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肌锻炼对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再置管率的作用

2012-09-11刘晓鸿

上海护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尿管尿潴留导尿管

汪 虹,刘晓鸿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留置导尿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临床上因各种原因需要患者留置导尿。近年来,硅胶气囊导尿管以其操作简单、无需胶布固定、内固定稳定和不易滑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由于尿管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有效地保持了尿失禁患者会阴部干燥,减少了压疮的发生,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方便了患者。留置尿管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常因留置导尿时间过长,发生尿潴留而需再次导尿。有资料显示: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高达20%,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概率,延长了住院日,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费用[2-3]。排尿过程决定于2个因素,即膀胱收缩力和尿道阻力。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当某些疾病或手术等原因需留置导尿时,临床上常采用开放引流的方式,留置尿管持续引流,使膀胱呈空虚状态,易引起膀胱张力消失,膀胱逼尿肌无力,膀胱反射功能减弱或消失,拔除尿管后易造成尿潴留[4]。为了有效地增加膀胱收缩力,减少尿潴留的发生,选取多个科室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并观察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7—12月收治于我院骨科、妇科、普外科、泌尿科、心内科和血液科的留置导尿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纳入标准:70岁以下,意识清楚,留置导尿时间大于3 d。排除标准:泌尿系统感染,排尿障碍,男性患者排除前列腺增生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0±2.2)岁,平均留置导尿时间(4.00±1.26)d。对照组男13 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44.2 ±3.4)岁,平均留置导尿时间(4.00 ±1.37)d。两组患者均采用Foley 16号导尿管,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2.1.1 实验组 患者留置导尿后实行盆底肌肉训练。锻炼方法: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等横纹肌)5 s,再5 s后缓慢放松肌肉,以20~30次为1组,每组进行时间不超过3 min,每日2组,在每日晨晚间常规的基础护理以后进行。

1.2.1.2 对照组 按各科室常规护理和基础护理进行。

1.2.2 拔管方法 均于住院期间及时拔除导尿管,当病情允许下可先夹闭导尿管,当膀胱充盈,需排尿时,经医师的许可,在可拔导尿管的情况下,用注射器抽出气囊内的液体,将气囊导尿管向外拔出,并连同导尿管尿袋一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时间及排尿情况,有排尿要求时,不需任何诱导方法便可自行排尿,记为自然排尿成功;有排尿要求时,需经按摩、热敷下腹部、冲洗外阴和听流水声等护理方法才能排尿者,记为诱导排尿成功;有排尿要求时,诱导排尿不成功,需再次留置导尿管者,记为重新留置导尿管。

2 结果

两组患者拔出导尿管后排尿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尿管拔出后排尿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留置导尿拔管后产生尿潴留的原因 患者长期留置导尿拔管后,由于排尿姿势和体位发生了改变,发生了一过性的排尿困难;尿管插入尿道及拔管时对尿道黏膜的机械性刺激;留置尿管期间不恰当的牵拉尿管,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引起尿道的炎性反应与水肿;插入尿管后膀胱内环境发生改变,使正常的排尿功能不能发挥,造成了逼尿肌收缩功能的下降。

3.2 盆底肌收缩可改善逼尿肌的功能 盆底肌是由尿道括约肌、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等横纹肌组成[5]。盆底肌锻炼是通过骨盆底横纹肌有意识地反复收缩的一种锻炼方法,目的是使膀胱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并使逼尿肌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膀胱壁由3层组织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盆底肌收缩间接地起到了锻炼逼尿肌的作用,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自然排尿成功率达9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锻炼有助于改善逼尿肌的功能,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3.3 有效的盆底肌收缩是逼尿肌锻炼的保证 盆底肌锻炼是指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进行自主性收缩,以便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力量,是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6]。本研究通过患者主动收缩盆底肌提高膀胱内压力,而不增加腹腔内压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中训练方法、训练量和训练时间是影响盆底肌锻炼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为保证效果,训练前对患者进行指导,教会患者正确的盆底肌训练方法,使其在不收缩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3.4 盆底肌锻炼可有效降低留置导尿患者重置管率预防拔管后尿潴留,目前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按摩下腹部、热敷膀胱区、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开塞露纳入肛门、针灸和穴位注射等,这些措施比较繁琐耗时,既影响患者舒适,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预防拔管后的尿潴留,主要在于早期的护理措施,除了在留置期间间断排尿,掌握正确的拔管时机外,积极地进行盆底肌锻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两组留置导尿患者尿管拔出后排尿情况比较显示,实验组的再置管率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盆底肌锻炼可有效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导尿管拔除后的重置管率。

4 小结

尿潴留是留置尿管拔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可使逼尿肌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有利于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自行恢复正常生理性排尿,简单易学,不需要任何辅助仪器设备,且不受时间、地点及体位的限制,练习不需要固定模式,卧、坐、站等体位均可进行,并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盆底肌肉的方法能明显减低尿管的再置管率,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张欣然,张国清,刘萃龙,等.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的预防及处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3):69-70.

[2]张佩君,王锡唯,钱爱君,等.留置导尿管拔出前注入红汞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1.

[3]沈曲,李峥.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3-226.

[4]柴玉燕,王舒.颅脑术后病人长期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辽宁医学杂志,2004,18(2):96-97.

[5]袁浩斌,钱晓路,张美娟.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汇总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71-173.

[6]Freeman RM.Initial manage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duloxetine [J].BJOG,2006,113 Suppl 1:10-16.

猜你喜欢

尿管尿潴留导尿管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