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膀胱造瘘患者生物被膜菌与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性

2012-09-18李乃静潘作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老年病科辽宁沈阳11000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造瘘内酰胺酶扫描电镜

李乃静 白 雪 潘作东 何 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老年病科,辽宁 沈阳 110004)

随着高分子材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相关感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膀胱造瘘管是解决老年患者尿路梗阻及排尿困难的有效方法,但细菌易于黏附于导管的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导致难治性泌尿系感染。为深入了解生物被膜菌与老年生物材料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均为老年男性;年龄72~102岁,平均86岁。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置管的患者61例,膀胱造瘘导管的材料均为硅胶导管。留置导管时间平均20个月。换管时间4~7 w,集尿袋更换时间3~5 d。置管原因:前列腺良性增生29例,前列腺或泌尿系肿瘤20例,脑血管病变后遗症12例。

1.2 实验仪器 24孔板(天津有机玻璃制品厂)、扫描电镜(S-800日本HITACHI公司)、超声清洗器(GX-250,北京医疗设备二厂)、低温超速离心机(上海安亭公司)、LKB2117等电聚焦系统(LKB公司)、超净工作台 (上海医用设备一厂)、鉴定仪(Bio-Merieux公司、法国)、S800扫描电镜 (Hitachi公司,日本)。

1.3 细菌鉴定 用75%的乙醇纱布擦拭尿管外壁,用无菌剪截取尖端5 cm标本,分为3份,分别用于细菌鉴定、扫描电镜观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首先将导管超声震荡15 min,使尿管表面生物被膜完全脱落于培养液中,摇匀后吸取10 μl,用生理盐水以10倍梯度连续稀释数倍后,各取10 μl置于胰酶大豆肉汤中培养48 h,然后进行细菌鉴定。

1.4 扫描电镜观察 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漂洗导管5次,洗去浮游菌及其他黏附物。用PBS缓冲液缓慢漂洗3次,用2.5%戊二醛PBS溶液中4℃固定2 h,以pH7.2的磷酸缓冲液冲洗3次,再以1%锇酸固定2 h,4℃双蒸水冲洗3次,每次10 min,系列酒精梯度脱水,醋酸异戊酯置换,干燥后喷金,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菌形态。

1.5 ESBLs的检测 将脱落于培养液中的菌体离心30 min,弃去上清液,以0.05 mol/L、pH7.0磷酸钾缓冲液洗涤两次后,将收获的菌体悬浮在同样适量的缓冲液中,用冻融法〔1〕使细菌菌体破坏,然后以低温超速20 000 r/min离心6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提取液。ESBLs的检测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2〕,测试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直径,用CLSI M100-S19标准进行判断,当2组药物中有任何一组在加克拉维酸后,抑菌环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抑菌环直径相比,增大值大于或等于5 mm时,确认产ESBLs。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61例膀胱造瘘患者中,17例平均插管时间(7.4±0.9)d,未见到膜状物;44例平均插管时间(24.4±1.6)d,扫描电镜观察到导管表面覆盖大量的纤维膜状物,膜状物中可见网状裂纹,在裂纹中附着大量细菌,细菌聚集生长(图1)。

图1 细菌生物被膜(×8 000)

2.2 微生物学结果 61例膀胱造瘘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57例,占87%;培养阴性4例。其培养的阳性频次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株(34.4%)、铜绿假单胞菌14株(23.0%)、粪肠球菌11株(18.0%)、阴沟肠杆菌10株(16.4%)、表皮葡萄球菌4株(6.6%)、肺炎克雷白杆菌及产吲哚黄杆菌各2株(3.3%)、真菌6株(9.8%)。

2.3 ESBLs的检测结果 ESBLs阳性菌株共31株(50.8%),分别为大肠杆菌9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阴沟肠杆菌4株,肺炎克雷白杆菌2株。生物被膜菌中产酶阳性菌株39株,占生物被膜菌的86.6%;非生物被膜菌中产酶阳性菌株8株,占非生物被膜菌的47.1%。两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泌尿系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而院内泌尿系感染约50% ~80%系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所引起〔3〕。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而且往往伴发严重的基础疾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细菌耐药性严重〔4〕,对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留置膀胱造瘘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很多,首先可造成膀胱损伤,破坏膀胱自然防御的屏障,使细菌更易黏附,且扩大了膀胱与外界的开放程度,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膀胱造瘘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留置的尿管本身,目前临床使用的尿管多为橡胶或硅胶材料。有研究发现,尿管植入24~48 h后,尿管内可出现纤维蛋白膜状沉积,成为细菌迁徙黏附的支架,细菌黏附后在导管内表面定植并形成菌落,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即生物被膜〔5〕。本研究表明,留置造瘘管的时间越长,形成生物被膜的概率越高。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间通过数量感知系统,感知到细菌数量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传导,最终形成生物被膜〔6〕。

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其耐药性大大增强。首先,组成生物被膜的多糖蛋白复合物能阻碍抗生素或其他杀菌剂的渗透,吸附并灭活部分抗生素水解酶,使进入生物被膜内部的抗生素有效剂量大大降低〔7〕;同时,生物被膜菌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使其生长缓慢、代谢减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减弱,尤其是被膜深层的细菌很难被抗菌药物杀灭。低于致死剂量的抗菌药物反而有利于细菌开启抗菌药物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的表达〔8〕。本研究表明生物被膜菌ESBL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生物被膜菌。且有研究表明,生物被膜菌较普通浮游细菌产生的ESBLs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即同一菌株可携带多种不同的质粒,同一患者可分离到多种不同基因型的ESBLs产生菌〔9〕。这使其耐药性明显增加。

本研究表明,生物被膜和ESBLs的产生是导致老年膀胱造瘘患者难治性尿路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深入研究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导管,将有利于解决临床上老年导管相关性难治性尿路感染困扰。

1 李乃静,李 伟,李胜岐.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2):126-7.

2 李 静.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特点及其检测进展〔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8;9(2):117-20.

3 Trautner BW,Hull RA,Darouiche RO.Prevention of 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Curr Opinion Infectious Dis,2005;18(1):37-41.

4 Curtin JJ,Donlan RM.Using bacteriophages to reduce forma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biofilms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4):1268-75.

5 Cotar Al,Chifiriuc MC,Dinu S,et al.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robiotic culture soluble fra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quorum sensing genes〔J〕.Roum Arch Microbiol Immunol,2010;69(4):213-23.

6 Tamashiro E,Antunes MB,Gopikrishna G,et al.Implications of bacterial biofilms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J〕.Braz J Infect Dis,2009;13(3):232-5.

7 Kuchma SL,Otoole GA.Surface-induced and biofilm-induced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J〕.Curr Opin Biotechnol,2000;11(5):429-33.

8 Xu KD,McFeters GA,Stewart PS,et al.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microbial agents〔J〕.Micobiology Mar,2000;146(Pt 3):547-9.

9 谷 秀,谭明旗,李胜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4):69-72.

猜你喜欢

造瘘内酰胺酶扫描电镜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肠扭转大肠破裂近端大肠造瘘与远端大肠造瘘效果对比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循证护理对结肠癌造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幸福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扫描电镜能谱法分析纸张的不均匀性
扫描电镜能谱法分析纸张的不均匀性
不同处理方式对乳中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影响
几种典型扫描电镜生物样本制备
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后实施自我锻炼的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