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与被开放

2012-09-06马勇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魏源中西林则徐

马勇

我们在讨论近代中国开端时,久已习惯用“睁眼看世界”去赞美林则徐、魏源那一代稍具世界眼光的人。因为林则徐在与英国军队交战时注意组织专业人员翻译敌方资料,向国人讲述一个真实的英国,使中国人开始建立起一个有关世界的认识。

至于魏源,研究者一致恭维他的《海国图志》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抛弃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文化理念,抛弃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地理理念,为愚昧封闭中的中国人描摹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传布了五大洲四大洋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科学文明,使中国人知道有西方有世界,还有一个与中国不一样但并不逊色的文化。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中国人踏上向西方学习的路。

对林则徐、魏源那一代“先行者”怎样赞美都不算过,只是这些说法如果诉诸历史事实,似乎还有一些不太严谨不太准确的地方。

中国人绝对不是自林则徐、魏源方才知道世界的,从战国时代邹衍所描述的“大九州”“小九州”推测,远古时代中国人与域外文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隔绝。至于到了后来,不论是齐鲁沿海还是闽粤沿海,中国人漂洋过海谋生活从来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秦汉时代有江湖术士出海求仙药,也有中国人与罗马帝国交往的记载。因此说中国人直至1840年才知道世界,这只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想象,是为了渲染中国从封闭走上开放而故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场景。

秦汉之后,中国文明与域外文明并未中断,西域文化、天竺文明,一直深刻影响着魏晋南北朝和唐宋。至元代,中国人在剽悍的蒙古人率领下远征欧洲,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沙勿略、利玛窦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文明终于有了一次直接对话。

利玛窦、徐光启时代的中西文明对话并没有因明清易代而完全中断,康熙朝发生的中西历法优劣论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治变动,足以表明在清廷,传教士如汤若望不仅影响巨大,而且与康熙大帝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从各方面影响着大清王朝的政治决策。

文明的交往只是中西交往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中国与世界其实很早以来就有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历史上所说的“十三行”,其实就是历代中国政府的官方贸易,类似于后来的“广交会”。这种官方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担负着为宫廷提供新鲜玩意,为朝廷提供外部世界讯息的功能。

与官方贸易相对应的民间贸易更是不绝如缕,明清时代大闹沿海的所谓“倭寇”,其实就是贸易走私,甚至是武装贸易走私团伙。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官方贸易管制形成的价格双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一些人敢于冒险。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价格双轨渐渐消失,市場化程度渐渐提升,贸易走私随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中外之间贸易往来在清朝前期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造成了巨大的产能过剩,西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向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倾销工业品,只是中国市场发育迟缓,一时无法接纳西方过量工业品,因而到了乾隆末年,中外贸易形成巨大逆差: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初级产品逐步成为西方人日常必需品,而貌似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于洋布、洋油,以及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都是可有可无:有,为生活增色彩;无,生活照旧下去。

贸易逆差引起资本家高度关切,英国政府于1893年派出一个庞大代表团前往中国,试图通过谈判消弭这种不平衡,而手段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开发市场,扩大需求。然而清廷统治者虽然对来自西洋的奇技淫巧并不拒绝,但他们只限于宫里的享受,从来没有考虑将这种享受扩大到整个社会。而且,那时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世界贸易的真谛,以为中国的初级产品换来白花花的银子天经地义,根本不愿从贸易平衡的角度思考问题。

乾隆大帝错过用谈判平衡中西贸易的良机,这当然并不构成英国资本家从事“罪恶贸易”贩卖鸦片的理由。只是历史就这样发展着,在随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泛滥,中原已无可用之兵,朝廷更无可用之饷。这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起源。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被迫同意割让香港,同意五口通商。从此后,中国被迫进入世界化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魏源这一代中国人确实将中国带上了世界,确实算得上是“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只是过去很多年对他们睁眼看世界的解读过于狭隘,以为在那之前的中国对于世界茫然无知。中国人在那之前很早就知道外部世界,林则徐、魏源的伟大,是鼓励中国人放眼全球,终于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有多大,知道先前自诩“天朝上国”并不真实,知道中国既不是世界中心,更不是世界老大,由此开启中国奋发向上的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魏源中西林则徐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林则徐奖“错”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中西结合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漫画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