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命的黑痣”上盛放花朵——专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
2012-09-15秦筠
文/本刊记者 秦筠
在见到郭军教授本人前,搜索他的相关资料,似乎就能感受到他的积极、勇气与真性情。这位在中国肿瘤界特别是黑色素瘤方面有着至高地位的专家,一路走来却并不平静,在中国黑色素瘤研究方面从毫不起眼到如今令世界刮目相看,这位领军人物功不可没,或者可以说,中国黑色素瘤方面的成就正是与他努力的结果紧密相关。在一个阴雨的天气,记者如约采访,于是一个为学术发展、科学进步尽心竭力,为患者利益、学界尊严倾注全力的医者形象跃然而出。
辉煌2012
2012年11月3~4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协办的2012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大会是国内黑色素瘤界的首次国际盛会,议题涉及了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国内黑色素瘤学者与国外顶级专家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黑色素瘤诊疗的规范化,推动合作协作,提高国内黑色素瘤的诊治水平,造福于中国的黑色素瘤患者。本次大会主席正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Society for Melanoma Research)亚太地区主席郭军教授,郭教授介绍,举办此次大会的初衷就是想以此为契机,促进黑色素瘤国内外专家的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为国际黑色素瘤事业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此次大会邀请的都是本领域顶尖学者,包括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Keith Flaherty教授、法国Gustave Roussy癌症研究所Alexander M.M. Eggermont教授、美国洛杉矶皮肤癌研究所Steven O’day教授、纽约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Carvajal Richard教授等15名国际上享誉盛名的黑色素瘤诊治领域专家,与国内近400位到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专家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里都报告了其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有许多最新研究成果都是首次披露,另外大会内容还涉及了黑色素瘤的最新治疗发展趋势等,可以说本次大会浓缩了全球黑色素瘤的诊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400多位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大会是黑色素瘤领域的饕餮盛宴,其涉及专业范围之广,议题之多,将有助于全面掌握黑色素瘤国际治疗趋势,促进交流与合作,做出中国研究黑色素瘤特色,为国际黑色瘤诊治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影响力是郭教授及其团队对行业所作贡献的认可,同样的辉煌出现于几个月的前美国肿瘤年会(ASCO)上。2012年6月4日,芝加哥会展中心,美国肿瘤年会(ASCO)黑色素瘤专题会议会场,台下来自全球各地五千余名肿瘤界精英洗耳聆听台上一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医生的报告,这位医生就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这是中国内地第三位、北京市第一位在美国肿瘤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中国医生,也是我国黑色素瘤学者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是本次美国肿瘤年会黑色素瘤专题会议九个大会发言中唯一一项来自亚洲的报告,来自中国的声音。
解读黑色素瘤
或许许多人对恶性黑色素肿瘤的认识源于或仅限于电影《非诚勿扰2》里的描述,然而郭教授表示那里面关于黑色素瘤的描述不尽准确。人体全身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黑痣,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习以为常,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黑痣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来源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大多由黑痣恶变而来。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可见于眼底脉络膜等其他部分。其发病率随地域、种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较黑种人高,居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白种人其发病率高达17/10万,黑色素瘤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肿瘤;是美国第五大肿瘤,其死亡率高居美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从发病率数字上来看属于“小肿瘤”,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却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黑色素瘤患者人群总数不可小视,而且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恶化程度很高,堪称“癌王”。怎么能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郭教授介绍,目前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每年有十余万新诊断病例。国内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其发病人群在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会接触到黑色素瘤患者,但目前国内对于该病的认识与了解仍比较欠缺,治疗存在不规范,诊治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国际黑色素瘤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惊人突破,应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远处转移,而既往国内黑色素瘤治疗不规范,疗效欠理想,因此为改变这些情况,郭教授及其团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会议圆满结束,部分专家的合影
坚定黑色素瘤研究
虽说郭教授如今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耀与掌声,但是他说,六年前的一个场景让他至今难忘:6年前,在芝加哥的美国肿瘤年会上,一位外国朋友半开玩笑地对郭教授说:“你们中国人对ASCO是零贡献!”郭教授被这句半玩笑话刺激得坐在会场外哭了。他当时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不信我们不行,我们要做出点中国人的贡献,让他们瞧瞧!”六年来正是因为郭教授和他的团队,执著探索,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际上那个时期,郭教授才建立科室,成立全国首家肾癌黑色素瘤专业病区。2003年,一心致力于肾癌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郭教授来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倡导“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肿瘤医院,为郭教授的研究提供了支持。2003年10月,郭教授等在当时的淋巴肿瘤科朱军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的热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2004年2月,医院开始筹建生物治疗病房。2004年8月,在医院支持下成立了生物治疗专业组,有病床10~14张,郭教授带领盛锡楠医师等开展临床医疗工作,他们开展大剂量白介素-2、生物化疗以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等各项治疗,当年收治肾癌及黑色素瘤患者百余例,专业特色初步显现。2005年,当年收治的患者达到两百人次,新患者将近百例。其间开展了大剂量IL-2治疗晚期肾癌、自体树突状细胞瘤体内注射结合病灶区射频热疗的临床治疗研究,卓见成效。来医院就诊的黑色素瘤患者日渐增多,院领导审时度势,于2006年1月建立了国内首家肾癌恶性黑色素瘤专业科室。新成立的病区,有16张床位,以治疗肾癌黑色素瘤为主,郭教授为首任病区主任。
以肾癌恶性黑色素瘤这样专业的病名作为病区名,郭教授说“这叫背水一战,不留退路,就是要把各地的患者都吸引过来,就是要在黑色素瘤这棵树上吊死!”病区名称的确定,表明了郭教授攻克的决心。我国每年新发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近2万人,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而我国还没有针对黑色素瘤患者专业、专门的治疗机构,一般患者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这部分病人找不到专业的治疗机构,不得不与其他肿瘤患者混住在其它病区,而经治的医生往往对这种疾病比较陌生,治疗也不规范,当然治疗效果更不能令人满意。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内科的建立,使长期以来“无处投医”的这类疾病患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2007年,随着这些患者的日益增多,医院再次扩大了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内科,使之成为了一个具有近30张床位的标准规范的病区,为郭教授的团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与研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六年时间,恶性黑色素瘤由一个人们很少关注,发病率不太高的病种,逐渐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特色治疗之一。
进攻尖端技术
肾癌黑色素瘤内科建立后,郭教授和他的团队立足于引进应用最新的治疗技术,使医院黑色素瘤的治疗与研究进入国际国际规范与标准行列。
一、开展应用热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瘤体内注射。2004年,首先开展应用热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瘤体内注射技术治疗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郭教授教授等先后为52例出现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和转移性肾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41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一应用成果发表于2007年Int J Cancer,在国际黑色素瘤界引起广泛关注,并应邀在国际黑色素瘤大会上发言,热疗结合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为出现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和转移性肾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二、完成国内首例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肝动脉泵灌注化疗。2006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肝动脉泵灌注化疗新技术的应用,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当时在国内尚没有报道。黑色素瘤的肝转移全身治疗效果很差,有效率不足1%。采用肝动脉泵灌注化疗结合细胞疗法,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40%~50%,该项成果的论文已总结发表于《癌症》杂志。
三、完成国内首例应用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新技术。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就是将患肢血液循环和体循环隔离,进行肢体局部热灌注化疗药物的技术。目前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是肢体黑色素瘤(局部复发和移行转移)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手段,有效率高,安全性好。2007年12月,郭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新技术的应用,至今开展100余例,治疗效果得到患者的称赞,论文在国内2008年CSCO肿瘤年会上汇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四、恶性黑色素瘤基因变异与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007年初,他们组建了肾癌黑色素瘤实验室,建立黑色素瘤标本库、建立中国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突变检测平台(c-kit、BRAF)检测,以及部分临床血样处理等工作。经过5年多的积淀,终于厚积薄发。2011年以来,先后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临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欧洲癌症杂志》(Eur J Cancer)发表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达到58.296分。
近年来,郭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数年的研究使晚期肿瘤的治疗取得新进展,目前,这种研究已经应用于临床,使病人的生存率延长4倍以上。这两项研究成果被美国权威医学网站——(肿瘤临床治疗选择:Clinical Care Option of Oncology)列为2011年全球黑色素瘤四大进展之一。他们发现如果黑色素瘤患者是KIT基因变异,口服针对KIT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达到60%的有效率,远远超出了以前常规化疗8%的有效率,有效患者的生存从平均5~6个月可能延长到数年。对于那些经过KIT抑制剂治疗获得成功后出现耐药,而再次出现肿瘤进展的患者,通过仔细分析患者耐药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筛查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检测,郭教授等进一步发现了黑色素瘤KIT抑制剂耐药的重要机制,并且找到了解决这种耐药的新方法。这两项新进展均先后发表于2011年国际权威肿瘤杂志——美国临床肿瘤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路透社健康专栏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Nature系列杂志(Nature Oncology)进行了专门点评。c-Kit基因突变的特异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取得的成果,为全球研究者所瞩目,也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致力科普宣传
郭教授一方面致力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攻关,使中国的黑色素瘤治疗走在国际先进行列,另一方面,致力于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疾病,学会防治知识,做到早诊早治。
2006年郭教授提出要加大宣传,因为“恶性黑色素瘤还不为人们认知,能不能做一下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病种,学会防治,早诊早治。”一个大牌专家,主动提出要做好科普宣传这种被一些人认为是“小儿科”的工作,显现出郭教授的远见卓识。在紧张的研究中,郭教授也在关注黑色素瘤的科普宣传。
2006年,郭教授开办了医生个人网站,内容涉及最新治疗进展、国外指南解读、科研成果展示以及医患解答等,网页浏览量达200万次,累计问答患者问题1万多条,成为一个与患者交流的平台,一个肾癌黑色素瘤内科向外展示自己以及吸引患者的窗口。
2010年12月,电影《非诚勿扰2》中,贯穿整个情节的主线之一就是 “李香山”得了“不治之症”恶性黑色素瘤。看到这一信息,郭教授立即撰写文章,借助电影的上映,进行了一次黑色素瘤的科普宣传。郭教授告诉大家,电影有关黑色素瘤的大部分描述,从医学上讲其实是不正确的,有可能误导观众。电影中“李香山”说:“这个病全世界都拿它没辙”,所以他选择了不治疗。其实早期黑色素瘤能治愈,晚期分子靶向药物可延长生存期,放弃治疗是错误的。文章发表在《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对人们正确认识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近年来,有关黑色素瘤的科普文章消息已经在各报刊上刊登了100多篇。
2008年,郭教授组织他的团队完成了译著《黑色素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书,已经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黑色素瘤科普读物,填补了一项空白,有助于提高广大患者对黑色素瘤的认识。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多次邀请郭教授教授做客《健康之路》节目,并分别以“致命的茧子”、“腰痛与肾癌”等专题报道相关疾病以及黑色素瘤的科普知识,此后包括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搜狐健康频道等传媒都多次宣传并报道相关内容。而每次完成录制节目后,在场的帅哥靓女们纷纷请郭教授看看自己手脚脸、前心后背的最不靓丽的黑痣,现场成为了一次义诊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黑痣”。
如今,致力于黑色素瘤治疗的郭教授经过执著奋斗打基础,卧薪尝胆苦攻关,使得北京肿瘤医院有了全国第一家黑色素瘤专业病房,经过努力,恶性黑色素瘤病区从一个人们不熟悉的科室,到一个患者称道、同行认可的规范治疗团队,郭教授和他的团队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追求卓越、永无止境,为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郭教授将一如既往,不断奉献。
封面人物简介
郭军,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Society for Melanoma Research)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分会常务委员,《NCCN肾癌诊治指南中国版》执笔人,《中国黑色素瘤诊治共识》及《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编写组执笔人。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