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4-6岁幼儿语言态度研究
2012-09-06左志宏黄毅芳
黄 瑾,左志宏,黄毅芳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福建 漳州 363000;2.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 200062;3.漳州市机关幼儿园,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地区4-6岁幼儿语言态度研究
黄 瑾1,左志宏2,黄毅芳3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福建 漳州 363000;2.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 200062;3.漳州市机关幼儿园,福建 漳州 363000)
选取79名闽南地区幼儿 (年龄4-6岁)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匹配伪装实验”调查他们对普通话、英语、闽南语三种语言的态度。研究表明:闽南地区幼儿对普通话和英语的评价明显高于闽南语,幼儿对普通话掌握水平高,对闽南语掌握水平低,闽南语的发展存在危机;不同类型的幼儿对普通话评价差异不大,对英语和闽南语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幼儿语言态度受到学校语言教育、家庭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对闽南语存在态度与行为上的矛盾。
闽南地区;普通话、英语、闽南语;幼儿;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在双语和多语 (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1]语言态度不仅对语言发展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人们社会心理的反映。人们对某种语言变体 (语言或方言)的态度,反映了该语言变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与其相关的社群成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2]。语言态度的研究对于探讨语言态度对标准语和方言并存的双语交际社团内部人们学习和使用标准语的影响,及其如何制约方言的演变方向等问题至关重要[3]。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语言态度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兰伯特 (Lambert)进行了一项对口语评价的实验研究。这项实验称为“匹配伪装实验”(matched guise experiment),研究的对象或材料是法语——英语双语者,让他们阅读法语、英语的口语材料,然后把他们阅读的录音放给单讲法语或英语的单语人,让他们评价阅读者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使用某种语言的人被划入了某个社会群体,人们往往根据这个语言群体的社会地位来评价群体中的个体,语言成为社会认同的一种符号。我国学者王远新在其著作《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中认为:“语言态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既是一个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因素组成的有机组合体,又是一个难以截然分开的整体。”[4]陈松芩《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一文中认为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会影响到他们对方言、英语、华语的使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习英语和华语的积极性,并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反映出来。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在青少年至成人阶段;生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种族相对复杂、多种语言并存或历史上曾被殖民过的地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评价、特定语言情景中的语言使用倾向、学习某一语言的渴望程度及缘由、语码转换特点、语言态度影响因素等。
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四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学前期儿童形成的语言态度将会影响其未来的语言情感和语言社会价值观,进而影响儿童对某一语言的学习兴趣。闽南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主要是指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周围操闽南方言的广大城乡。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闽南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5]。目前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下,闽南地区学前幼儿对普通话、闽南语、英语究竟持怎样的态度?哪种语言会表现出更多的优势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匹配伪装技术”考察他们对普通话、闽南语、英语的语言态度,并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闽南地区学前儿童对三种语言的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
一 实验设计
1.实验方法与程序。实验采用“匹配伪装技术”,让一位既会讲标准普通话又会讲流利的英语、地道闽南语的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将同一体裁的文章录制在磁带上,每段录音时间大概1分钟左右。实验前主试告诉幼儿他 (她)将参加一项有趣的游戏,游戏中将会听到3个不同的人讲话,听完一段录音后需按主试要求回答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可以获得奖品,(其实,每位幼儿在实验结束时都获得了随机发放的奖品)。这样安排既可以避免幼儿发现三段录音是同一个人所说,也可以激发幼儿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评价项目的确定和转换。施测时主要使用意思相对的词语作为评价项目,如自私—无私、整洁—肮脏、孤僻—合群等。然而,幼儿的思维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用这种方法显然容易因为理解上的误差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我们首先从选择和转换评价项目入手展开实验。参照高一虹 (1998)和龙惠珠 (1999)的研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选取6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分别为友好—敌对、亲切—不亲切、礼貌—粗鲁、值得信赖—不值得信赖、能力高—能力低,受尊敬—不受尊敬。其中前三个项目评价概括了语言的亲和力即情感层面,后三项概括了语言的社会地位层面。然后,随机选取30名大班幼儿 (5.5-6.5岁),请他们分别对友好、亲切、礼貌、值得信赖、有能力、受尊敬6个词语进行具体化解释,我们将这些解释记录下来,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选择6类幼儿提及最多的解释转化为评价项目,具体转换如下。
表1 幼儿评价项目的转换
3.被试。参与本次实验的幼儿园分别来自厦门、漳州两地共4所幼儿园。其中包括省级优质公立幼儿园、国际连锁优质私立幼儿园、一般公立幼儿园、城乡结合部私立幼儿园四种。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中班年段 (4-5岁)幼儿、大班年段 (5-6岁)幼儿各10名;其中每个年段男童5名,女童5名,4所幼儿园共抽取80名幼儿参与实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最终获取有效实验数据为79份,有效率为98.7%。
4.仪器。录音机、复读机和相关语言材料。
5.材料。使用一段130个字的文章,文章内容是对电冰箱一般使用功能的描述。内容简单,贴近幼儿的生活实践经验,同时也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避免幼儿受到情绪化的影响。
二 结果与分析
1.闽南地区学前儿童语言态度总体情况。幼儿每听完一段录音,实验人员就使用先前转化过的问题向幼儿提问,幼儿可以在“是” “不是” “不一定”三种答案中选择,除第四个问题外,选择“是”的得3分,选择“不一定”的得2分,选择“不是”的得1分,第四题答案得分顺序相反。“友好”、“亲切”、“礼貌”,三个评价项目属于语言的亲和力即语言情感层面;“值得信赖”、“有能力”、“受尊敬”,三个评价项目属于语言的社会地位层面。六个评价项目得分相加就是幼儿对该语言的态度总分。分别对各项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检验,其评价在态度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见表2)。
表2 被试对三种语言在各评价项目上的差异性比较 (N=79)
具体而言,在言语情感维度与社会地位维度的得分差异亦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水平,但在言语情感维度的“亲切”、“友好”两个项目上差异未达0.05的显著性水平,提示儿童在言语情感维度上对三种语言的态度差异主要来源于“礼貌”方面;而在社会地位维度上,在“信赖”与“能力”两个项目上差异极其显著,在“受尊重”项目上差异亦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由此推测,被试对这三种语言的态度差异显著,而且这种差异在三种语言之间均有不同的表现。
为进一步了解被试对三种语言态度的具体差异,我们对三种语言的各个评价项目进行了多重比较(LSD),其中,假设自由度Hypothesis df=2,误差自由度Error df=77。结果显示学前儿童对普通话与英语的评价总体差异不大,但是在“能力”这一项目上差异显著,表明学前儿童认为说流利英语的人比说普通话的人更聪明。普通话与闽南语相比,除“能力”、“亲切”、“友好”三项外,其余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对普通话态度明显优于闽南语。英语与闽南语比较除“受尊敬”、“亲切”、“友好”三项外,英语各项得分也明显高于闽南语。结果表明,闽南幼儿对普通话和英语的喜好水平相当,对闽南语的评价显著低于普通话和英语。
2.不同语言特色教育幼儿园被试语言态度差异性比较。参与本次实验的4所幼儿园中,有1所幼儿园开展闽南语特色教育,2所开展英语特色教育,1所没有开展任何语言特色教育。笔者将其分为3类幼儿园进行对比,了解语言特色教育对幼儿语言态度的影响,3种类型幼儿园幼儿对普通话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他们对闽南语和英语的态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从语言情感这项看,接受闽南语教育幼儿与接受普通教育幼儿对闽南语的情感均显著高于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 (p<0.05);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幼儿,对英语的情感均显著高于接受闽南语教育的幼儿 (p<0.05);在语言社会地位项目上,接受普通教育的幼儿对闽南语的评价显著高于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 (p<0.05);态度总分上,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对英语的肯定态度显著高于接受闽南语教育幼儿,接受普通教育幼儿对闽南语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p<0.05)。可见,接受不同语言特色教育幼儿在语言态度上存在“两边倒”的现象,即接受闽南语教育的幼儿明显偏爱闽南语,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明显偏爱英语,而没有接受任何语言特色教育的幼儿则介于其中,他们与接受闽南语教育的幼儿相比,对英语评价更高;而与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相比,对闽南语的评价更高 (见表3)。
表3 不同语言特色教育幼儿园被试语言态度差异性比较 (N=79)
表4 不同办学条件幼儿园被试对普通话、闽南语、英语态度差异的多重比较 (N=79)
3.不同办学条件幼儿园被试对普通话、闽南语、英语态度差异比较。对普通话的态度除了国际连锁私立幼儿园对普通话的情感较高外,其余三类幼儿园幼儿对普通话的态度没有明显差异;从语言情感上看,省优质公立幼儿园对闽南语的情感显著高于连锁私立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5),对英语的情感则显著低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01);普通公立幼儿园对闽南语的情感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5);从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上来看,普通公立幼儿园对闽南语的评价显著高于连锁私立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5),对英语的评价则明显低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5);从语言态度的总分上看,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对英语的评价明显高于省优质公立幼儿园 (p<0.05),普通公立幼儿园对闽南语的评价明显高于国际连锁私立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 (p<0.001)(见表4)可见,两类公立幼儿园幼儿对闽南语的总体评价均高于两类私立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好的私立幼儿园——国际连锁幼儿园表现出对普通话的较高评价,而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幼儿园——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则表现出对英语的高度认可。
三 分析与讨论
1.闽南地区幼儿对普通话和英语的正向态度明显高于闽南语,幼儿对普通话掌握水平高,对闽南语掌握水平低,闽南语的发展存在危机。随着我国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在闽南地区幼儿心们目中的地位已十分稳固,甚至取代了母语的位置。因为,幼儿们不仅主观上对普通话评价高,在实际行为中他们对普通话的掌握水平也最高,本次调查中能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幼儿达到100%。可见,我国近十几年来推普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幼儿园的教学用语、教材等都使用普通话,要求学生也广泛使用普通话,这对于培养幼儿普通话的情感及提高该语言的能力都是成效显著的。比较令人担心的是闽南语的发展,闽南区幼儿不仅总体对闽南语评价较低,而且能熟练掌握这一语言的幼儿比例也不多,仅占38%。语言态度是语言的灵魂,语言的使用是语言的生命,离开了这两个方面闽南语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发展令人堪忧。要避免闽南语的弱化、消亡,应该从培养幼儿对闽南语的感情开始,因为如果语言群体对自己民族的本族语缺乏热情,没有使用和保留的意愿及行动,那么即使客观环境对本族语存在有利条件,也是于事无补的[6]。建议幼儿园及家长方面充分利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闽南文化熏陶,培养幼儿对闽南语的情感,鼓励幼儿多使用闽南语,将闽南语融入幼儿生活,使闽南文化得以传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们虽然都未能熟练掌握英语,但是对英语的评价却很高,甚至达到与普通话难分伯仲的程度。这与社会潮流、家长态度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学校语言教育对幼儿语言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语言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接受了某种语言特色教育的幼儿就会对该种语言表现出特别的偏好。为何幼儿的语言态度容易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呢?这除了幼儿期正处于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外,还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5-10岁的幼儿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7],此时的幼儿对成人尤其是教师的权威往往表现出绝对的尊重和服从,幼儿对事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依从于教师对事物的评价,他们容易受到教师的暗示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接受闽南语教育的幼儿对英语评价低于普通幼儿,接受英语教育的幼儿对闽南语的评价低于普通幼儿。这一现象是否说明幼儿在接受双语教育时,如果没有加强其他语言的教学,会对其他语言的态度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幼儿对闽南语存在态度与行为上的矛盾,家庭条件影响幼儿语言态度的形成。学者王远新认为:“语言态度主要反映的是语言人的主观愿望、看法和评价,它与现实的语言生活之间既可能存在比较统一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这个观点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公立幼儿园及城乡结合部幼儿园的幼儿对闽南语态度均呈现矛盾的状态,前者在意识上认可闽南语,但却并未付诸实际行动;后者则反之。这一矛盾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源因素,二是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条件。本次随机调查中,两所公立幼儿园的家长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占68%,而私立幼儿园仅占25%。从主观上讲,语言人的实际需要、情感、兴趣等是影响语言态度的重要因素,一种语言变体的社会文化功能越强,人们对这种语言变体评价就越高。公立幼儿园幼儿家长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对闽南语所代表的历史及文化特点等的社会文化价值持有更高的认同,这种认同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而外来人口占多数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则难以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在意识层面上也难以产生对闽南语的认同。公立幼儿园幼儿为何在实际生活中对闽南语的掌握水平那么低呢?这就与幼儿家庭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有关了。众所周知,公立幼儿园幼儿家庭多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较高,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官方语言——普通话,标准普通话的掌握对他们而言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实际意义。因此,虽然在情感上他们接受闽南语,但是在现实中他们不得不做出功利性的选择——强调幼儿掌握好普通话,而不注重闽南语的学习。城乡结合部幼儿多数是外来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处的社会阶层低,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求得生存,家长不得不要求自己的子女尽快地掌握闽南语。因为,闽南语虽是非官方语言,在正式的场合使用很少,但是在底层社会使用却非常普遍,甚至超过普通话。因为,语言态度显示了某些社会群体对持某一语言或语言变体群体的社会地位、人品特征、整体形象的判断。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学习英语很普遍,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工具性目的,如为了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等;而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底层社会家庭而言,掌握英语却是很稀罕的事情,它能够区分出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9.
[2]高一虹,苏新春,周雷.回归前香港、北京的语言态度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1-25.
[3]李晓娜.语言态度研究方法——以《大学生对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变语的评价》和《广州市中学生语言态度研究》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64-65.
[4]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9.
[5]林宝卿.闽南语教程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78.
[6]刘艳.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以北京潞河中学、上海七宝中学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36.
[7]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8.
(责任编辑:孙永泰)
Research on Language Attitude of Young Children(age 4-6 years)in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HUANG Jin1,ZUO Zhi-hong2,HUANG Yi-fang3
(1.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Zhangzhou City Vocation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2.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Easter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3.Zhangzhou Government Organ Kindergarten,Zhangzhou 363000,China)
The research selected 79 young children(age 4-6 years)in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using“matched-guised technique”to investigat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ree languages:Mandarin,English,and the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children’s evaluation of Mandarin and English in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their mastery of Mandarin was of high level while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 was of low level,and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s developmental crisis existed;different types of young children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ir evaluation of Mandarin,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evaluation of English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children’s language attitud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ir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family economic level as well as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so on;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hildren’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Southern Fujian languag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Mandarin;English;Southern Fujian language;children;language attitude
G 446
A
1671-6493(2012)03-0021-06
2012-03-18
黄瑾 (1979— ),女,浙江绍兴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