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背斜构造的分析与研究
2012-09-06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开滦集团 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王 瑾
伴生背斜构造的分析与研究
开滦集团 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王 瑾
吕家坨井田以褶皱构造为主,井田内自北而南依次发育有黑鸭子向斜、吕家坨背斜、范各庄向斜、毕各庄向斜、南阳庄-岭上背斜、小张各庄向斜等五个主要褶曲构造,其中,黑鸭子向斜轴为吕、林井田技术边界。吕家坨背斜为矿井的主体构造,约占井田面积的70%,其深部发育有次一级的褶曲构造。在井田南部,吕家坨背斜、毕各庄向斜、南阳庄-岭上背斜、小张各庄向斜等褶曲构造复合,形成了董各庄盆地构造区和王各庄马鞍形构造区。吕家坨矿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和褶曲构造较多,在开采过程中,大的构造影响了采区布置,中型构造影响了工作面的布置,中小型构造影响了正常的掘进和回采生产。因此,研究构造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采外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四采外区域位于吕家坨背斜南翼,吕家坨背斜是井田的主体构造,浅部紧闭,深部相对较宽缓,在平面上呈现为上小下大的扇形形态,延展长度约6 000 m。背斜的枢纽在矿井8号剖面线附近,由浅至深枢纽呈弧形,倾伏方向为263° ~ 288°,倾伏角8° ~ 25°。吕家坨背斜主体形态虽基本控制,但伴生和次生的小型褶皱及小型断层问题突出,是影响矿井正常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吕家坨背斜浅部紧密,构造复杂;深部宽缓,构造比较简单。但从– 600及– 800水平采矿工程揭露的大量地质资料来看,吕家坨背斜中深部次级褶曲构造发育,断层密集,且相互切割并伴有岩浆岩侵入,对煤层破坏严重,构造形态较浅部更加复杂。
二、四采外工作面揭露构造情况
–800四采外现布置的工作面在主背斜南侧,受主背斜影响该区域内伴生背斜影响回采较大,形成局部煤层顶板与底板重合的现象。四采外区域工作面全部布置在七煤层和九煤层中,在5491Y、5470Y工作面都出现了背斜构造伴生的小型背斜构造,开始揭露构造时,特征与断层性质一样,随着采面的推进直至构造区消失,发现不能定性为断裂构造,经分析,定性为背斜构造,经过区域分析,小背斜靠近大背斜构造,应该为大背斜伴生形成。两个工作面背斜构造描述如下:
在–800四采外东部5491Y工作面,该工作面布置走向长530 m,倾斜长150 m,穿过3号大背斜。在回采的过程中,回采到270 m时,采面57 ~ 92 m底板鼓起,逐渐与顶板结合在一起,两侧为逐渐隆起,顶与底接触在一起至300 m,底板逐渐减少,与顶板间距加大,破底构造消失,即通过背斜构造,故命名此构造为2号小背斜。
在–800四采外东部5470Y工作面,该工作面位于吕家坨主体背斜构造腹部,其工作面走向长650 m,倾斜长149 m,贴近2号背斜。在回采的过程中,采面66 ~ 105 m出现背斜,顶与底接触在一起。回采130 m时出现,至160 m时背斜消失。故命名此背斜为1号小背斜。
三、四采外褶皱构造规律研究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大构造往往会伴生一些小构造。采取地质构造纲要如图1所示。
图1 采区地质构造纲
由图1可知,从北至南有三条规模较大的褶曲构造,分别为1号向斜、2号背斜和3号背斜。有两条微型背斜,分别为1号小背斜和2号小背斜。1号小背斜是由2号背斜伴生出的,2号小背斜是3号背斜伴生出的。1号小背斜和2号小背斜体积小对采区划分工作面的布置影响不大,但对回采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造成回采到此范围时的大面积破底,降低和回采进度,影响了煤质。顶板冒落,增大了回采的安全因素。
四、结论
通过现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笔者总结了四采外的一些构造规律和构造特征,为采面的布置提供了依据,对回采时遇到的构造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有利于采面正常回采。
book=62,ebook=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