问起他几十年来追求艺术的感受时,这位年近花甲、健谈开朗的汉子淡然一笑道:“我已把音乐和篆刻当作我生命的一部分,一天不做些音乐和篆刻方面的事情,我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多年来对艺术的追求,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淡泊名利。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会干事,但我生活得充实、快乐,每次看到孩子们参加音乐比赛捧回各种奖项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是任何名誉、地位都不能替代的。”

猜你喜欢

巴乌葫芦丝笛子
快乐其实很简单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我教爸爸吹巴乌
我教爸爸吹巴乌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