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几个黄金周?
2012-09-06刘思敏
刘思敏
“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反倒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新”。
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激增,不仅引发了社会上有关是否需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议,同时还提示公共假日短缺与民众旅游需求旺盛之间的错位日益突出,显示完善带薪休假制度的迫切性。
长假的潮涨潮落
1999年国庆之前,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了新中国有史以来首个十一7天长假,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个黄金周。
此前,很长一段时期里,国内最常见的假日安排是,“六天工作制,除春节外无长假”。这种假日安排,与当时重生产积累、轻消费的大社会背景有关。尽管当时的《劳动法》有带薪休假的相关规定,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到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收入的提升,旅游需求也开始被点燃。这年的十一黄金周,不仅让很多人拥有了为数不多的“带薪休假”,并集中释放了国内旅游消费的能量,七天之内,全国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占当年国内全年旅游收入的比例超过5%。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第三年,中国国内仍未摆脱通缩压力,十一黄金周所带动的旅游消费,为政府刺激国内经济提供了一条思路。
首个黄金周过去仅五天,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就在10月12日对其进行了总结,并编写了《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情况综述》报告,称“种种迹象表明:国庆旅游黄金周的国内旅游市场巨大”。
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即国办46号文件,黄金周假日制度正式确立。不久之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也随之建立。自此,国内在当时共形成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
但是,随着黄金周带来的交通拥堵、景点乱收费等问题,社会上出现建议取消黄金周的声音。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认为,黄金周制度该功成身退了。2007年两会期间,蔡继明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2007年12月,国务院修改并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假日,同时取消五一黄金周。2008年,实行了八年的五一黄金周,其假期被缩短为三天。
不久,2009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出恢复五一黄金周的议案和提案,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张希钦。当时,人民网进行的一次有500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民众赞成恢复五一长假。
名副其实的“黄金周”
呼吁恢复黄金周,还与近期国内国际经济出现增长下滑的趋势有关。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10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全国实现旅游收入2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4%,高出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数倍之多。
据投行机构美银美林统计,2012年黄金周前四天到访119个监测景点的游客人次接近1820万,按年上升23.4%,而2010年和2011年国庆黄金周,游客人次分别只增长6.5%和8.8%。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汹涌客流,显示了公众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这种逆势“井喷”,也透露出国内消费仍有巨大潜力,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常态化。在很多旅游业内人士看来,政府应通过政策杠杆、周密调度和改进服务,充分释放扩大内需的空间和潜力。
黄金周长假还带动了交通、餐饮、商业、文化、娱乐、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的全面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一直是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拥趸,连续几年在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相关提案,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今年十一黄金周,苏宁电器旗下的电商品牌苏宁易购,其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根据往年的一般经验来看,十一黄金周七天的销量,一般要占到苏宁、国美等电器卖场全年销售额的10%,如果考虑到此前的五一黄金周,两大黄金周通常能够占到国内家电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黄金周对经济的拉动并不局限在单个或数个行业。根据张近东的测算,如果恢复“五一黄金周”,将会产生5000亿元以上的消费力;按照消费经济学原理推算,可以产生3倍以上的乘法效应,产生1.5万亿元以上的经济价值,成为一个相当大的经济动力源泉。
中国人不会玩?
眼下,十一黄金周几乎成为了国内公众旅游为数不多的假日选择之一。
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井喷提示,在政府规定的节假日之外,很多人还难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带薪休假。
由于带薪休假只是《劳动法》规定的有关劳动者的众多权利之一,从维护《劳动法》的角度,首先是要坚决消除强制劳动、无节制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保障最低工资,切实提高工资水平,“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带薪休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由于春节长假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探亲访友,因此,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就成为少有的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渠道。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既有类似圣诞节这样的集中放假,同时劳工带薪休假制度也较为完善。
现在的黄金周可以称之为“国家黄金周”——也就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黄金周,带薪休假则完全可能催生“个人黄金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从众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让大众自行其是,实际上却完全可能不谋而合地造成休假的大面积“撞车”,形成一种类似黄金周特征的消费弊端。
当然,很难说这种扎堆旅游消费的旅游方式就是落后的,尽管其中可能包含太多的无奈。中国人看重天伦之乐,注重亲情团聚,不少即使享有带薪休假的人,甚至因为家人没有带薪休假而不能同时出游而感觉休假没有了意义。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亲朋好友一起出游带来的精神满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单独出游。此外,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追捧,也导致需求的雷同,供求关系的失衡在所难免。
其实,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只有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即使欧美人都热衷度假,欧美也不乏大量的观光旅游者,中国人也就未必非要热衷度假旅游才叫会玩。观光旅游主要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追求身心放松的度假旅游完全不同。这种稀缺资源是有限的,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不得不基于保护与安全的需要,这种旅游产品供给将逐渐减少,而需求却会持续放大。
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现阶段疏通民众出游需求“堰塞湖”的根本之道是,在进一步切实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者增加3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3天增设春夏黄金周,或在8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或者增加5个法定假日,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同时增设避暑黄金周;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至14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至于因为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由于三天与两天相比,其功能难以产生质变,因此也不至于影响休假的质量。
这种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反倒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休闲模式的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