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蛟龙”向深海

2012-09-12杨培举

中国船检 2012年7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深海

本刊记者 杨培举

服务国家战略,CCS在履行国家船检主力军使命中百炼成钢。

2012年6月24日,注定是中华民族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距地球340多公里的近地轨道,中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这一天,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神舟飞天、蛟龙探海,举国欢庆之际,中国船级社(CCS)的全体职工,更有一份喜悦在心头。作为“蛟龙”号项目的参与方之一,助力国家重点项目不仅展示了CCS的力量和风采,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深海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蛟龙出世

6月24日,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红白相间的中国“蛟龙”矫健地跃入蔚蓝的大海,义无反顾地向着7020米深处挺进,在“蛟龙”的探照灯点亮的那一刻,中国人进军深海大洋之梦被彻底照亮。

随着“蛟龙”号下潜深度一步步增加,母船向阳红九号指挥部里的人员心情也越来越紧张,当深度表超越了7000米,到达坐底深度7020米,仪器显示所有人员和设备状态正常时,指挥部的掌声、欢呼声直达海底!随后,“蛟龙”号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在海底向九天之上的神舟九号送去祝福。中午,完成手控对接的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也向深海之下的“蛟龙”号三位潜航员表达了祝福和敬意!至此,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壮语,今天已全部变为现实!从苍穹到海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从此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据悉,“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在目前世界各国用于科学调查研究的同类型作业载人深潜器中,“蛟龙”号是下潜最深的一个。

据悉,早在1992至1993年间,中船重工702所就向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然而因种种原因,申请一直未获批准。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载人深潜器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01年12月,中国大洋协会、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701所等单位的专家编写完成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2002年4月,国家海洋局向科技部报送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2002年,科技部批准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在国家海洋局领导和大洋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作为载人潜水器总师单位,中船重工702所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负责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任务,同时承担载人潜水器总装与集成工作。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百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集体攻关,2007年8月底完成总装,2009年开始1000米级海试……直至今天的7000米海试成功,10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国外同行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蛟龙”号的横空出世,使中国走在了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队伍的最前沿,并且握有了一把探索深海的梦想之匙。凡参与该项目者,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作为项目参与方之一,中国船级社(CCS)全体人员同样也欢欣鼓舞。昔日奋战的日日夜夜,仿佛发生在昨日,一切都历历在目。

紧急受命

“蛟龙”号项目启动后,随着一个个科研难题被攻克,下潜深度一次次被改写,中国也把“蛟龙”号未来的应用作为了重点研究课题。

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说,作为我国和世界深潜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项重大装备,我们将会建立一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的应用机制,让国内外的深海科学家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下潜,为人类认识深海、保护深海、开发深海,建立和谐的国际深海新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向全球开放的目标,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必然要按照国际间合作的惯例,会涉及到保险、深潜器租用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对“蛟龙”号进行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这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项目的要求之一。这样的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正是体现在“入级”上,而这正是CCS的业务领域所在,所以“蛟龙”号入级便成了其国际化、商业化的必然选择。

2010年8月27日,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大楼,这座在上世纪90年代被誉为“浦东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迎来了一批尊贵客人——中船重工702所崔维成副所长带队访问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所,商谈载人潜水器的入级事宜。中船重工702所介绍了“蛟龙”号潜水器基本情况,并就入级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CCS《潜水器入级规范》96版未涉及的范畴,例如直接计算等,CCS将如何审核; 4500米深潜器的入级手续;在“蛟龙”号深潜器随后的海试过程中,哪些环节CCS需要现场见证等。

针对中船重工702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CCS上海规范所向对方介绍了CCS入级程序,以及CCS为圆满做好“蛟龙”号入级工作的一些设想。

对于“蛟龙”号潜水器入级项目,CCS高层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务必确保“蛟龙”号潜水器入级项目的顺利推进,并为此专门下发“关于成立两型深潜器入级相关工作小组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和小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把两型载人潜水器入级及相关工作做好。根据总裁办公会的要求,决定成立分别由副总裁等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的“蛟龙”号两型深潜器项目组——协调管理组、规范标准组、审图组和检验组。

2010年9月,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然而,考验和压力也随之而来。

从“蛟龙”号各阶段的工作进程来看,2010年到2012年之间的工作非常紧密。而这期间,也是CCS有史以来建造、入级船舶最繁忙的高峰年份,任务本就非常艰巨,在此背景下,又承担“蛟龙”号入级检验这一国家重点工程,CCS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倾力出击

国家使命,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根据工作部署,各路人马迅速展开工作。首先,制订载人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因为这对于“蛟龙”号两型深潜器入级工作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自2010年下半年中船重工702所提出“蛟龙”号深潜器的入级意向以来,上海规范所便开始了前期的资料搜集及准备工作。2010年12月,时任CCS副总裁高照杰带队到中船重工702所对“蛟龙”号进行考察,双方就审图原则的编写事宜进行沟通,在结构设计、材料和制造、轮机、电气4个方面达成了10余项共识。虽然从框架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CCS却面临着重重挑战。对于设计潜水深度达到7000米的“蛟龙”号而言,世界各船级社都没有适用这一水深的规范可以借鉴,只能摸索前行,这给CCS制定载人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工作带了极大挑战,需要攻克的难题非常多,比如,从材料上来说,CCS《潜水器入级规范》96版的规范校核的公式针对的是钢材,而“蛟龙”号是钛合金,虽然规范里讲允许用其他材料,但两者还是有差异,如此超水深的一个钛合金结构物,计算公式如何修正,都是未知,这些都需要去一一解决。虽然困难重重,但经过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还是如期完成。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编制好以后,审图和检验工作也有条不紊地陆续展开。对于CCS审图部门来说,“蛟龙”号深潜器项目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承载着国人进军深海的梦想,因此审图项目组的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加倍认真,确保所审图纸符合规范标准,发现问题,及时与规范所以及相关方沟通交流,找到问题的破解方法。而关于“蛟龙”号深潜器的检验工作,检验组的全体人员同样不敢怠慢。根据相关要求,专门编制了检验试验大纲,指导日常检验和试验工作,从产品持证的要求、试验的具体指标等,都有具体要求。由于世界上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检验经验,所以在日常检验、试验工作中验船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他们及时地去化解。期间,“蛟龙”号需要做的试验非常多,而且试验经常反复修改和调整,每次做海上模拟试验之后,都要进行拆解检测,而这些都需要CCS来鉴证,工作虽然非常繁琐劳累,但作为“蛟龙”号的一名验船师,他们感觉非常自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CCS高层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在CCS“蛟龙”号各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保了“蛟龙”号入级工作的顺利推进。

2012年6月27日,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62.68米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时,CCS“蛟龙”号各项目组全体人员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对人类而言,深海意味着漆黑一片,寒冷、寂寞,其实那里却是海洋最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在陆上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发展深海经济已成为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加大了对深海科技的投入。

近些年,中国政府对于海洋事业的发展日益关注,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内第一部《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今年,又出台了《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强调2012年中国大洋工作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资源调查。据悉,从2001年,中国就拥有太平洋中部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面积有七万五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渤海那么大。另外,还获得1

开创“深”纪元

万平方公里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与此同时,中国还启动了深海空间站计划,在未来20至30年内将设250吨级的深海空间站。深海空间站将是中国未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压基地设施,其意义和难度不亚于在太空建立空间站。根据未来海底空间站的设计规划,空间站最深将达2500米,最多载员50人,可在水下“驻扎”两个月。

深海潜水器是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蛟龙” 号载人深潜器的横空出世,奏响了中国进军深海的最强音,其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表明99.8%的海底资源向我国敞开了大门。

多年来,当我们在反思自己屡屡受制于欧美的技术桎梏时,“蛟龙”号的研制成功,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在科技创新领域成功突围的“模板”,值得业界好好总结和反思。

从“蛟龙” 号载人深潜器项目本身来看,它不仅使参与该项目的各方受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惠及中国整个海洋事业。目前,CCS根据其规范和相关标准,与中船重工702所密切合作,对“蛟龙”号的设计图纸进行了审核,并进行了现场检验。此次7000米海试成功标志着“蛟龙”号入级检验项目中的一项重大试验通过了检验。“蛟龙号”在海试结束后各主要部件将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符合入级要求,CCS将按照程序为其颁发入级证书,“蛟龙”号届时将成为首艘入CCS单一船级的世界领先的作业类载人深潜器。

对于“蛟龙”号深潜器而言,如果取得了CCS入级证书,它就具有了一个技术第三方对其作出独立的评价,业界(如保险等)可以将入级证书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估,这样就更加便于其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取得CCS入级证书是研制单位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国家有关部门才把“蛟龙”号取得CCS入级证书作为项目完成的要求之一。从这一方面也凸显了CCS的重要性。而对CCS而言,通过“蛟龙”号的入级检验(审图、现场),对于改进CCS的有关规范提供了数据和经验,而且在审图、检验、组织管理、服务流程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增加了实践经验,为我国研制其他级别的载人深潜器入级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CCS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深海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科研攻关模式非常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毫无疑问,“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成功推出,只是中国向深海挺进开始,对于CCS而言,如何紧跟国家战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真正担负起国家船检主力军的神圣使命?对此,CCS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紧跟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加强与科技界、工业界的联合攻关,把业界的最先进的技术精华汲取进来为我所用,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规范标准,然后再“反哺”给科技界、工业界,不断推动科技、工业的发展。

最后,记者再借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诗词收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能够继续像对待“蛟龙”号项目那般投入和专注于深海,并且心无旁骛、执著如一、不懈努力,那么在默默的专注中,一定会诞生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蛟龙”号。若如此,何愁中国科技不强,何愁国家不盛?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深海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蛟龙突击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云露山上锁“蛟龙”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