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 做好新闻 贴近民生——《湘潭晚报》办报思路浅析
2012-09-17□谭蓉
□谭 蓉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2009级,湖南 湘潭 411100)
2007年底,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获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那时起,长、株、潭三座城市的融合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原本相对独立的三座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随着三座城市人口的集中、经济交流的加强,新闻源也不断丰富起来,这就给扎根于三城之上的都市报提供了更加丰腴的发展土壤。
有发展机遇,自然也就有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地市晚报来说,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省级都市报带来的竞争压力更为直接,也更为强烈。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湘潭晚报》也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不断改革创新,确立了“新闻、本土、民生”的办报宗旨,并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
新闻:求量 求质 求深
《湘潭晚报》是湘潭日报社主办的一张子报,主要面向湘潭城区发行,目前是湘潭市场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对于任何一张报纸来说,“新闻”是立报之本,是报纸最核心的东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的最大集散地。在媒介的竞争中,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是巨大的。面对互联网的快速便捷、海量信息、互动交流等特征,纸媒具有的很多传统优势都不复存在了。在这样一种发展环境中,纸媒(特别是地市晚报)都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了做强、做精新闻上。尤其在本地新闻这一块,不仅加大了本地新闻的采写量,还在新闻的质量、深度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
在这一方面,《湘潭晚报》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经过了多次扩版。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湘潭晚报》进行新一轮扩版,从原来的每天16个版面扩大到24个版面,加大了本土新闻的采写数量,保持每天的本土新闻内容在十个版面以上。
在新闻的质量上,《湘潭晚报》牢牢把握本土新闻,对本地一些重大的新闻素材进行及时报道,并加大策划力度。报纸每获得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都会进行认真的讨论,然后组织记者进行采写,力争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最闪光的地方挖掘出来。然后通过编辑的精心编排,作为报纸的卖点新闻重磅推出,既保证了新闻的质量,又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如今,《湘潭晚报》在对事件性新闻、深度报道、独家新闻的策划和采写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路,面对重大的题材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湘潭晚报》还不断增强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在新闻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很多创新。
从目前的情形看,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明显,不少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扩大了《湘潭晚报》的影响力。
本土:做强 做活 做透本地新闻
随着长、株、潭三座城市的融合,对城市群内的都市报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三市融城,报纸发展的空间更大了,原本局限在一座城市发展的报纸,现在可以扩展到三座城市。这样一来,报纸间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为此,每张报纸都立足本土,在本地新闻上力争做强、做活、做透。
贴近本土就是贴近读者。都市报的本土化倾向是报纸稳定读者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作为一家地市晚报,《湘潭晚报》也很注重这一点,除了加大本地新闻的数量外,还充分挖掘本土的新闻资源,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本城的重要新闻传递给读者,满足读者对身边新闻的求知欲。
以《湘潭晚报》对“湘潭铁牛失踪一事”所做的报道,我们来作一个分析。
“湘潭铁牛”位于湘潭的铁牛埠。2009年10月,铁牛初现,人们将它与铁牛埠的地名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铁牛”。民间传言说铁牛是来自天外的陨石,价值连城。两个月后,铁牛突然失踪了。当地百姓自发展开搜寻。到2011年8月,湘潭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铁牛找回,并公布专家鉴定结果:铁牛并非天外陨石,而是一种古代铸铁。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这个事情的始末,《湘潭晚报》前后刊发了数十篇报道,特别是在铁牛召回后,《湘潭晚报》还以特刊的形式,追溯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铁牛的发现、失踪、找回,铁牛的传说,各种传言,专家的鉴定结果,政府的安置方式等,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将事实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什么这组报道能得到那么多市民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个新闻题材是极具湘潭特色的,铁牛在湘潭人民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湘潭晚报》正是契合了市民的这一心理诉求,站在他们的立场组织报道,力争完整、客观的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贴近本土的新闻报道方式自然会得到广大市民和读者的认可了。
此外,《湘潭晚报》还十分注重挖掘湘潭的人文历史、民俗地理、风土人情等资源,无论是曾经打造的《文化周刊》还是如今依然在进行的“湘潭发现”、“望衡亭下”等栏目,都是将本土极具特色的资源通过报纸开掘出来,让大家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确认,也拉近了报纸与读者在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距离。
民生:贴近读者 为民所需
贴近民生也是贴近读者,能让报纸与读者走得更近,真正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贴心人。说到底,关注民生就是关注读者的所想、所需、所急,把读者的事当作报纸自己的事,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报纸为民所需。
《湘潭晚报》的新闻采编主要分为政经、社会和民生三大板块,除了民生版所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题材外,政经和社会版的新闻题材也是选择民生角度,从老百姓最关注的角度进行报道。只有这样,报纸才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欢。
比如,《湘潭晚报》策划推出的“千里湘江行”活动。2009年,湘江水位屡创新低,湘潭城市居民的用水面临考验。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湘潭晚报》从11月27日到12月22日,组织专门的团队,驱车千里,从湘江的源头广西兴安海洋山,一直到湘江入湖口湘阴濠河,品读母亲河的历史,考察母亲河的现状,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沿途的所见所闻。这组报道在当时湘江屡屡水枯的背景下刊发出来,在社会和读者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其实,呼吁市民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母亲河湘江的主题并不新鲜,甚至是有些陈旧的话题。但是,对湘江的生态环境做如此全面、深入的采访,对造成湘江现状的原因做这么透彻的反思,《湘潭晚报》是第一次。这组系列报道不仅让《湘潭晚报》在市民心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还获得2009年度湖南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
在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为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加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湘潭晚报》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植树公益活动,热心的读者们带着家人踊跃参与,在湘潭的湖湘公园、昭山、金霞山植下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读者林。
此外,《湘潭晚报》自创刊之初,也十分注重社区这一块。不过,最开始他们只是安排记者联系社区,写一些社区稿件。随着晚报的发展,他们逐步认识到社区更深层次的意义,于是,也加大了对社区新闻的采写力度,成立了社区报道组,还于2011年在全市多个社区开展首届社区文化节。丰富多彩的节目,贴心的上门服务,让《湘潭晚报》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牢牢稳固了《湘潭晚报》作为湘潭市场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地位。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湘潭晚报》不断转变观念,在新闻、本土、民生三方面做文章,不仅提高了报纸的质量,也增强了报纸对读者的服务性。从当前的势头看,《湘潭晚报》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但是,在未来的市场上,他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