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09-14李亚敏
李亚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形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1]。近年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通过一年调整,2011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所放缓,而重庆的GDP增速仍排名全国第2,西部第1位,增速排名继续保持全国前三位,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受国内经济需求动力减弱,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重庆第三产业也受到影响,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发展,对全市GDP的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同时也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1.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由 2006年 GDP3907.23亿元,到 2010年7894.24 亿元,2011 年上半年已经达到 4450.3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全年将超过8000亿元。而同期三次产业中的服务业产业增加1值已由2006年 1649.2亿元增长到 2010年 2852.44亿元,2011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557.43亿元,增速达到11.5%,超过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且将在年底到达3000 亿元[2]。
从2010年重庆整体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为 8.7:55.2:36.1, 除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6和1.8个百分点。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一圈两翼”和整体走势基本相同,呈现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占比均超过了50.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下降的特点。“一圈”产业结构由2009年 的 7.0:54.0:39.0 调 整 为 2010 年 的 6.6:56.3:37.1;“ 两 翼 ” 产 业 结 构 由 17.1:48.8:34.1 调 整 为15.9:51.2:32.9。其中:渝东北翼由 16.8:49.1:34.1 调整为 15.6:51.5:32.9,渝东南翼由 18.1:47.7:34.2 调整为 16.9:50.4:32.7[2]。重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虽然和作为重庆市绝对支柱的制造业来说差距还较大,但服务业已远超过第一产业,其发展势头很足。
表1 重庆2007年-2011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情况(亿元,%)
1.2 服务业成为就业主要途径
随着重庆市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餐饮、娱乐、住房、卫生文教等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带动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服务业内行业众多,既能提供简单劳动,还能提供具有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因此成为重庆市转移劳动力和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 2006年的 520.66万人到 2009年579.46 万人,增长 58.8 万人,增速达到 10.1%[2],从2006年到2009年,重庆总就业人数增长63.38万人,而第一产业却减少了42.88万人,因此可以看出,服务业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就业,而且还吸收了一部分从农业和工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口。虽然目前和第一产业吸引就业能力相比还有差距,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制造业支柱地位明确,服务业有和第一产业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劳动力容量第一大产业的趋势。
1.3 服务集群化特征逐步显现
2009年,重庆以“215”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渝中区商务服务和北部新区服务外包2个集聚区已基本形成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其中渝中区商务服务集聚区已经形成涵盖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23个门类的产业体系,营利性中介机构达到3844户,注册资本达到77亿元。北部新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占全市该行业总收入的55.6%,拥有认定的软件企业233家,认定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15家,江北区研发设计集聚区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预计实现产值达30亿元以上,长寿化工园等5个配套服务集聚区正在积极启动。
1.4 非公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0年,重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实施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发展服务业。2010年重庆非公经济增长19.5%,其中,第三产业非公增加值 1409.41 亿元,增长 20.2%,比上年提高 5.8 个点;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4%,比上年提高3.7个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对全市贡献率达到21.4%,拉动 GDP 增长 3.7 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非公增加值增长50.2%,金融业非公增加值增长19.8%,房地产业非公增加值增长15.0%。全年外商、港澳台经济实现增加值991.74亿元,增长 33.7%,比上年加快 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达到 42.8%[2]。
1.5 现代服务业发展大有潜力
重庆市服务业中,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为主,2009年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1005.22亿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40.62%,而2009年,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 1315.42 亿元,占 GDP 达到 53.16%[2],然而,从就业人口来看,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传统服务业还低近5个百分点,说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的确高于传统服务业。
2 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庆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仍较低,并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重庆市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中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仍将主导经济增长,同时也将保持其较大的规模,2010年,重庆服务业规模虽然在全国排名第七,但与其他三个直辖市及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
图1 2010年北京重庆三次产业比重%
2009年,重庆市服务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增加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比重较大, 分别为 14.06%,21.19%,5.37%,而同期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金融业占15.76%,房地产业占9.26%,教育业占6.9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5.7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3.6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6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9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2.7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 1.3%[2]。根据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长点,2009年这四个行业的增加值之和仅占服务业整体增加值34.4%,相对于其他的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如北京同期这四个行业增加值占其服务业的49.48%,上海同期分别为47.99%。
2.2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能力仍需提高
2009年重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达到34.7%,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为1.1:1,多出近 30万人。从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看,就业人口较密集的前三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占8.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8.1%,住宿和餐饮业占5.4%,以上三个行业中就有两个是传统服务业,合计占总就业人口的1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比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比具有传统服务业特征的住宿和餐饮业高出2.7个百分点。另一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2]。这表明近年来随着重庆市“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政策的不断深入,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但仍需看到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大部分都低于4%,尤其是具有现代服务业龙头地位的金融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比重分别为0.6%和0.5%,人员较少,比重还较低。表明在重庆在加快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新兴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这两个行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整个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空间还很大。
2.3 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不足
重庆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当大,其规模较小,组织分散,快速提高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升级存在一定难度。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是工业发展的资本支撑,2009年重庆金融业逆势而上,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389.97亿元,增长 31.2%,占服务业总增长值15.76%,但相对于北京17.5%和上海20.2%还有一定差距,与制造业融合程度及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
2.4 现代服务行业信息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低
重庆市服务行业拥有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比例仅为20%和40%左右,现代服务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服务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化建设规模有限,缺乏实用信息,且各行业的公共数据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应用层次较低,严重阻碍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对于服务行业系统管理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效率低下,附加值低。
2.5 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
对于重要的现代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铁路、电信等,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不分,受政府控制和影响大,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社会资本进入困难。并且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经营效率低下。现代服务业协调机制不完善,多头管理与低效监管并存,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
2.6 对现代服务业认识不够,政策配套不全面,投资不足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庆市对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与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机构还不完善,与国内外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不够,阻碍其发展。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投资方向,一方面,对现代服务业投资不足,传统服务业仍是投资主体。2010年,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占投资总额的11.4%,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144.6%,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100.0%。另一方面,对民间资本流向缺乏必要引导,造成房地产投资过热(占投资总额28.8%),而其他现代服务业投资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7 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
首先作为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营造环境、产业引导、促进就业和区域联动等管理与服务的政府部门,缺乏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能指导和管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同时针对具有高人力资本、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还面临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经济区域对人才吸引的严峻挑战。短期内重庆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
2.8 重庆地区经济差距较大,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庆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农村人口占50%,且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2010年,一小时经济圈与两翼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和22.5%,其中,渝东南翼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5.5%,而一圈与两翼第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4:1,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经济差距巨大。因为两翼地区尤其是渝东南翼大部分居民收入较低,因此对服务业需求较小,总量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很难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小时经济圈,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最多,占一圈就业人口总数的41.6%,而两翼地区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都是第一产业,其中渝东南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达到70.0%,而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也不发达,从事传统农业的人数较多,因此象征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为现代生产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需求较小,发展缓慢。
3 重庆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
3.1 继续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有关行业或重大工程的投资,尤其是对具有现代服务业龙头地位的金融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定灵活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3.2 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重庆应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已建在建的6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通道功能,促进川渝两地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的协调发展,突出在金融、旅游、商业、餐饮、酒店、房地产等领域的合作。另外重庆还应加强与陕、鄂、湘、黔等周边地区及的联系,促进产业互动、资源互利、市场共享,实现优势叠加、共同发展。
3.3 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
重庆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与其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除了由政府牵头的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人才计划之外,还可以结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把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列入重庆地方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以提升重庆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3.4 加快现有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重庆应采取政策重点鼓励和支持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金融保险、会展、房地产、信息咨询、商贸旅游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同时,重视引导高新技术向传统服务业渗透,对于某些行业政府可逐步放宽准入门槛,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引导非公资本流向,不断提高重庆服务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促进城乡共同发展[3]。
[1]潘海岚.关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6).
[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陈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及对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