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09-18朱可嘉蒋家东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2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主体国家

朱可嘉 蒋家东

(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28)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质量公共治理为目的,以国家法规与标准为依据,通过质量工程技术、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经济管理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为支撑,将一元或多元统计变量进行科学设计与有机组合,用以反映特定区域对象的质量水平或局部质量状况的一组有机的指标集。通常由反映投入产出的质量效益型指标,反映公共治理水平的质量监管型指标、反映技术进步的质量技术型指标,以及反映市场适应性的质量满意型指标组成。

1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范畴

针对国家整体质量状况的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一个指标,或几个指标的堆砌就可实现的。因此,在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过程中就需要运用一组评价质量水平的指标,以及指标间的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从逻辑结构来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3个逻辑层,他们分别是微观逻辑层、中观逻辑层和宏观逻辑层。3个层次上的指标,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对产品级质量水平、企业级质量状况、以及区域级质量发展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与反映。并包含了涉及质量标准与规范、指标设计技术、统计抽样方法、统计渠道、数据搜集制度、信息支撑机构、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政策导向、监管措施、以及质量公共治理等在内的体系关联机制(见图1)。

2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图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路线

目前宏观质量宏观评价多限于模糊的主观描述,还未形成完善、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但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各国在国家质量评价指标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应具备一些共通的属性和特点。其指标体系的属性包括体系的包容性、体系内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的兼容性、以及对于政策制定与质量监管的决策支撑性。

2.1 包容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追求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对质量的评价也呈现出多维度趋势,这时人们不再单独看工作质量、流程质量、产品质量、市场质量等,而是侧重多要素的综合评价。质量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与区域和产业经济运行的实际相结合,要与技术升级与进步的实际相联系,要与市场环境的有序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与民生与安全的现实要求相结合。特别是在质量日趋宏观、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就更加要求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包容安全性因素、技术性能因素、用户及市场需求因素、以及环境友好因素等更多内容,实现对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价与衡量。

2.2 层次性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体现全社会产品和服务总体的质量,还应反映出单类产品和服务个体质量,因此,就需要质量统计指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纵观国内外在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实例,大体可分3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即依据抽样个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指标,以一组适当的权重系数汇总出反映社会经济构成中的行业或大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指标,以及综合汇总出反映全社会产品和服务总体的宏观质量指标。3个层次的质量指标关系是:宏观是中观和微观的综合,能表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总体的质量水平;而微观、中观是宏观的汇总基础,是宏观的相对个体化、具体化和有机构成,有很强的具体消费引导和行业质量工作的指导作用。只有具备了从深层次上解读质量状况、评价质量水平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3 合理性

作为一套完善和科学的,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评价体系,其在概念设计、主体识别、方法选择、数据获取、以及实际评价等阶段都要保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具体而言,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体现为内在合理性和外在合理性两方面。对于内在合理性而言,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围绕质量多维度、多层次的主体评价对象构建的,因此,在质量评价过程中,就需要体现出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的有机关联性,这种关联机制的构筑要建立在长期经验与深入研究基础上,并能充分体现出其内在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性特点。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外在合理性还体现在实施过程的易操作性、数据获取的便利性等方面。

2.4 支撑性

评价结果不是最终目的,支撑经济发展才是关键。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要实现对质量状况的准确评价,更重要的是从引导公共消费、提供决策依据、以及风险防范与预警等方面。通过评价的结果和过程,支撑政府实现有效监管与决策,支撑消费者实现安全健康的高质量消费,支撑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实现综合质量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2.5 开放性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于质量的理解与内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只有具备了开放的特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在不断革新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面前,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面前更及时、准确的发挥评价作用。开放性还体现在对象的包容性上,即对质量本身研究的开放态度。经济社会、生产制造、民生消费等诸多方面,均与质量紧密相关,同时,也反作用于质量形成的整体过程。因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及时吸纳多方面因素,更新和转变自身原有的形成和评价机制,将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成为开放、动态、及时、准确的评价体系。

3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路径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按照评价目标制定、评价主体识别、评价要素分析、评价方法选择、评价通道搭建、评价制度设计的技术路径进行构建的(见图2)。

图2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路径图

3.1 评价目标制定

在评价目标制定的技术实施步骤中,主要解决的是质量评价目标如何科学合理设定的问题。具体设定的目标包括技术型目标和管理型目标。技术层面的目标设计将直接影响评价要素的分析、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渠道的搭建等技术实施细节。而管理层面的目标设计将对评价主体识别和整体评价制度设计产生重要指导作用。同时,技术型目标和管理型目标间又存在相互作用与联系,就目标制定而言,不能只考虑管理型目标而忽略技术型目标,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实现技术目标而在管理型目标方面打折扣。

3.2 评价主体识别

主体识别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路线中至关重要,只有对评价主体做出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后续技术过程的正确性。评价主体识别具体包括对评价主体边界的识别、对评级主体类型的识别、以及对评价主体分布特点的识别。评价主体边界的确认是为了明确评价对象的概念主体,并由概念主体细化生成的实体集合。评价主体类型的确认是为了更科学地解决同属性归集问题,通常情况下,评价实体往往具有多重属性,为了抓住评价的主要方向,就需要抓住评价主体的类别属性和特点,作为聚类的关键识别标准。评价主体分布特点的确认是为了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主体在特定区域内聚集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识别。因为不同层面的主体在聚集过程中,均会在区域层面表现出一定特点。

3.3 评价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路线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能在最大程度解决评价主体落地的问题。主体有可能是单一主体,也可能是多重主体,单一主体表现出的要素属性较为简单,但多重主体由于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其所对应的要素种类也更为繁杂,包括技术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要从纷繁的要素中将要素间关系较为紧密,且对评价主体质量水平产生较大影响的梳理出来。具体包括要素属性分析、要素类型分析、关联特性分析、以及数字特征分析。对要素的关联特性和数字特征进行的分析,将为选择何种评价方法,以及构建什么形式的数理方程,提供最为基础的逻辑依据和数据支持。

3.4 评价方法选择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路线中,最为核心的是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着评价技术目标实现的效果。从技术层面来看,评价方法包括数理评价方法、统计评价方法、计量经济学评价方法、以及系统工程评价方法;从过程层面来看,评价方法包括客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从结果层面来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时间层面来看,评价方法包括检验性评价方法、预测性评价方法、监测性评价方法。现今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对于评价方法选择多集中于数理评价方法和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其中,数理评价主要集中于我国于1990年提出的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质量损失率、新产品产值率、产品等级品率等指标。而系统工程评价方法集中体现在,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开始公开发布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

3.5 评价通道搭建

评价通道搭建,实质是统计数据和信息流通渠道的搭建。只有保证数据搜集的及时、稳定、易得,才能保证评价体系正常运行。现阶段,在评价通道搭建方面,主要有独立通道、并行通道、临时性通道、永久性通道等。质量损失率、产品等级品率和新产品产值率指标,其数据搜集是通过“两网”(千家重点工业企业、百个重点工业城市质量数据报送通道)进行的。这种模式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可以保证数据的及时与准确,并可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进行渠道的扩充和修缮;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通道搭建,是以并行通道模式搭建的。其是借助国家统计系统的数据搜集渠道,并加入质量数据专业渠道而形成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通道是一种典型的临时性通道搭建模式,针对不同主体的顾客满意度评价会选择不同的通道进行数据搜集。

3.6 评价制度设计

评价制度作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最后一个技术环节,也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完善的评价制度作为支撑,才能将评价过程规范化,进而在开展数据搜集、评价测算、结果修缮、以及决策建议过程中实现科学高效的操作。现阶段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度设计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思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制度内容,集中在技术规范、操作规范、数据规范层面,就系统化的流程制度方面还未有涉及。

4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类型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质量评价对象、方法、与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化特点,又可以分为实物质量指标、过程质量指标、感知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内容。不同的质量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经过对常用质量评价技术的分析,根据对象的不同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类,即面向产品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面向流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面向效果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在与其他类型的指标体系进行融合与借鉴,但总体来看其各自的侧重点又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构建目标、评价体系识别的主体、评价体系中的要素分析、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等方面(见表1)。

表1 各类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梳理

5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不同评价思路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和制约。从时间先后顺利来看,可以划分为最期以监管为目标设计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期以引导为目标设计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后期以预防为目标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1 以调查监督为目标的设计思路

以调查监督为目标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是以现状调查为突破口,针对阶段性、区域性微观质量显性问题,有计划、有安排地选择评价主体,并将评价要素锁定在导致质量问题的关键技术层面。运用数理评价方法,将有限质量数据搜集、整理、汇总,进而在不改变数据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范围内主体的质量现状定性评判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测评的结果,要便于质量监管部门采取量化处罚措施,对质量违法行为形成一定威慑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构建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为典型的是监督抽查合格率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5.2 以引导规范为目标的设计思路

以引导规范为目标的体系设计思路,最先见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设计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以及营销理论深入人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重心也由生产阶段,向生产前、后阶段拓展。这一时期,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感知被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它包含了更多的市场化价值(见图4 )。

5.3 以预测防范为目标的设计思路

预测防范为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模式。其设计思路的核心是为了防范小概率质量事件的发生,将可能的质量损失降到最低。之所以有这种设计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前一时期对质量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搭建了质量有规律地提升和改进的机制。这一时期主要质量治理工作也集中在预测质量发展趋势,制定质量风险应急机制等方面。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NEISS系统质量伤害评价指标体系、欧洲RAPEX系统预警指标和EHLASS质量伤害数据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日本NITE产品质量事故评价指标系统(见图5)。

图3 合格评价指标体系

图4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图5 预测评价指标体系

6 结论

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目的性。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度性缺陷逐步暴露和凸显,原有质量制度与新的质量诉求间的鸿沟愈发明显。为了保障质量水平的持续改善和提升,为制度的优化与重新设计争取时间和空间,就需要质量监管部门和质量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从预防性目的出发,设计和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Ashok Kumar,Kathryn E.Sticker, Jayden Mitanni.A Quality Index-Based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Analytic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2, Vols.7-8.

[2] 程虹.宏观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一种基于质量安全的分析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3(129-134).

[3] 黄庚保.区域质量形势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9.

[4] 潘家琰,方树春,梁冠文.建立产品和服务宏观量水平指标体系的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3,Vol.162.

[5] 杨颖,汤万金,高晓红.浅析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 2009, Vol.3.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主体国家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