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山黑鸡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2-09-12王德青江亚停王雄杰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黑鸡保种黄山

王德青,江亚停,王雄杰

(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歙县畜牧兽医局,安徽黄山245200)

黄山黑鸡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王德青1,江亚停2,王雄杰2

(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歙县畜牧兽医局,安徽黄山245200)

黄山黑鸡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最南端的黄山市境内,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地方保护品种。近些年来,由于大量引进外来品种涌入及当地农户放弃养鸡,黄山黑鸡种质资源濒临灭绝,为此就黄山黑鸡种质资源现状,提出保种和开发利用对策。

黄山黑鸡;种质资源;保种;开发利用;对策

黄山黑鸡属蛋肉兼用型黑羽鸡遗传资源,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最南端的黄山市境内,主产地在黄山市黟县柯村乡。2009年8月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地方保护品种。黄山黑鸡具滋补性强、味道鲜美、抗病性强,易于饲养、毛色鲜亮等特点,深受当地农民喜爱,成为当地农户散养鸡的主要类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高产鸡种的引进以及规模化养鸡场的兴起,许多农户家中不再养鸡,黄山黑鸡种质资源也因此快速萎缩。及时开展黄山黑鸡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在有关区县畜牧兽医部门的支持下,对现存的黄山黑鸡养殖状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黄山黑鸡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对策,期望对黄山黑鸡保种及开发利用有所帮助。

1 黄山黑鸡的品种概况和保护利用现状

1.1 品种来源

黄山黑鸡的主产区在安徽省最南端的黄山市,东经117°02′-118°55′、北纬29°24′-30°24′,当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据黄山市黟县县志记载“黑鸡是当地山区农户散养的多个地方鸡类群中的一种。由于当地山区非常偏僻,交通相当不便,农户多散居,宅旁四周多树林、竹园、茶园等自然生态环境,鸡群可充分觅食到动物性饲料和青绿饲料。加上产地气候温和,农作物产量高,群众素有用玉米、稻谷补饲鸡群的习惯,为黄山黑鸡种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黑鸡产蛋多,农家历来有饲养习惯,因此该鸡种在当地得以保存”。闭塞的交通,偏僻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群众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习惯。黄山黑鸡以滋补性强、味道鲜美、抗病力强、易于饲养、毛色鲜亮等特点深受这里农民的喜爱。在当地素有冬季食黑鸡进补治疗头昏头痛和“斤鸡马蹄鳖”的民间食补习俗,其中的“斤鸡”指的就是刚开啼的黑鸡仔公鸡,多用于儿童进补。[1]因此,可以说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乡俗对黄山黑鸡的选种和种群数量的维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1.2 品种特征

1.2.1 体型及外貌特征

公鸡体型偏小,呈马鞍形,背部似“U”字形,胸部发达,以黑色羽色为主,梳羽黑色或麻黄色(麻黄色的梳羽上面带有黑色条纹),主、副翼羽和尾羽均呈黑色;头部短圆,脸部、肉垂和耳叶均呈鲜红色,冠型以单冠为主,少量玫瑰冠(约占1%),冠色鲜红,冠齿5-7个,喙呈青黑色或者灰黑色;肉色肤色均为白色,胫骨长。母鸡体型清秀,体质结实,体躯呈马鞍形,尾直立,颈黑色或麻黄色,鞍羽、背羽、肩羽、翼羽、胸羽、腹羽和尾羽均呈黑色。头部短圆,冠、肉垂和耳叶较公鸡略小,颜色鲜红,单冠,有5-7个冠齿,虹彩橙黄色,喙青黑色或者灰黑色;肉色和肤色均为白色;雏鸡全身绒毛呈灰黑色。[1,2]

1.2.2 产肉性能

李永胜等于2008年对黟县柯村乡胡门村农户饲养的黄山黑鸡进行了屠宰性能的测定,黄山黑鸡300日龄体重,公鸡为1.32kg,母鸡为1.23kg。屠体重公、母鸡分别为1.19kg和1.13kg,屠宰率分别为90.2%和91.8%。[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黄山黑鸡的屠宰性能指标较高。但生长发育较慢,因此在提高黄山黑鸡生长性能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2.3 蛋品质量与繁殖性能

黄山黑鸡在农户散养的条件下,一般在190-200日龄开产,年产蛋150-180枚,平均蛋重41.58g,蛋形指数为1.29,蛋壳强度为3.43kg/cm2,蛋壳厚度为0.36mm,蛋的比重为4.37级,蛋黄色泽为8.71级,哈氏单位为81.85,血斑和肉斑率为0.2%,蛋黄比率为31.23%。黄山黑鸡性成熟较早,公鸡3-4月龄开鸣,开鸣后就有性行为表现;母鸡6-7月龄开产,产蛋高峰呈明显季节性,一般为9-11月和来年的3-5月。黄山黑鸡有较强的就巢性,每年2-3次。农村多采用自然孵化,种蛋的受精率93.55%,受精蛋孵化率94.56%,育雏期和育成期的成活率均在95%以上。

1.3 群体(纯种)数量及自然分布

通过对全市黄山黑鸡自然状况的初步调查,2010年符合黄山黑鸡生物学特征的黄山黑鸡数量仅8000羽左右。主要分布在黟县和祁门县交界地带。中心产区位于黟县柯村乡,约有3000多只,几乎占据总存栏量的一半。柯村乡又以胡门村养殖最为集中,约有2000只,其中公鸡130只,母鸡1800多只,[1]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黄山黑鸡资源的数量与分布(羽)

1.4 品种利用和开发现状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了黄山黑鸡这一珍贵资源,在黟县柯村乡建立了黄山黑鸡自然保护区。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目前保护区内的黄山黑鸡大多还存在于农户家中,基本还处于自繁自养状态。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户多按自己意愿进行选择,存在导致黄山黑鸡这一宝贵遗传资源的退化和流失的风险。当前对黄山黑鸡的利用还基本停留在当地小范围的自给自足上,品牌意识不强,未见有相关商标注册,市场认可度较小。

2 黄山黑鸡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调查不够细致深入,种群数量不甚清楚

由于思想认识、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在黟县进行了较粗泛的种质资源调查以外,尚未对黄山市其他区县的黄山黑鸡进行细致的调查。因而,目前黄山黑鸡种群的真实数量及分布仍处于不甚明晰的状态,这对黄山黑鸡进行系统的选育和保护是极其不利的。

2.2 面临优良基因流失和性能逐年退化的威胁

近些年,随着外来高产蛋鸡品种的陆续引入,黄山地区蛋鸡养殖已逐渐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许多农户已放弃了散养鸡的传统,使得黄山黑鸡数量日趋减少,产区繁殖群不断萎缩。另外,广大农村对黄山黑鸡的选育通常只通过外貌特征加以选留选配,杂交和近交的情况特别严重,致使有些显性、特别是隐性优良性状逐年退化,如不立即加以系统的保护和选育,黄山黑鸡这一黑羽鸡遗传资源的许多优良性状将会改变,甚至有的优良基因将会流失。

2.3 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保种是一项既花钱又费力的长期性工作,必须依靠国家、社会、企业共同支持和投入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由于对黄山黑鸡认识和宣传不够,未引起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足够重视,对其种质资源研究也无人问津,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当地群众保种积极性不高,致使核心群不断缩减,从而使得许多优良性状没有得以有效的选育和保护。

2.4 黄山黑鸡遗传特性研究尚未展开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对黄山黑鸡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其外貌、生产性能、适应性等方面,对其生化和分子遗传方面的测定工作还未展开,对其内在潜质、遗传基因等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很多遗传特性还未发现或没有完全掌握,以致很多有用的性能可能丢失。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等生物技术及相邻学科的突飞猛进,对黄山黑鸡的营养保健价值、特异抗病力、特异敏感性、早熟性、肉质风味、繁殖性性状进行现代技术的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2.5 未进行黄山黑鸡系统选育及饲养标准研究

由于黄山黑鸡产区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加上长期缺乏系统的选育,使得目前的黄山黑鸡在毛色、体型、主要生产性能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群体整齐度和外貌性状还不甚理想。养殖形式也为小群散养,饲养环境、饲料营养、饲养流程和疾病防疫等方面均欠规范。

2.6 相关产品深加工和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当前对黄山黑鸡的利用还基本停留在当地小范围的自给自足上,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意识不强,养殖户养殖效益低下。资源保护区、保种场经济负担沉重,社会重视不够等多种原因,影响了种群的扩大,削弱了保种的效果。

3 对策与措施

3.1 积极开展资源调查,查清种群数量及分布

黄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黄山黑鸡的资源保护工作,尽快协调组织各区县对黄山黑鸡的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一次详实的调查(考虑具体情况,此工作可结合每年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步进行)。此外,充分利用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对黄山黑鸡品种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及市民的广泛参与,为黄山黑鸡的保护营造良好环境。

3.2 加强科学管理,健全投入机制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因库。因此,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3]保护好黄山黑鸡这一优良地方品种,除了在思想上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外,必须有政府部门特别是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在经费上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应将黄山黑鸡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黄山黑鸡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保护地所在区县政府应及时划出黄山黑鸡的保护区,扩大黄山黑鸡的保护范围。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保种基地做好黄山黑鸡的保护工作。

3.3 建立保护区,建设原种资源场

如果任由农户无意识的选择而没有专门的育种场进行保护和选育,势必会导致黄山黑鸡这一宝贵遗传资源的退化和流失。因此在获得详实的调查材料后,应根据种群数量和分布建立若干个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收集源种,组建原种场。黄山黑鸡原种场是黄山黑鸡的资源场,担任着黄山黑鸡的保种选育与推广任务。根据育种要求,有计划地选留后备种鸡,确保性能的稳定性和血源的纯正性。与有关科研院校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组织人员搞针对性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黄山黑鸡的种质和抗病性。

3.4 建立“资源保护核心场”

为了使黄山黑鸡即能更好的保种,又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完善和加强核心场的建设和研究工作。改变现有的保种模式,实施黄山黑鸡省级品种资源保种场项目,建立较大规模的黄山黑鸡核心群,同时设立黄山黑鸡保种区,对黄山黑鸡进行边保种边选育边提高的开放式动态保种,在保种区发现优秀性状的个体选入核心场,而经核心场保种选育的优秀后代又回到保种区进行大量繁殖推广。在保种区内根据群体大小划分片区,设立保种员,并对养殖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保种模式不但可以对黄山黑鸡进行有效的保种,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保种群的经济收益问题,大大减轻保种的经济负担。

3.5 进行黄山黑鸡系统选育及饲养标准研究

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黄山黑鸡这一品种资源,必须在做好保种工作前提下对该品种进行选育工作。充分运用现代育种技术,避免群体混杂、控制选择、减少遗传漂变、控制近交,确保优良基因得以保存。采取切实有效的选育措施,使品种优良特性不断巩固和提高。建立种鸡档案资料,计算核心群主要经济性能的平均数及其变异系数。绘制好核心群的系谱图,制定科学的配种计划,避免高度近亲繁殖。逐步采用先进繁殖技术,建立鸡种资源基因库,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优良种公鸡的利用率。从饲料结构、饲养管理方式、饲养周期、疾病防治、加工与保鲜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饲养标准,为黄山黑鸡的保种利用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3.6 运用科技进步,保护地方鸡种

过去一提到保种就认为是饲养一定数量的母本和按母本数量留一定比例的父本。这种传统的保种方法在过去和现在对地方畜禽品种的保种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的保种不应只是活动物的保护,应包括精液、胚胎、以及体细胞和有关基因,[4]因此,对黄山黑鸡保种除采用传统的保种方法外,还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其它现代的保种方法,例如冷冻黄山黑鸡的胚胎和冷冻黄山黑鸡的精液,还可以探索采用保存黄山黑鸡的DNA分子方法进行黄山黑鸡的保种。在保种的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以PCR为基础,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黄山黑鸡选育群的遗传纯度进行适时监测,运用微卫星标记等对黄山黑鸡进行选育。

3.7 利用保种和选育相结合的方法扩大群体规模

保护好黄山黑鸡这一优良地方鸡种,不使其遗传资源消失,是黄山黑鸡保种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使黄山黑鸡这一优良地方品种鸡在现代养禽生产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保留鸡种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利用。除要保的特性和特征外,对那些明显不良性状加以改良是合情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杂交利用外,还可以将黄山黑鸡的优良性状用于配套系的品种选育中。此外还可以在黄山黑鸡保种的同时对黄山黑鸡进行选育,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不同经济性状。如蛋用型、肉用型等专门化品系。

3.8 定期分析保护效果

定期对种群纯种和杂交特性特征的变化,采用表型值、育种值、非加性基因效应测定等方法,对基因种类、基因互作及基因丢失的风险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措施达到保种目的。

3.9 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开发利用

黄山黑鸡这一优良地方品种的形成离不开黄山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当地人民的智慧。作为黄山地区的一项宝贵资源,我们有必要将其品种优势逐渐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强其在营养、滋补药效成分及药用机理上的研究,开发系列产品。充分利用黄山旅游这一品牌优势,创立黄山黑鸡优质品牌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提高黄山黑鸡的知名度。转化养殖模式,以产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的养殖基地为重点,加快黄山黑鸡的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最终实现遗传资源保护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1]查琳.黄山黑鸡品种特性及保种选育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70-171.

[2]李永胜,王雄杰,李欣,等.黄山黑鸡的遗传资源调查与利用前景[J].中国家禽,2009,31(22):67-68.

[3]吴常信.关于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几个学术问题的讨论[J].中国畜牧杂志,2005,41(10):3-5.

[4]赵春霞,王琳琳.我国地方畜禽品种的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J].饲料与畜牧,2005,(5):29.

责任编辑:胡德明

Abstract:The black chicken,listed as a local species under the state protection by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2009,is mainly raised in Anhui's southernmost city of Huangshan.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xotic species and the quit of local chicken farmers,black chicken in Huangshan are going extin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the black chicken,some countermeasures on its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a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black chicken in Huangshan;germplasm resources;preservation;exploitation;countermeas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Exist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lack Chickens in Huangshan

Wang Deqing1,Jiang Yating2,Wang Xiongjie2

(1.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2.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Bureau of Shexian,Huangshan245200,China)

S831

A

1672-447X(2012)03-0083-004

2012-03-11

黄山市科技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11ZN-05)

王德青(1971-),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学和动物医学。

猜你喜欢

黑鸡保种黄山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刘志军:专注黑鸡养殖,走出一条致富路
黑鸡枞菌遇上5G擦出智慧火花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四种提取方法提取黑鸡枞菌多糖的对比分析研究
罗非鱼保种越冬三个方式
200万元保种选育里岔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