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研究
2012-09-11袁莹
袁莹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32)
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研究
袁莹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32)
高等学校的房地产资源是办好学校的必要物质条件,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建立一套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它不仅能提高高校房地产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其使用价值,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房地产管理的效率,使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高校房地产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学校的房地产资源是办好学校的必要物质条件,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对房地产资料、数据、文件进行管理,再将单机的信息管理以网页的形式延伸拓展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高速有效的信息互动,便于多用户使用、管理及信息查询,以提高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与规范化程度,宣传房改知识与住房信息。其特点是以网络为基础,依托校园网,做到在网上完成各种数据信息的传送与交流,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在线信息服务。为了实现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一套成熟的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必不可少。[2]
一、建立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
1.系统需求
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有两大目标:一是要实现全校房地产及房地产相关数据的数字化、统一化、可视化的存储和分级分层管理;二是要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操作的办公自动化,并做到房地产使用信息的及时公开。
2.系统构架
(1)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当下非常流行的B/S结构,一共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数据处理层,主要解决数据传输、存储、转换和表示,并关联到相应的业务逻辑;第二层为系统管理者,管理者通过管理终端对服务器端的管理软件,管理各种服务器端的数据和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第三层为一般用户,通过远程浏览器维护和查询自己的相关数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
(2)系统运行平台
系统运行平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最后的成功与否。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系统选择了开源的Linux作为操作系统。考虑到JSP具有跨平台、可移植性好和Linux无缝连接等特点,选择JSP作为主要开发语言。由于房产管理系统的数据量中等,并发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所以选择MySQL数据库。系统的框架如图2所示。
3.功能模块
为了更好地配合校区房产管理,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校区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面积计算子系统、房地产基础信息管理、公用房管理、人事信息管理、住房分配管理、住房相关管理、信息查询统计、系统设置、其他功能等10个功能模块。其如图3所示。
(1)校区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
通过GIS编辑功能,将地籍图导入,再通过建库工作,形成房地产管理所需的分幅、分层、分户信息,并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增加、删除、更改、保留历史信息。
(2)面积计算子系统
导入单幢房屋的分层分户图,或通过系统作图功能绘制,构面,设定公用区域、编制房号后,通过软件直接计算,可得到整幢和单户的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分摊面积,面积直接进入基础数据库,可形成所需的统计报表,无须再做其他导入的工作,可以做到图与数据一体化,有图即有数据。
(3)房地产基础信息管理
包括地块信息、房屋信息、分户信息的管理,包含地号、地名、房屋名称、坐落、分类、用途、结构、面积等的编辑,基础信息以图形、文本、图文等方式显示。
(4)公用房管理
针对学校公用房的调配与管理,包括院部定额面积录入、现用房面积统计、达标率计算、有偿使用收费,利用率分析等。
(5)人事信息管理
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包括部门、从事专业、学历、学位、职务等信息的增加、查询、更改、删除。
(6)住房分配管理
通过人事管理子系统选择相应的人员,跟房地产分户信息相关联,实现住房分配工作。在房屋楼盘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未分配房屋、已分配、维修等几种状态,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7)住房相关管理
包括一次性住房补贴管理、校外租住房补贴管理、购买经济适用房管理、购房差额补贴管理、原购公房收购管理。
(8)信息查询统计功能
地块查询、房屋查询,按人查分配信息,按户室查分配信息,住房补贴查询,购经济适用房查询,购房差额补贴查询。地块面积统计,房屋面积统计,分户面积统计,房屋维修统计,分户维修统计,租住分配统计,住房补贴统计等。
(9)系统设置
包括系统基本配置、授权管理、角色设置、图层配置、房屋状态颜色等基础设置,该功能一般只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操作人员能使用,用于设置系统的后台信息、授权信息。系统日志将记录每一次针对系统的操作,以备查询。
(10)其他功能
面板设置中主要为用户自定义个性化界面、风格,修改口令,首页模块显示设置;消息中心提供给用户发布消息、接收消息的功能。
二、关键技术
1.数据库访问技术
考虑到本系统的运行模式、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系统开发语言的支持性,我们使用了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它提供了平台互用性和可伸缩的数据访问。ADO.NET增强了对非连接编程模式的支持,并支持RICH XML。由于传送的数据都是XML格式,因此任何能够读取XML格式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事实上,接受数据的组件不一定要是ADO.NET组件,它可以是基于一个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任何运行在其他平台上的任何应用程序。
ADO.NET是一组用于和数据源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通常情况下,数据源是数据库,但它同样也能够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其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ADO.NET结构数据访问过程流程
2.会话控制机制
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杂的系统,服务器端需要处理大量的与用户终端的数据以及各级网络之间的交互信息,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用户、多任务,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为此出色的会话管理机制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难点。
为了支持各种基于网格的协同交互,使得地理位置分布、异构的用户能够有序无误工作,会话管理提供了以下机制:(1)由会话控制服务管理会话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用户参与一次会话的方式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2)提供一种协同控制服务,协调并发执行的过程,防止冲突,保证执行结果的有效性;(3)支持各实体之间的协作,提供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权控制。
会话控制主要目标之一是管理和维护协作过程中的动态角色,如图5给出了会话过程当中用户状态的转换图。我们用一个二元组(参与者,动作)表示参与者状态转换的条件。
图5 用户状态转换图
此外,会话管理还应该为协同控制提供支持,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根据协同策略对协同工作中的并发事件进行描述和控制,保证各会话协同工作,按照正确的业务逻辑进行。
3.关键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initConnection()
{
try{
Class.forName("org.gjt.mm.mysql.Driver").newInstance ();
String url="jdbc:mysql://127.0.0.1/biaodan?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gb2312";
String username="root";
String password="root";
co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name,password);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e);
}
}
public static void useChange()
{
try{
String rank=new String(rs.getString("rank").trim());
String rank=""+rs.getString("rank");
if("0".equals(rank)){
out.print("");
rs.setString("rank+1");
rs.updata;
}
else if("1".equals(rank)){
out.print("");
rs.setString("rank-1");
rs.updata;
}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e);
}
}
三、结论
高校房地产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冲击,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教育系统内部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此情形下,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建立一套成熟的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运用这一系统实现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化,不仅能提高房地产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其使用价值,而且能更好地保存高校的房地产资料,更能极大地提高房地产管理的效率,使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高校房地产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3][4]☉
[1]李世东,袁学迎.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现代科技,2009,8(5):39-41.
[2]刘爱玲.高校房产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19-120.
[3]孙睿霞.高校房产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科技与经济,2006(12):9-10.
[4]贾树良.高校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158-159.
(编辑:杨馥红)
book=22,ebook=20
G203
:B
:1673-8454(2012)09-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