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微
2012-09-06姜文静尚馥娟
姜文静 尚馥娟
【摘要】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党群关系渐疏,基层党组织职能虚化、僵化,与群众缺乏交流沟通等。应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维护和服务群众利益中的骨干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社会管理 创新 核心 服务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感情渐淡、距离渐远、关系渐疏。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目前,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要正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部门的党组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所滋长,党员干部对群众疾苦漠视、干群关系冷淡;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的以权谋私、违法违规现象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一些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增收、致富的期望和要求;一些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浓,出现做样子、摆架子现象,工作找不到方向;部分基层干部过多关心自己的权益和仕途,对群众诉求很少过问,对群众困难很少关心。正如习近平曾说过的:不少基層党员和群众反映,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就会被弱化,党群、干群的血肉关系就会被疏远,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的目标难以实现。
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弱化、方式僵化、作用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发展多元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群众的需求度与党组织的满足度差距越来越大,群众的自主性、独立性愈来愈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依附、依赖、依靠程度逐步降低。另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停留在老路子上,抓农村党组织工作靠经验办事情,对农村党组织工作没有预见性和规划性,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新性,工作难以推动和完成。长此以往,群众有事不找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缺少抓手,公信力和领导力就会下降。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基层党组织将难以承担服务和治理的工作任务,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民情难知晓、诉求难应答、矛盾难排解。基层稳则社会安。社会的和谐稳定,重点在基层,核心在群众。目前,在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的时期里,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并存,这就要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但在一些基层和偏远地区,存在“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传”的现象。同时,我国现行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与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运行逻辑上的错位和相悖,所以两种模式的矛盾点就集中在作为两种模式联结点的基层党组织身上,集上传、下达两种矛盾于一身的基层党组织不得不摇摆于政府和地方之间。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缺少良好、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一些富民、惠民政策了解不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关注较少,甚至出现个别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损害群众利益,导致党群关系恶化。民情诉求渠道如果不畅通,日积月累,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加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责任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基层党组织作为党领导、管理社会的最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龙头和骨干作用。
注重基层领导班子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基层尤其是农村领导班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是具体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他们个人的能力、魅力和导向力直接关系着基层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与否也是直接检验基层党组织工作和社会管理成效的基本标准。因此,必须立足各个地区社会管理的实际问题,把提高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化解社会纠纷的本领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水平作为新时期干部任命、培训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管理的根基和保障,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各个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保障和后盾,否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终会因缺乏后续供给和支撑而没有成效。其次,社会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支撑。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摆脱“唯GDP”思想,打破社会管理是经济建设“副产品”的观念。如果单纯谋求经济发展,轻视社会管理,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历史证明,生活质量的低下是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河北30多个乡镇的调研发现,经济条件相对富足、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状况普遍优于落后地区,人民生活更祥和,社会关系更和谐。基层党组织在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夯实为民服务经济基础的同时,还要运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地区和谐。
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转型发展是中国现代发展的最大特征,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甚至变异,使社会发展存在较大风险。目前,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错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由度和灵活度要求越来越高,沿用指令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已行不通,很多地区对基层民主自治没有有效办法,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这必然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而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群众对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所以,当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相信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选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和组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目前,国家建立乡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试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基层民主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避免“贿选”现象,保证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各个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也应注重在选举之外的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基层的民主和法治,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建设和落实中的主导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公信力。
完善基层党组织维护和服务群众利益的骨干作用。一个地区是否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交换能力的博弈态势和交换结果的成功与否。在广大农村,农民作为单个主体难以抵御市场的风险,难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所有难题,因此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对河北的调研发现,在西柏坡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征地拆迁、新农村改造的问题,民众更多地寄希望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合理分配。但是,目前全国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生存资源缺乏、决策权力减少、对上负责的机制,使得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维护和保护群众利益上无心为民、无能为民;甚至出现部分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对国家惠民政策的截留。人民对社会管理现状的不满,更多源于对干部为民服务、为民办事能力期望与现实状况的落差。因此,干群互信关系的重构和良好治理秩序的恢复,有赖于在互利、共识中建立。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的作用必须完善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群众利益上的骨干作用,把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观、责任观和政绩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维护群众权益、为民谋利,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矫正社会不公,平衡分配利益,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结语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从影响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抓源头是治本之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党的基层组织长久以来战斗在基层里,活跃在群众中,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构建了比较成熟的社会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和政治优势。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各基层党组织必须自觉、积极的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因地制宜的整合社会和组织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发展民生、服务群众、顺应民意、实现和谐,真正担负起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稳定和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作者分别为河北行政学院讲师,河北行政学院教授;本文为学院基金课题“河北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以西柏坡建设为背景”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XYKT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