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突破
2012-09-10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姚志存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姚志存
1 新形势的特点概述及其对于物流企业发展作用意义和要求的分析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流作为承担商品实体物理位置转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满足相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时间地点效用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了凸显和加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增长潜力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技术支撑手段尤其以GPS、电子标签技术以及射频技术、冷链运输技术等都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物流产业的相关经营管理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其市场导向和价值增值的机制日益得到了建立健全。
新形势的特点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手段和巨大市场增长潜力的诱惑和驱动,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供应链管理的思维和模式去进行业务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核心业务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物流运作的相关主体和业务模块进行整合提高其相互衔接协调的效能,同时在物流业务方案的整体规划过程中注重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机制的创建和打造。这些问题构成了目前物流企业发展瓶颈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突破点。
2 目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瓶颈及其原因探究
我国物流企业在2001年加入WTO物流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和加快的情况下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一份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显示,2003~2008年物流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其1998~2001年期间的5.7倍,企业业务覆盖范围2009年是2000年的11.8倍,物流企业的年均业务投入实现了9.7个百分点的增加幅度,其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业务运作机制不断得到发展和健全,其直接投入产出比2010年达到了1:13.6,对于其他产业的贡献率也每年以5.3%的速度增加。但和国外同行业横向比较来看,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流企业发展中缺乏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和角度去系统整体地认识其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战略和战略执行层次方面的规划和部署,故而使得其发展的战略支持能力和高度不足。据一份对于我国物流企业2005~2009年供应链物流方面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企业当中有近85%的比例其业务战略规划和部署没有或较少地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和安排其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关系和合作机制,该期间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的投入增长平均每年不足2.7%,严重小于国际同行业水平,同时合作伙伴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和机会行为对整体利益带来的损害使得物流企业整体每年损失了月1.7%的经济利润,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现状亟待解决和提高。
第二,物流企业发展中对于关键核心业务流程和环节的技术开发投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不够,措施缺乏有效性使得其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与国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影响了其他相关环节的水平突破。据一份对于我国物流企业2009年核心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方面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欧美企业平均值的65%,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关键核心业务上的投入也显得不足,著名物流企业马士基海路的关键业务投入是我国物流企业前10强的总和的3.4倍还强,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对于投入产出比重的依赖程度较大,加大对其关注和资源投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物流企业发展中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和传统物流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的方案模式缺乏有效的探索,使得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模块和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孤岛大量存在并且信息的综合处理加工利用程度不足。据一份对于我国物流企业2005至2009年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该期间物流企业开展和实施电子商务的数量尽管占被调查企业的85%以上,但是电子商务所覆盖的业务范围比重平均只有31.3%不足,并且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方案中约有65%以上来自对于其他企业的模仿和复制而非量身定制,这就造成我国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的数量是欧美国家的4.3倍,信息的综合处理利用能力是其平均值的37.5%,从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于物流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
第四,物流企业发展中对于物流系统和物流业务环节及相关机制的制定和规划市场导向意识不强,使得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机制成本较高,速度相对较慢,无法顺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据一份对于我国物流企业2007~2010年市场反应速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企业中有48.3%的物流企业市场运行机制和运作框架都是传统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而制定的,只有23.2%不到的物流企业才在最近1~2年的时间内构建了面向市场需求导向的运行机制框架,使得其对于市场需求的平均反应速度较国外同行业水平相比仅为其38.7%,而反应成本却是其平均水平值的3.2倍,造成较低的客户满意度和较低的买方效用,并且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和困难。
3 新时期下物流企业发展与瓶颈突破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新时期特点及其对于物流企业发展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物流企业发展中的基本现状、存在瓶颈及其原因探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物流的知识和理论以及物流产业的市场特点,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中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做法,就新时期条件下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其瓶颈的解决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来进行物流相关业务流程、业务运作机制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的打造等关键核心问题的规划和部署,并以此为指导对其他辅助领域和环节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进行审视和设计。供应链的思维和模式就是在物流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核心经营业务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业务分工协作和权利义务关系进行战略上的统筹和规划,具体来说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和服务模式要求、物流的具体要求以及物流运输路线图的统计学规划和设计等,在这些宏观全局重大问题确定和划分的基础上,还应该就物流企业发展中辅助领域的具体运行操作的细节问题进行具体设计和程序规定,并在这些问题安排之中体现出供应链的思维和模式以打造链式优势。
第二,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加大对于核心产品和服务及其流程环节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以及全新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以增强其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从而带动相关非核心业务的发展并形成物流企业业务创新的持续刺激驱动力。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增长点目前还主要来自于其核心物流业务,而我国物流企业目前的核心业务内容及其对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贡献率一直以来在较低价位运行,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对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流程进行分解和研究并挖掘物流市场的新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开拓核心业务的新的内容并通过新赢利模式的开创来改造传统业务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思维,在为物流市场需求创造价值和较高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形成其他相关辅助业务领域的创新机制的形成。
第三,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认识和应用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务环节和价值创造流程之间的衔接及业务融合模式,提升各物流业务模块和相关环节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工处理程度,并以此实现行动上的默契协调和配合。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和业务需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够得到有效的吻合,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发展中由于其涉及主体相对较多、物流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复杂以及众多的物流自动化终端设备的运用等都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综合处理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企业要想满足自身管理控制以及客户对于物品运输信息的查询需求就必须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同时融合其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基于市场需求的导向来进行物流业务运作模式和机制的设计规划和调整,以提升其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捷反应速度和降低变化中的成本支出,这也是构建物流企业长期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在电子商务日益发展和扩大以及消费者需求呈现快捷化多样化趋势的背景下越来越要求其具备更加快速敏捷低成本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必须首先从其业务运行机制框架的构建上着手,这种框架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面向物流市场新的需求及其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实体因素和虚拟因素的综合,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的同时也是物流企业总体业务创新和新商业模式有效探索的有力支持工程。
4 结语
伴随着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迁以及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思维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物流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和解决方案,即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重塑增强关键核心业务的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整合物流业务相关主体并重塑其业务方案以及优化其物流方案设计,提高其市场反应速度和水平。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物流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
[1]杨平,陈天炎.实践“海西先行”政策构建海西区域物流网络系统[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崔宁波,陈诗波,矫健.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沿革及培育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周汉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案例》一文的评论[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9.
[4]靳荣利.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模式实践的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5]周汉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案例》一文的评论[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