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救援队:民间救援“蓝精灵”
2012-09-06杨迪
杨迪
“把这个名额给别人吧,咱们不争。”当远山听说蓝天救援队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公益人物奖提名时说道。
“掏钱做公益,我没这个实力。上山救人,这个我行!”远山说,他不喜欢各种各样的评选。
远山,本名叫张勇,是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与人们想象中霸气野性、激情四射的户外救援队队长的形象相左,张勇话不多,语调也低,脸上的线条透着平和与稳重。
长年不断的户外锻炼,让他尽管年届不惑,却丝毫没有发福的迹象。而上穿冲锋衣、脚踩登山鞋的装扮一眼让人看出他的“驴友”身份。
尽管自2007年成立起,汶川地震、贵州探洞寻水、玉树地震,让蓝天救援队的名字屡屡见诸报端,但张勇却一直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只要是能委托给别人的,他就很少亲自出现。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就够了。”这是张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救援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
正如张勇所说的,五年多的发展,蓝天救援队从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发行为,逐渐发展成专业民间救援队,并在2010年在北京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当前中国首支注册为民非企业的民间救援队,“靠的就是自己”。
“救援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性和专业”张勇说,2007年一起驴友遇难事件让他的人生发生彻底转变。时年3月,24岁的央视女编辑“夏子”等11名绿野网站的“驴友”在攀爬北京郊区灵山时不慎迷路。当时张勇恰好是绿野救援队成员,便闻讯赶往救援。
张勇是退役武警,体能很好,对山野环境经验也很丰富,他以为凭着自己的体能和户外经验完全可以救下夏子。但遗憾的是,到场时夏子已因长时间寒冷导致的体温过低而不幸遇难。
这件事触动了张勇,“当户外运动队伍日渐发展壮大时,由谁来为这支队伍的安全提供保障?”
灵山事故过后,张勇和绿野救援队队长“海猫”商量,将已经沉寂4年之久的绿野救援队重新组织起来。
“户外运动本身就包含很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救援则要求更高。”张勇说,专业化培训从最初就成为野外救援必备的要求。
2007年,当张勇开始独自组建蓝天救援队时,格外注重专业化要求。还按功能不同分别成立了山地救援队、城市救援队、潜水救援队、医疗急救队、越野救援队等专项分队。
队员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救援技能都是专业的。张勇要求救援队每周都安排针对性培训,包括急救员资格培训、水上救生培训、野外生存培训、野外搜救培训、技术装备使用培训、心理救援培训等。除此之外,蓝天救援队每年还会和国家救援队一起进行实战训练,也曾赴香港、美国进行观摩学习。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災害,蓝天救援队出动十几名专业潜水队员,这些队员都是同时拥有潜水证和救援证两项资质。队员云飞还记得,之前,队里特意请来了专业的潜水教练,给大家培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蓝天救援队还专门成立了一只搜救犬队。张勇介绍,当时选定了犬龄在6个月~2岁之间的金毛、拉布拉多等六种适合搜救的犬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初步选出53条满足基本条件的犬,再经过考核,选定了38条犬和主人一起进入培训。
“搜救犬队对犬和人都有要求,有的是狗可以,但人不行,有的人行,但狗不行,必须双方同时达标才行。”张勇说,为此,他们专门请来警犬基地的训练师对搜救犬对进行了集中培训。
“救援不分你我”
作为一个志愿的救援团队,除了张勇一人是专职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兼职,有IT人士、平面设计、公务员等。平日里,他们都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何保证培训和救援的出勤率是组建专业团队首先面对的难题。
救援队改变了国家救援队集中出战的打法,改为前方一线救援加后方平台联动机制。所谓前后方联动是指救援一线收到求救信号后,迅速联络可以立即出动的队员,并依照各自所处的方位及条件进行统一调配。
“前后方平台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系统设备,而是指一群在后方进行信息汇总和整理的人”。张勇说。
2012年12月22日19点23分,蓝天救援队热线电话接到求救电话,某户外俱乐部一行30余名驴友徒步北京门头沟的灵山,其中2人因风雪太大被困。
简单了解情况后,张勇第一时间通过飞信联络具备救援能力的队员。根据要求,收到通知的队员要在5分钟内回复是否能够参加救援,并同时启动后方平台。后方平台及时汇总能够前去救援的人员、装备,同时搜集现场资料提供交通、天气、地图等救援所需的基本信息给出发的队员。
救援一线人员到现场后,会专门安排一个人与后方联动,随时通报一线情况,通报缺少的物资、装备、人员。后方再根据前方情况进行统一调配。
“在整个过程中,全部靠的是队员的主动性。”张勇说,“而且经过多次的培训和演习,大家已经行成了一种默契。”
在快速、高效的联动机制下,12月22日当晚,接到求助电话的2小时50分钟后,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特遣支队已经到达灵山景区停车场,后方平台也开始在微博中进行实时的滚动播报。
“我们实时滚动播报,一方面为了让事故相关人员及时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打扰。”张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包括蓝天救援队在内的各种救援队尽了最大努力,但两名男驴友还是最终遇难了。
“如果我们有制式装备,到达的速度还可以再提高半个小时。”张勇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一个观察、总结的角色中,既专业又冷静。
“7·21”北京暴雨救援过后,身为队长的张勇也看出了蓝天救援队的不足,他说:“面对城市内涝,救援队受客观因素制约性太大。同时,我们对城市内涝高风险区域的先期了解不到位,出现被动应战的现象。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会提前在危险区域附近备勤。另外,我认为目前亟须的是组建社区救援队。真有突发情况,只有社区互助才最及时、有效。”
事实上,在12月22日北京灵山的救援过程中,蓝天救援队已经联系了北京首都航空公司的直升机,随时准备配合直升机救援,而在此之前,救援队的队员多次参加过直升机索降训练。
张勇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每一个有需要的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救援服务,“无论它来自官方,还是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