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冷敷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护理效果评价
2012-09-12宋雪艾宋梅孙永强张悦任月波浦士彪张宁
宋雪艾宋梅孙永强张悦任月波浦士彪张宁
(1.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39;2.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100017)
中药冷敷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护理效果评价
宋雪艾1宋梅2孙永强1张悦1任月波1浦士彪1张宁1
(1.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39;2.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100017)
目的 观察中药冷敷对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疗效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将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中药冷敷及炉甘石洗剂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和皮损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积分均比治疗后1周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药冷敷配合常规护理手段,能明显缓解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的皮肤瘙痒,可作为一项日常治疗和护理方法。
胆汁淤积 皮肤瘙痒 冷敷 护理
尽管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皮肤瘙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这直接导致治疗及护理效果受限。近几年,我们尝试用中药冷敷作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患者的常规皮肤护理手段,初步证实有效。为进一步验证疗效,我们开展了此项临床对照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7.0±14.3)岁。入组标准:(1)原发病诊断符合《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伴皮肤瘙痒;(2)年龄18~70岁;(3)精神正常,意识清楚;(4)黄疸均持续6个月以上;(5)近2周内未服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近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织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皮质类固醇制剂者;(6)无心、脑、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精神病者。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原发皮肤病;(2)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3)对实验药或对照药成份过敏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础肝病构成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瘙痒总积分及肝功基线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构成比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组成及制备 生地30 g、紫草30 g、防风30 g、苦参3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30 g。按配比将药物加少量蒸馏水浸泡30 min后再加蒸馏水至500 ml(药材与水总体积),电炉加热,微沸35 min,停止加热,冷却后,纱布过滤。滤渣加200 ml蒸馏水再次微沸25 min,冷却后纱布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加热浓缩、滤纸过滤,定容至100 ml,即得冷敷液,冷敷液放置温度至10~15℃后即可使用。
1.2.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1.2 g/d)、复方甘草酸苷(60 ml/d),基础肝病的对因治疗均参照《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持续开放式冷湿敷治疗:6~8层纱布蘸药液以不滴药为度置于瘙痒部位。每隔5 min重新操作一次,持续15 min,3次/d,特别注意心理及皮肤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并用炉甘石洗剂(每100 ml含炉甘石15 g,氧化锌5 g,甘油5 ml)外敷,治疗期间避免使用任何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织胺类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用药后止痒起效时间和皮损好转时间。(1)瘙痒评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皮肤瘙痒积分进行评价;症状分级量化标准采用4级评分法;(2)生化指标:测定肝功能情况。
1.4 疗效判定[3](1)临床控制: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积分值减少≥70%;(2)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50%;(3)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好转,积分值减少<50%,≥30%;(4)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积分值减少<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例)
2.2 两组在治疗2周后瘙痒程度下降,积分比治疗1周高(P<0.05);冷敷剂和炉甘石洗剂降低瘙痒程度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3 肝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的两组间比较 应用冷敷剂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者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3.1 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机制 瘙痒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肝胆疾病,也可伴发于几乎所有其他肝病。中医认为:胆汁淤积属于“黄疸”范畴,湿、热、瘀、毒为本病主要病机[4]。祖国医学对皮肤瘙痒的记载历史悠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痒属风,亦各因”,引起皮肤瘙痒的病因有湿热、血虚、血热、虫等。王文歌等[5]认为,黄疸病机关键是湿热与瘀血胶结,瘀热入于血分,阻滞血脉,逼迫胆汁外溢侵渍肌肤,肌肤失养,且卫表不固易风邪侵袭,致皮肤瘙痒之症。李正才等[6]认为,胆汁淤积性瘙痒属于中医“风瘙痒”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肝脾失调,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胆道,薰蒸肌肤,肌肤脉络受阻,肌肤失养而至瘙痒。
3.2 冷敷剂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优势 既往研究表明,皮肤温度的变化显著影响瘙痒强度,低温刺激可直接作用于介导瘙痒的感觉感受器发挥止痒作用[7]。冷湿敷疗法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抑制血管渗出,具有镇静、止痛、止痒作用[8]。又有汪承柏等[9]证实:重度黄疸型肝炎95%以上以血瘀血热为主证。冷敷剂中有生地、紫草、防风、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其中生地入肝以清热养阴凉血;紫草入肝经,凉血润燥;防风祛风止痒,佐以地肤子,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苦参:祛风,清热燥湿。上述药物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润燥、祛风解毒之效,可使湿热祛,血瘀得通,血虚得养,且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痒自除,心神得安。本方主治血瘀血热之黄疸而致皮肤瘙痒症,属于中医外治,可直达病所,通过透达腠理,疏畅经脉,调和气血、驱邪扶正等机制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还能通过肌腠毛窍,协内服药起到内外合治的作用。诸药和用,较炉甘石之收湿生肌之效更宜于本症。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冷敷剂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起效时间、皮损好转时间抑或总疗效均优于炉甘石洗剂,且不影响肝功能生化指标。
[1] 谢雯,王艳斌,赵红,等.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0(6):492-50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5.
[3] 黄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患者瘙痒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0):2387-2388.
[4] 王文鸽,袁楠.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瘙痒症31例[J].陕西中医.2007,(5):554-555.
[5] 李正才.大柴胡汤合消风散加减配合纳络酮治疗胆汁淤积性瘙痒症3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6):489-490.
[6] Fruhstortfer H HM,Latzke L.The effects of thermal stimulation o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tch[J].Pain,1986,24(2):259-26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4.
[8] 宋成钦.中药冷敷液治疗皮肤损害37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02):10.
[9] 汪承柏.中西医结合诊治重度黄疸肝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2,36-37,81,193.
R248.1,R256.41
B
1002-6975(2012)16-1521-02
2012-04-26)
宋雪艾(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Key wordsCholestasis Skin itching Cold compresses Nur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