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

2012-09-06张静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张静

【摘要】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定位应是以国内安全稳定为前提,持续加强国家实力基石,增强国际影响力;本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塑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努力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国家安全环境

过去几十年我们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给予了较多关注,而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关注力度不够,显然,这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为此,在新的时期增强国家安全战略意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安全战略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中西方学者针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标准各有不同。西方学术界概括它是“为实现捍卫和推进国家利益的目标而协调运用国家力量的一切手段(军事的与非军事的)国家计划”,这通常会陷入将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战略或大战略混淆的误区。但也有人提出,大战略实际上是战时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战略是包括内政和外交在内的总体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则主要是对外事务战略。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在对军事战略作出相同定义的基础上,将国家战略定义为“筹划和指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总体方略”。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军事战略要解决的是有关战争的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问题;国家战略所要解决的是有关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此后,在这两个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国家安全战略的概念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说法不一,但非常明确地包含了共同的基本内涵: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地缘经济以及地缘政治影响下,本着为保障、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根本目的,判断现存和潜在的威胁,分析可动用的资源,最终决定通过什么方式或怎样分配和使用资源来应对威胁。由此可见,有效的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界定国家利益、界定可动用资源、界定威胁以及分配资源。

国家的发展与安全之关系辨析

目前学术界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动摇,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的安全系数就提高了,祖国完全统一问题自然就会解决。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大力夯实经济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可厚非,但是必须以国家安全不受侵犯、不受威胁为前提条件。研究历史和现实实践可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发展和安全。发展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获取更充分更丰富的资源和机会,最终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和获取更安全的国际环境。安全是指避免和抵御國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外来威胁。就两者关系而言,发展并不会必然自动带来安全,但可以为国家安全提供更多资源。国强要以国富为基础,但国富并不等于国强,更不能自动地带来国家安全。近年来,人们对发展投注了更多目光,想当然地认为生产力发展,经济腾飞之后,国家自然就会强盛。但是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屈辱近代史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安全问题某种程度上确实就是军事问题。

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可用当今国际社会主要大国的发展变化来分析。国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理论意义上我们普遍认为对增强国家震慑力、维护国家安全是有利而无害的,但是事实上,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却可能因为自身发展反而会被其他国家尤其周边国家作为对手、潜在威胁来对待,甚至增加对其抵防,由此反而增强了国家的安全压力,导致安全系数下滑。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稳定的高速增长态势下,西方国家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此类事件的典型,现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俄罗斯的情况恰恰相反,近年来经济低迷不前,政治缺乏民主,国内社会动荡,综合国力有所下降,这种情形下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威胁的可能性减少了。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系数由于国力下降反而同步下降。这说明虽然一个国家实力的变化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时他们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

当今世界,无论就综合国力而言还是安全环境而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从理论上说美国应该是绝对安全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2001年发生的导致美国损失巨大财产、人员大量伤亡的“9·11”事件,尤其能说明这一点。随后美国为了追求绝对永久的安全,不断增加军备经费投入,研发尖端军事武器,在全球能源、矛盾集中地发动战争等。但全球日益高涨的反美情绪、恐怖分子的跃跃欲试等迹象一再表明美国对国家利益界定过宽导致不可能出现他们想象中的绝对安全。因此,当国家安全环境相对和平稳定时,可以更专注于发展,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更丰富的资源到发展中去。但是当国家安全环境恶化时,若继续专注发展,必将会大受损害。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不能自动带来安全,应该把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作为平等关系的国家战略对待,不能用发展战略取代安全战略,而必须把安全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中的独立部分加以考虑。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

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国家安全与发展都是国家重要战略,两者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就目前总体全局来看,与其他大国相比,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趋于稳定,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的以增强国家实力为根本基础的发展战略,使得国家发展快速坚实而具有震撼力;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实力不减反增,日益强大,外界军事入侵威胁不复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在加强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了维护经济安全能力和抵御外界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国际经济影响力,最终促成大国心态和大国风度的形成,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展望未来,环顾当今,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定位是,以国内安全稳定为前提,持续加强国家实力基石,增强国际影响力;本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塑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最终努力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为目标。

贯彻独立自主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是维护中国主权、国家安全的关键,也是中国外交的首要方针政策。和平发展是中国根据屈辱的被侵略被压迫的近代史和面临变革调整的国家经济发展现实而选择的正确道路,和平发展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根据自身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不搞军备竞赛,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

巩固周边睦邻友好战略,构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这也是中国进一步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和隐患在东亚,我们应该树立全局安全战略:立足东亚,密布亚太,放眼全球。近期中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了“多事之春”,争端与纠纷集中频繁出现。不仅有“意外事件”突然降临,更有领土主权争端。中国南海与东盟各国的海洋争端成为领土争端的焦点,南海问题导致中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尤其是美国的横加干涉、联合军演等行为更增添了南海问题解决的难度。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提出“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2011年4月15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表示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邻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同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朝机制化、稳定化方向发展。

关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重,更加注重应对非传统安全手段的多元化和目标的延展性。①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领土争端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传统安全威胁和挑战。坚持“国家安全工作重心在国内”,就中国现实情况看,外部力量不足以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和危害,真正的威胁和危害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积极推进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作战能力,确保国家领土、领海、領空不受外来侵犯,有效反对和遏制各种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和世界步伐的加快,国家利益拓展扩大,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大,比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跨国犯罪和重大疫情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风险和危机管理能力,采取综合多元手段,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安全。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本源是制度安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也是发展最好最快的社会主义国家,备受西方国家的排挤,他们力图通过和平演变等形式改变我国社会制度性质。所以,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反对和遏制各种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应对外部一切威胁,夯实国际战略地位,最终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完善、得民心,能否巩固、发展和创新。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肖晞:“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与合作模式”,《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2期,第4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