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的新表述、新论断、新要求

2012-09-07本刊编辑部

浙江经济 2012年22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驱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报告》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四个着力”、“五个更多”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八大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具体量化指标,并强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显示执政理念从对宏观总量的关注转向为对微观个体的关怀,传递出未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

收入倍增是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而当前内需不足、投资与消费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需求不足。《报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当年日本成功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形成了近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使日本有效地转变成为一个“大众消费社会”,这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在过去十年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8万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年均增长16%。据有关测算,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规模即购买力将达到64万亿元。收入倍增计划可以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切实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实现需求结构的转变,给经济平稳增长找到可靠的驱动力。

实现收入倍增不是孤立的计划,而是一系列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目标要求,并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即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十八大对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失衡的多个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应有的报酬,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报告》同时提出了“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理念,还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十八大还强调,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未有穷期”。《报告》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对未来经济建设五项具体要求中的第一项进行阐述,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自党的十四大明确“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来,首次更加清晰地提出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充满活力。我们既不能不讲求市场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也不能只讲市场,偏废政府的管理职能,而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得益彰。改革推进到今天,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一些要素、资源领域政府定价仍占控制地位,产业领域准入、金融活动开放等方面政府直接参与甚至包办的现象仍然存在,出现了政府和市场相互纠缠的问题,很多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陷入胶着状态。

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好地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同作用,是激发动力活力的迫切要求,而深化改革将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及非公的平等地位。《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加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当前,实现不同市场主体竞争的“三个平等”,关键在于进一步打破垄断、放松管制、放宽准入、开放市场、鼓励竞争,重点是消除规模化导向和所有制歧视,在法律、监管及获取资源方面促进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为此,不仅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垄断领域改革,同时要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府转型,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在政府职能界定中,应始终坚持能由市场做的交给市场、能由企业做的交给企业、能由社会完成的交给社会的原则,使政府切实承担起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

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报告》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深化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认识。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可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动力。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能否形成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绝大多数经济体因此逐渐放弃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都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原本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对很多国家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门槛,能不能顺利实现转型关系经济转型的前景。未来一个时期,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用更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要实现从投资激励导向转向创新激励导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从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创新政策融入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教育政策等各项政策中去;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要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与十七大报告相比较,十八大报告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中增加了“农业现代化”。这一“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途径做出的重大调整。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期、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工业化虽在快速推进,但质量并不高;城镇化速度也在加快,但存在水分和高估现象,而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的滞后性则在加剧。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从战略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加快“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工业看工业”、“跳出农业看农业”,更加重视“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用综合的办法解决综合的问题,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报告》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镇化一头牵着工业化、一头牵着农业现代化,将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一二十年持续增长的巨大引擎,更是破解二元结构失衡的突破口。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支撑、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更多的农民能够成为市民。此外,在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特别是适应未来新技术革命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化驱动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