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反制措施
2012-09-06作者马继华
作者 | 马继华
近日,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再遭打击。华为和中兴被美国众议院扣上了“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帽子,并被阻止在美国进行资本并购和进入政府采购。
这不单单是美国政客的偏见,同时也是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奥巴马提出美国制造回归,美国对其本土制造企业特别是高端产品制造企业的保护在加强。也不排除,美国国会和政府的背后是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和游说机构,一些对手可能通过向政府施压来达成对特定行业及企业进行保护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企业显然不能选择退缩,而是应该据理力争、积极出击,用锲而不舍的努力撬开紧闭的大门。当然,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好,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中国的市场自从改革开放和入世以来,几乎是对外资不设防的,各政府机构和企业都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甚至不惜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敏感性行业拱手送人。我们以为这样可以换取对方的投桃报李,但事实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疑虑不减反增,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设置重重羁绊,屡屡阻止中国企业涉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不应该坐视不管,也不应仅以抗议了事,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报复性措施,关键时刻也应让对方重点企业吃点苦头,来换取对方坐到谈判桌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
作为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也应该对走出去做更多的准备,甚至要做好屡败屡战的准备,有备无患,逐渐积累经验。首先,中国企业要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资本运作还是市场拓展,都要遵守对方的法律,不能授人以柄、因小失大;另外,也要掌握对方的政治运作体制,与国会议员和政界要员增进了解,与相关利益集团加强沟通,关键时刻能做到“朝中有人”;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先易后难,从外围产品或非核心技术入手,降低对方的安全疑虑和竞争恐惧,增强互信之后再展开深层次合作。
当然,即便我们做了所有该做的工作,事情仍然不会得到快速的解决,这是由世界形势和中美两国的综合竞争格局决定的。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民族主义的加强,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完善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迟早可以等到对方主动抛出橄榄枝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