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黄连的生态学特征和栽培研究
2012-09-18陈萍萍刘学医
陈萍萍,刘学医
(1.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241000)
宣黄连的生态学特征和栽培研究
陈萍萍1,刘学医2*
(1.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241000)
宣黄连特指主产安徽的短萼黄连,宣黄连系安徽历史名药,由于长期的采集,资源已经极度枯竭。本文报道了宣黄连的生态学特征和栽培研究,研究表明,野生宣黄连种群主要分布在安徽皖南山区,有林下类型和溪边类型两种,其中以林下类型为主。对宣黄连的栽培结果表明,宣黄连最适宜在皖南山区生长,应建立种质苗圃以保护和繁育宣黄连。
宣黄连;短萼黄连;安徽省;生态特征;栽培
黄连为常用药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 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1]。黄连和三角叶黄连主要产于四川、湖北等地,多系栽培,是市场上黄连的主流品种,云连主产云南,产量极少,市场上罕见。中国分布有黄连属植物6种,其根茎均含有较多的小檗碱而可供药用。据王德群等[2]考证,历史名药宣黄连,系主产安徽宣州地区的短萼黄连C.chinensis Franch.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曾经备受医家推崇,后因资源匮乏而变迁为上述黄连属植物。为开发和保护宣黄连资源,我们对安徽短萼黄连(宣黄连)作了连续6年的生态学观察并进行栽培研究,本文就宣黄连的生态学特征和人工栽培情况作一总结。
1 野生宣黄连种群
1.1 野生宣黄连的生态学特征
野生宣黄连只分布于皖南的黄山、九华山、牯牛降和清凉峰等海拔500 m以上林下和溪边,根据对野生宣黄连的生态学观察研究,将野生宣黄连分成林下类型和溪边类型。
1.1.1 林下类型宣黄连
林下类型的宣黄连生于常绿落叶阔叶林下(见图1)。群落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构成。森林多为原始林和次生林,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杜鹃花科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数种、扁枝越桔Vaccinium japonicum Miq.var.sinicum(Nakai)Rehd.、木兰科木兰属 Magnolia Linn.、省沽油科省沽油Staphylea bumalda DC.、樟科细叶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山茱萸科四照花 Dendrobenthamia japonica(DC.)Fang var.chinensis(Osborn)Fang、五加科五加属Acanthopanax Miq.数种、虎耳草科绣球属Hydrangea Linn.数种等,总的来说乔木层发达,灌木不发达;草本层发达,代表植物是普通鹿蹄草Pyrola decorata H.Andr.,蕨类植物和兰科植物发达,主要有金星蕨科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H.Ito)Ching、鳞毛蕨科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on、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lume、卷柏科卷柏属Selaginella P.Beauv.的多种蕨类,虾脊兰 Calanthe discolor Lindl.、小斑叶兰 Goodyera repens(L.)R.Br.、大唇羊耳蒜Liparis dunnii Rolfe.等,此外,还有菊科橐吾属 Ligularia Cass.、毛茛科乌头属 Aconitum Linn.、芍药科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等。
林下光线昏暗,土壤潮湿而腐殖质多,落叶层较厚。林下种群多成片分布,种群繁茂处常数以百棵计,植株较矮小,高15 cm左右,常倒伏,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叶片一般3~6片,根茎普遍较小,长5 cm以下,直径1 mm左右。
1.1.2 溪边类型宣黄连
溪边类型位于海拔600~1 300 m的溪边,常生于距离水面1 m左右的灌木林下,有时也在溪中突起岩石缝中或水边生长(见图2)。溪边常有高大乔木或灌木遮挡,一般光线较差,常和多种植物混生,土壤肥厚而疏松,多为黑色腐殖质土壤,有较厚落叶层。溪边种群较少,每个种群个体数量一般为2~4株。群落构成简单,溪边乔木有樟科薄叶楠Machilus leptophylla Hand.- Mazz.、胡桃科华东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var.formosana等,草本层有水龙骨科水龙骨 Polypodides nipponicum(Mett.)Ching、碗蕨科溪洞碗蕨Dennstaedtia wilfordii(Moore)Christ、鳞毛蕨科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J.Sm.、苦苣苔科苦苣苔 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Et Zucc.、浙皖粗筒苣苔 Briggsia chienii Chun、唇形科香茶菜属 Rabdosia(Bl.)Hassk.、南丹参 Salvia bowleyana Dunn、蓼科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Zucc.、兰 科 独 蒜 兰 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等。
溪边种群个体一般较大,高约30 cm,有基生叶10片左右,花葶1个,花6~7朵,根茎单枝,直径2 mm,须根多数,节和节间明显。
1.2 野生宣黄连的繁育情况
野生宣黄连具有高度的不育性,根据观察研究,林下类型是野生宣黄连种群的主要存在类型,种群总体年龄较轻,少见开花结果,繁育小苗较少,生长缓慢。溪边类型个体较大,但是种群数量低,尽管每年开花结果,但繁育程度不高,只在溪边偶尔发现新生幼苗。
我们选择了黄山浮溪两处代表性的野生宣黄连种群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中林下类型的宣黄连种群未见自然更新幼苗,溪边类型的宣黄连种群只见到两株自然繁育的幼苗(见图3)。
2 栽培宣黄连种群
为了解宣黄连的适应性,我们在安徽黄山、丫山、芜湖和江苏南京等地分别对宣黄连进行了栽培研究,结果表明,黄山作为宣黄连的原产地最适宜进行栽培,栽培的宣黄连能够正常生长并实现自然繁殖;其他地方栽培的宣黄连能够正常存活,但无法实现自然繁殖。
2.1 黄山浮溪移栽宣黄连
在黄山浮溪海拔580 m处引种栽培了宣黄连。宣黄连从黄山海拔1 000 m的林下引种,栽培当年开花结果,第2年,种子自然繁育出幼苗,幼苗生于石缝中,生长情况良好。经栽培管理,该种群有大小苗约20株,半数开花结果。基生叶数量较多,叶10~15片,密集,花葶3~7个,远较野生种群多,花、果和野生种群近似(见图4)。
2.2 芜湖丫山移栽宣黄连
芜湖丫山是安徽中医药高专的药用植物学野外采药实习基地,海拔100 m,气候潮湿而阴凉。2004年,在丫山建立了安徽中医药高专丫山天然药用植物园。
2007~2010年陆续从黄山、九华山引入野生宣黄连种群,栽培于试验苗圃中,并作遮光处理。经栽培管理,均已成活。栽培的宣黄连生态学特征和野生相似,植株生长缓慢,常绿,具叶片6~8片,2010年12月始有花苞,无自然繁育小苗。
2.3 芜湖安徽中医药高专植物园移栽宣黄连
芜湖是皖江城市,海拔0 m,气候温暖而潮湿。2007年始我们自黄山和九华山引种宣黄连,栽培于芜湖安徽中医药高专药用植物园苗圃中,并作遮阴处理。栽培的宣黄连生长情况一般,能成活,但适应性较差,至2011年均变成落叶植物,3月长出新叶,基生叶9~13片,瘦弱,2011年冬该引种宣黄连叶未落,并于2012年2月第一次开花,花谢后未形成果实,无法自然繁殖(见图5)。
2.4 江苏南京移栽宣黄连
栽培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该地处宁镇山脉一处小山中,海拔100 m,系2007年引自安徽黄山。经过栽培管理,植株生长繁茂,已开花结果,但果实成熟率低,无法实现自然繁殖(见图6)。
3 讨论
3.1 宣黄连的生态学特点
我们对宣黄连作了野外资源调查,并研究了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专等标本馆的馆藏黄连属标本,通过资源调查和标本研究认为,黄山、九华山等1 000 m左右林下山坡、溪边甚至道边都曾是宣黄连的栖息地,但由于过多的采集活动、农业开发、旅游开发等破坏了宣黄连的生长环境,目前这些地域宣黄连都已比较少见。
林下类型是宣黄连的主要存在状态。本草多云黄连生山谷,说明自古使用的黄连多采自林下。林下种群数量相对较多,所以更容易遭受采集,野外考察发现,林下种群的个体整体偏小,根茎也比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大苗遭受过采集只留下低龄幼苗,另一方面可能和其种群特点有关,宣黄连种群繁殖力不强,个体生长缓慢,发育不良。
溪边种群数量极少,人类的活动很多都是沿溪边河谷开始的,所以,溪边种群能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保存下来的个体一般都生长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不容易被发现,而且保存下来的个体一般较大。但溪边类型的种群繁育后代也不很容易,调查中在溪边种群周围极少发现新生小苗。
3.2 宣黄连的栽培
人工栽培是解决药材来源和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最好的方法。人工栽培最需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种苗的来源,一是栽培环境的选择。安徽是宣黄连的产地之一,皖南山区多数地区都适合栽培。所以,种苗的来源是最需解决的问题。移栽试验表明,只有个别地区才能实现宣黄连的自然繁育,靠采集野生种苗是不现实的。解决种苗有两个途径,一是在适合产地(如黄山)建立种质苗圃,专门繁育宣黄连小苗,另一个途径就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育。
但组织培养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就是激素的使用对于植物的影响。组织培养中,激素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激素的使用,学术界抱谨慎态度,目前组织培养主要在观赏植物的得到了规模的应用,而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激素对植物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宣黄连这种生长缓慢的植物,组培苗是否和自生苗一样进行生长,是否能够得到成分符合要求的药材,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85 -286.
[2] 王德群,彭华胜.历史名药宣黄连的兴衰沿革[J].中华医史杂志,2008,38(3):137 -139.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Research of Xuanhuanglian
Chen Pingping1,Liu Xueyi2
(1.The Medical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2.Anhui Colle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Wuhu 241000,China)
Xuanhuanglian is particular for the 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which produced in Anhui province.Xuanhuanglian is a famou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of Anhui historically.For the long - term acquisition,the resources of Xuanhuanglian have been extremely depleted.This paper report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research of Xuanhuanglian.Research shows that wild Xuanhuanglian group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mountainous area of Anhui and have two types,that is the forest type and the stream type,mainly to forest types.Cultiv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suitable to grow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 Anhui.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germplasm nursery to protect and breed Xuanhuanglian.
Xuanhuanglian;Coptis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Anhui province;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S567.239
A
1006-9690(2012)04-0005-0075-03
10.3969/j.issn.1006-9690.2012.05.0020
2011-01-18
安徽省教育厅(2009SQRZ214)和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ZRKX1001)基金资助
陈萍萍(1987-),女,河南新郑人,大连大学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