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
——面对资源“瓶颈”的务实选择

2012-09-11袁可林

资源导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瓶颈河南耕地

□本刊记者 袁可林

河南
——面对资源“瓶颈”的务实选择

□本刊记者 袁可林

“中原是个好地方!”

许多到过或了解河南的人,几乎都会这样说。

这是因为——这里坐拥太行、大别、伏牛、桐柏等四大山脉,横跨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四大流域,怀抱辽阔的黄淮大平原,自古中原就是一块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不冷不热,四季分明,山川秀丽,地肥水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可是,当时代的列车驶进2000年8月7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挂牌宣布成立时, 人们却发现——

资源“瓶颈”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中原,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地,既为这里的发展印上了诸多的历史光环,又带来了众多人口的栖居。到此时,全省人口已近1亿,成了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而整个国土面积仅有16.7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人多地少是其基本省情。有资料说,时至2001年,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28亩,到了2011年,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21亩,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8亩水平。

河南又是全国的粮食大省。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河南粮食产量已连年突破1000亿斤,每年净调原粮加上制品达4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夏季小麦产量占全国夏季粮食产量的1/4强。以至河南一度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大粮仓”、“中国的大厨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九次到河南,每次视察的重点都是粮食生产。显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是河南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矿产资源也是一样。尽管河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矿业大省之一,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也是十分可怜。加上,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强力开发,不少地方,比如焦作、灵宝、鹤壁等地,已步入矿业城市衰竭行列。曾经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中原油田产量已呈逐年递减趋势。显然寻找新的矿业资源,支撑河南经济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当时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随着各地发展经济的强劲势头和国家产业转移及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全省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有资料说,全省每年均需土地数十万亩,而国家每年下达用地指标大约只有1/3,保障建设项目供地压力之大不难想象。“地从哪里来”成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难以回答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社会要前进,经济要发展,资源的矛盾如何解决?审时度势,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的立场上,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全国人民响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的希望和要求。

知难而进,路在何方?河南国土资源厅党组一班人,决心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书写国土资源管理新的动人篇章。

勇于担当 挺直腰板守“红线”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件大事。而要把保护粮食安全的任务落到实处,对国土资源部门来说,就是坚守耕地“红线”。这是在现阶段生产条件下谁都明白的道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河南国土资源厅党组一班人,决心正视现实,勇敢担当起耕地保护的责任,多个方面为耕地“红线”上“保险”。

一是从体制和制度上予以保证。为此,河南省政府先是于2003年将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的领导班子上收省厅,实现直接管理。接着又将全省各乡镇国土资源所上收市县,实行垂直管理。从2007年初开始,全省又实行了从省长到市长,再到县(市、区)长、乡(镇)长层层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保护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二是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大搞土地整治,千方百计提高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据介绍,自2000年以来,河南共用于土地整治方面的资金已达185亿元,累计整治农村土地1400万亩,新增耕地330万亩。全省已连续13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全省土地整治已实现从单纯土地整治发展到田、林、路、渠、村综合整治,由小规模整治发展到集村连片上十万亩的大规模整治,由国土部门单打独斗变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实现了三大华丽转身。目前,全省共建立6个国家级、25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1.0175亿亩以上,为全省粮食生产连年超千亿斤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对河南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以严格执法促耕地保护。无数事实表明,只有狠狠打击各种违法用地不良行为,耕地保护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自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之日起,就把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监察抓住不放。他们在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网络建设的同时,还在全省各行政村选拔了4.7万个村级土地协管员,在全省构筑耕地保护的铜墙铁壁。洛阳等40余个市县公安部门为了配合国土部门加强执法监察,还专门成立了国土资源警察支队,在保护耕地红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令人高兴的是,在2010年全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中,河南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检查验收,实现了全省“零约谈”和“零问责”。全省依法用地、依法管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机制 让矿业大省再现“生机”

河南是全国矿产大省之一,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有90种。矿业产值占全省GDP中份额较大。在推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矿产资源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为解决河南煤炭、铝土矿等矿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矿业权分散、资源浪费等问题,2004年年初,河南省政府在第五次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实施矿产资源整合的战略部署。并于当年7月1日,在全省正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资源整合工作。省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主管国土资源和主管工业的两位副省长为副组长的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通过三年资源整合,全省小煤矿由整顿前的1569个减少到350个,小铝土矿由整顿前的144个减少到52个,优化了矿业结构。与此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动了各地的资源整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灵宝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整合后,全市规模以上地方黄金企业年黄金产量由整合前2003年的29.1万两上升到2008年的102万两,增长252%。产值由67.9亿元上升到341.5亿元,增长403%。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做好全省现有矿产资源整合的同时,该省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始终把创新机制、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当做大事来抓。为此,自2006年以来,该省财政先后投入资金60亿元。他们将全省地质勘查区划分为88个整装勘查区,大力推广“嵩县模式”,强力推进整装勘查。全省地质找矿出现捷报频传的喜人局面。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新发现矿产地约600处,其中大型矿产地72处(含特大型8处),中型72处,小型460处。铁、锰等十余种新增查明和保有资源储量超过前50年之和,扭转了该省重要矿产新增查明储量低于消耗量而导致“寅吃卯粮”的状况。在省内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该省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喜人成果。截至目前,各地勘单位已在新疆等十多个省区建立勘察基地,持有矿业权134个。在境外他国设立企业20多家,拥有境外矿业权223个,矿业权面积上万平方公里。

节约集约 让有限资源有效燃烧

面对河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一班人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一方面在寻找新的资源即做足“加法”上下工夫,另一个方面则在“存量”资源潜力挖掘上大做文章。人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节约集约之花处处盛开。

——向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要效益。编制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一开始,河南省政府领导就明确要求,在编制全省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时,要与全省城市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实行高度无缝对接,确保日后不折腾,为未来发展留下充足空间。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打造产业集约平台。针对河南各地以往存在的“乡乡建厂,村村冒烟”以及项目“散、乱、小”的粗放发展模式,河南省政府决定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截至目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全省已建各具特点的产业集聚区180个。放眼今日河南各地,这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为了节约集约用地,全省近年还在各集聚区大力推广标准化厂房建设。目前,全省各产业集聚区已建标准厂房3818.18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约1.5,较传统厂房可节地3.3万亩以上。

——连续多年开展“空心村”、黏土砖瓦窑厂和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活动,坚持从“虎口”夺地、变废为宝。据统计,从2004年至今,全省在“三项整治”基础上累计整理土地159.3万亩,拆除黏土砖瓦窑厂1.05万个,复垦整治土地36.7万亩。今年以来,周口等地又大张旗鼓开展了“平坟头”活动,力争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项目上山”。济源市根据本市地处太行山南坡,有不少山坡地可以利用的现实,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工业项目上山”的口号,并根据这一精神,将全市规划的近万亩产业集聚区全部布局在山坡上。在此之后,该省的焦作市、西峡县等市县将当地的产业集聚区普遍布局山坡和荒沟中,力争节约一亩是一亩,节约一分是一分。

拓展空间 千方百计保发展

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经济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现状,使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任务比起国内兄弟省市更为艰巨。无数事实表明,河南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和冲劲,才有可能跟上全国前进的步伐。

为了做好建设用地保障工作,河南省政府领导胸怀大局、服务大局,创新规划计划管理模式,在全国首次响亮提出“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根据这一原则,该省承诺,凡国家在河南的所有铁路、高铁客运、西气东输、高速公路、南水北调,以及引导河南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国计民生项目,均一一做到应保尽保,而对成百上千的地方项目用地问题则主要通过存量挖潜去解决。为了做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该省国土资源部门采取了三项有效措施,即“建立一项制度,开辟两条通道”。所谓“建立一项制度”,即建立“土地预算制度”,是指每年年底,由省厅领导带队到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调查研究,力争对全省各地在建项目用地情况,来年欲上项目分布、用地规模、开工时序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轻重缓急做出保障用地规划,努力提高科学预见性,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统筹水平。所谓“开辟两条通道”,一是对所有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即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报件构成、减少流程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时效。此外,各市县还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会审,提高公文办结效率。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有不少市县公文办结时间由2010年前的一件17.6天缩短为1.8天,效率大大提高。二是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建立“特别通道”,坚持特事特办,实行“特殊服务”。即指定专人负责,先期介入,跟踪服务,下市跑部,限期报批。2010年底,国际上驰名的富士康名牌电子行业欲在郑州落地,需占地上千亩。按照常规报批,完成这一项目报批没有半年到一年时间是很难想象的,但由于将其纳入了“特别通道”,省厅领导亲自过问督办,实行“特殊服务”,为项目及时落地争取了宝贵时间,两个月内便使事情有了圆满结果。就这样,伴随着快速周到的服务,全省每年上百成千重点建设项目得以落地生根,为中原大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放眼今日中原大地,只见京珠、大广、二广和连霍、陕沪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石家庄至武汉、西安至徐州高速客运铁路即将开通营运;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即将把清清的长江水送往首都北京;全省18个省辖市和上百个县域城镇普遍楼高了、路宽了、布局时尚了,昔日“脏、乱、差”早已被今日处处绿树环绕、鲜花盛开所代替。尤为可喜的是,全省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7232亿元,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约为10年前的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604元,约为10年前的2倍;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较10年前增三成多。2012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84.6%,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地区首位,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持续呈现。

猜你喜欢

瓶颈河南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出彩河南
耕地时节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我国日间手术发展遇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