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
2012-09-10黄盛绸
黄盛绸
(广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广州510500)
广东地处祖国大陆的南端,属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温、水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宜甘蔗生长发育。甘蔗是广东大宗农产品,是制糖的工业原料。经过20多年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广东糖蔗由1985年种植面积最大的29.52万hm2和1990年总产蔗量最高的2093.46万t,调整为2010年的13.64万hm2和1134.34万t,减少量为一半左右,由过去全国第一位退居第三位。目前广东糖蔗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粤西蔗区和粤北蔗区,该地区仍为国家蔗糖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具有区域布局优势。
1 自然资源优势
1.1 光能资源优势
粤西地区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约4396~5024MJ/m2,按理论计算,生物生产潜力97.65~111.6t/hm2,光能有效辐射约1978~2260MJ/m2,为广东的最高值。年内以7月最大,2月最小,相差一倍以上。糖蔗主要生长期4—11月,其所需的总辐射不小于3400MJ/m2。年日照时数1800~2200h,平均每天5~6h,对糖蔗的生长十分有利(如表 1)。
粤北蔗区的英德市和翁源县光能资源较为缺乏。年太阳辐射总量约4000MJ/m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800h,也适宜糖蔗生长。
?
1.2 热量资源优势
粤西蔗区年平均气温22~24℃(表2),最冷月平均气温15~17℃,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大于10℃积温8000~8500℃,无霜期358~365d,年极端最高气温除徐闻、化州达38.8℃和遂溪达38.7℃外,其余地区均在38℃左右或以下,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在15℃以上,仍适合甘蔗的萌发和苗期生长。多数地方极端最低气温0℃以上,但遂溪曾出现-1.4℃;化州、高州、遂溪的多年平均霜日有1~2d。粤北蔗区年平均气温20~21℃,大于10℃积温6800~7000℃,最低气温为-5.1~-3.6℃,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为霜冻期,对糖蔗工艺成熟十分不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作好冬春防寒防冻保暖工作。
?
1.3 降水资源优势
粤西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300~2300mm,80%保证率的降水量 760~1400mm,年蒸发量 1700~220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尤其西南部,是本省的干燥区。降水量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北部多于南部,内陆多于沿海,东北与西南相差500~600mm。最南部的徐闻由于三面临海,地形低平,对暖湿气流缺乏地形抬升作用,年平均降雨量1300mm左右。沿海东岸雨量多于西海岸,如雷州半岛东岸年雨量1500~1700mm,西岸则不足1300mm。这是由于北回归高气压影响和春季冷风不易到达本带,故春旱严重。夏秋多热带气旋暴雨,除徐闻降水高峰出现在8、9月外,多数地区高峰出现在6月、8月(表3)。由于雨量集中、强大,易引起洪涝灾害。本地带雨季一般于4月中下旬开始,结束于10月份。4月至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88%~90%,以8月为最高。此期为糖蔗大生长期,有足够的水分。11月至3月为旱季,占年雨量的10%~12%,此期正值甘蔗苗期生长,故抗旱防涝工作是夺取丰收的保障。粤北蔗区的英德市和翁源县平均降水量为1700~1800mm,集中在4—8月,多有雷暴雨,要注意防洪防涝工作,减少对糖蔗生长的危害。
?
1.4 区域种植优势
广东糖蔗主要分布在粤西蔗区的遂溪、雷州、徐闻、廉江、麻章、化州以及粤北蔗区的英德和翁源等旱地,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2.2%,总产蔗量占全省的95.2%。这两蔗区各县(市、区)为“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建设的国家级糖蔗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各地糖蔗生产情况如表4,其中遂溪县总产蔗量达4192968t,占全省的 36.96%,甘蔗单产达 95.91t/hm2,为全省最高。
2 影响糖蔗增产增糖的因素
2.1 自然条件影响
广东尤其是粤西蔗区,糖蔗种植立地条件较差,土地多为黄、红壤,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多数为“望天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平均有效灌溉率低于20%,雨季雨量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及低温冷害频繁发生,对糖蔗的生长以及产量和糖分造成影响。
2.2 技术条件制约
2.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省20世纪80、90年代先后成功引进了新台糖1号、10号、16号等优良品种,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对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促进甘蔗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品种推广面积大,连续推广10多年,存在品种单一化的风险,一些品种退化严重,不同熟期品种搭配和布局不合理,而自育品种种植面积比例小,过度强调早熟,以致熟期集中,加工后期糖分下降,产糖率低。
2.2.2 肥水管理不科学 蔗区普遍存在重施、偏施氮肥,施肥不覆盖,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做基肥的问题,肥料利用率较低,同时引起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和环境污染。
2.2.3 病虫为害严重 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螟虫和地下害虫发生率高,危害严重,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蔗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化学农药不合理施用,对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2.2.4 机械化发展滞后 当前,除犁、耙、深耕外,甘蔗种植、除草、培土、施肥、喷药及收获等生产环节仍处于人工操作的传统阶段,机械化生产管理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甘蔗生产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以提高甘蔗生产劳动率,降低人工成本。
3 甘蔗增产增糖的技术措施
3.1 选用适合旱地蔗区的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推广新台糖系列品种,如新台糖22号、23号、25号等新良种,因地制宜推广自育品种粤糖 85/177、88/64、89/529、92/401、93/159、94/128、95/168、00/236 等。
3.2 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
旱地蔗区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壤旱、瘦、浅。应用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能够调节土壤的水分、养分、温度,即保水、保肥、保温,促进糖蔗生长,可以提高公顷蔗量15~30t和蔗糖分0.5~1个百分点。
3.3 科学施肥,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
改进施肥方法,改不施基肥或施无机肥为增施有机质基肥,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测定和试验结果确定氮磷钾的配比,施用农家肥、糖厂滤泥和酒精废液作基肥,推广蔗叶回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如遂溪县推广氮磷钾4∶1∶2或3∶1∶2比例,面积达85%。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应用这些科学的配施技术均可获得增产和增糖效果。
3.4 改进耕作方式,推广防旱保水技术
推广深沟浅种,“三湿”下种,即种苗浸湿,有机质肥湿和土壤植沟湿,使旱地蔗获得大幅度增产。主要是通过机械深松耕更新和加深蔗作土耕作层,深度可达30~50cm,创造一个较有利的土壤环境,使土壤物理结构、通气性、吸水保水性及保肥性得到改善,有利于根系的发达和吸收。
3.5 推广秋冬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
甘蔗是收获营养体的作物,适当推广秋冬植蔗可延长生长期1~3个月,能避开旱地蔗区春旱期,生长期延长其产量则高。
3.6 改宿根蔗迟管为宿根蔗早管
我省宿根蔗面积较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长期以来,宿根蔗单产低,主要是人们对宿根蔗管理粗放,甚至不管。宿根蔗节种省工、节约成本是众所周知的,只要狠抓早管就能夺取高产。首先选用宿根性好的品种,如新台糖16号;其次是抓早清园、早开垄松蔸、早补苗、早施肥多施肥、早施药防虫,促进早生快发,多发株,提高成茎率,从而获得增产,而且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3.7 及时防治病虫鼠、草、风害,确保增产增收
采取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掌握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和规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首先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适时进行间苗定苗,保持田间的通透性;其次才用药防治,如种植前用0.2%多菌灵消毒10min或2%石灰水浸种24~48h,可防治凤梨病;用呋喃丹或甲基异柳磷或甲呋混合剂75~90kg/hm2,防治蔗螟、蔗龟、蓟马;用1∶800~1000氧化乐果防治绵蚜虫等;用除草剂进行芽前处理化学除草。春秋两季投放毒饵进行毒鼠,改变过去分散不集中的做法,做到统一制药,统一时间,统一行动。根据天气预报预测,做好防台风工作,风前扎蔗,风后扶蔗培土。
3.8 推广甘蔗机械化生产管理
研制和推广甘蔗种植、施肥、除草、松土、培土和收获的机械,加大购置机械补贴力度,组建甘蔗农机服务队,加强农机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1]广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广东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广东气象与农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68-70.
[2]黄盛绸.广东省旱地甘蔗“三高”栽培技术的推广[J].甘蔗,2000(4):48-51.
[3]蔡仁林.雷州半岛建设稳产高产糖蔗生产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甘蔗,200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