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探讨

2012-09-13路伟亭王玉山

治淮 2012年5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淮北径流

路伟亭 王玉山

一、基本情况

淮北地区某河流上一水闸主要用于蓄水灌溉、防洪、排涝,非汛期关闸节制上游来水,为流域内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提供水源,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闸上公路桥沟通两岸的交通,便利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该闸址以上集水面积247km2,河道比降约3/10000。

二、气象

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热带的过渡带,具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冬季干冷,夏季多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但降雨年际变化显著,年内分布不均。冬季受西北利亚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势力逐渐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雨季一般从六月下旬开始,八月结束,雨量集中,强度较大,常易造成洪涝渍灾害;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衰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常有秋旱,也有的年份秋雨连绵,影响秋种。

该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50℃。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一般在出现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76年6月11日,为40.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9年2月5日,为零下23.4℃。历年平均初霜出现在10月下旬,终霜在4月上旬,全年无霜期207~217天。

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1.2mm,降水量最大年份是1963年,年降水量1320.2mm,降水量最小年份是2002年,仅为496.0mm。降水量最多年是最小年的两倍多。

流域属季风性气候区,风向有明显季节性变化,3~7月多为东南风,8~10月多为东北风,11月至次年2月多为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5m/s,最大风速为20m/s。

三、水文计算

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历来均采用由设计暴雨通过产、汇流推算的方法。现行采用的计算办法为1981年《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1年办法》)。《81年办法》是对原水电部淮河规划组提出的《淮北除涝水文计算办法》(亦称“70北京对口成果”)使用范围只限于流域面积为500~5000km2的补充,对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下流域及排水区计算进行了规定。《81年办法》是目前淮北骨干河道、边界工程及排水区除涝水文计算的主要依据,多年来在治淮工程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

该河流流域内无水文站及水位站。因此,该河流设计洪水无法用直接法推求,只有用间接法推求。该河流域地处淮北平原东北部,除涝水文计算办法采用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981年9月制定的《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该办法根据设计暴雨间接推求设计流量。

1.设计暴雨

根据1981年《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附表2,该河流域设计暴雨成果见表1。

2.降雨~径流关系

设计暴雨前期影响Pa值采用:3~5年一遇为45mm、10~20年一遇为55mm。

根据淮北地区降雨径流分区,某河流域为b'区,采用3号次降雨径流关系线,见表2。

3.设计洪水

河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为Q=KRF-0.25

式中:Q——日平均设计流量(m3/s);

K——综合系数,淮北地区统一采用0.026;

R——3d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由设计频率年流域内平均3d面暴雨量(P)及前期影响雨量(Pa),查淮北地区次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求得;

F——流域面积(km2)。

表1 某河流域设计暴雨成果

表2 淮北平原次降雨径流关系3号关系线成果表

表3 某水闸规划设计参数

对于超标准洪水,由上述公式计算的流量作修峰处理,安徽省在实际应用中,3~5年一遇洪水不修峰,10年一遇洪水修峰系数为0.9,20年一遇洪水修峰系数为0.85,50年一遇洪水修峰系数为0.80。根据该闸流域面积查“淮北平原地区设计暴雨量表”及“淮北平原次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求得不同频率3d暴雨的径流深,再按上述公式得出不同频率的设计流量。计算成果见表3。

四、结论

通过对水文计算获得的成果,为该河流治理、水闸除险加固提供基础规划参数,进一步推算设计水位,确定工程任务规模和设计标准,为工程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淮北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