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缓速增长
2012-09-06柳博隽
□ 文/柳博隽
积极应对缓速增长
□ 文/柳博隽
当前的经济增速调降,既有国外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提出了“倍增目标”,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因为中国经济今后只需年均增速达到7.2%,就能够实现该目标。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速,以及“十一五”期间接近11.2%的增速,不到8%的年均增长目标已属明显减速。而之前,中央政府也已传递出多次经济主动减速的信号。如“十二五”规划中将五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年均7%,已是多年来的最低值;2012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多年连续的8%调到了7.5%。
曾经我国一直担忧经济增速跌破8%,即使是遭遇金融危机期间,出于满足就业的考虑,也多次强调要“保八”。但从今年来看,三季度经济增速虽已回落到8%以下,城镇失业率仍控制在4.1%,并没有恶化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在2010年已达到拐点,之后开始逐步减少,为保就业而“保八”似无必要。且当前的经济增速调降,既有国外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从外部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发达国家消费萎缩并实施再工业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依靠外部需求拉动增长已难以为继。从内部看,以往粗放式经济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不可承受之重,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就业压力减缓和内外环境形成的倒逼机制,给一路飞奔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口气稍喘”的机会,也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对于习惯于一直高速增长的政府和企业来说,面对不可避免的趋势性增速放缓,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且极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此,就要学会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并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力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上来。
首先,政绩考核体系应主动调整。要建立并实施更加多元化的政绩考核,降低经济增速在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强化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其他目标的考核。要深刻反思并坚决杜绝之前的GDP崇拜,让经济增长回归到发展的本真目的。
其次,经济政策要顺势有为。原本高速疾驰的列车突然减速,一些失衡和隐患也会随之暴露出来,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预调微调的水平,在降息、降准、稳定汇率等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减税、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的使用上更为精准。同时,在收入分配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打破行政垄断、鼓励自主创新等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各项改革措施更要深化实施、大力推进,争取为中国经济赢得一个长期稳定的中速发展。
再次,地方财政要量入为出。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加上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化,地方财政增收放缓不可避免。但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消化过去刺激经济所背下的债务,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社会民生对公共服务日益高涨的需求,势必会捉襟见肘。地方政府应正视财政收入增速将长期下降这个事实,学会过“紧日子”,量入为出,主动抑制基建冲动,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大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应对。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本上升、招工困难、订单下降等现象将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常态。巴菲特说得好:“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以往长期的经济高增长掩盖了很多竞争力较弱企业的低效,随着全球经济环境严峻、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也将更为残酷,很多企业将遭遇生死存亡的考验。企业只有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包括在资产重组上先行一步,才能在这一轮长期的周期性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