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2012-09-06张建东卢冬喜张伏生李金钟吴振宇赵卫东冯润光刘亚军
张建东,卢冬喜,张伏生,李金钟,吴振宇,赵卫东,冯润光,刘亚军,甘 泉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目前DVT检出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下肢远端的DVT如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导致1%~5%的患者发生肺栓塞。DVT的临床经过常较隐匿,且缺乏特异性,50% ~80%的DVT患者无临床表现[1]。因此,临床工作者有必要对DVT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观察,以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本研究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长时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人群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 (83例),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111例)。病例入选条件:(1)住院治疗且绝对卧床1周以上的患者;(2)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住院治疗且绝对卧床时间≤1周的患者; (2)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3)自动出院者。
1.2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1.2.1 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手术史、创伤史,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感染、高血压等病史及妊娠史,住院天数及绝对卧床天数,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史等。
1.2.2 实验室检测指标 包括血小板计数 (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ib)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用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表示〕。
1.3 判定标准 本研究设定PLT≥300×109/L为PLT增多,Fib≥4.0 g/L为高Fib血症,PT-INR<0.85为PT-INR缩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率表示。两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住院天数、绝对卧床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患者的年龄低于对照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史、创伤史、心血管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病例组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parameters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nticoagulant drug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各种疾病的病史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st medical histories between two groups
2.2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病例组患者的PT-INR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PL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病例组PLT增多、PT-INR缩短、高Fib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8.4% (7/83)、6.0% (5/83)和33.7%(28/83),而对照组上述3项指标的检出率分别为2.7% (3/111)、0和11.7%(13/111),两组患者的PT-INR缩短、高Fib血症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74,P=0.031;χ2=13.819,P=0.000);而PLT增多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26,P=0.145)。
2.3 住院患者下肢DVT危险因素分析 以是否患下肢DVT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x1)、吸烟史 (x2)、手术史 (x3)、创伤史 (x4)、心血管疾病史 (x5)、抗血小板药物 (x6)、抗凝药物 (x7)、活血化瘀药物 (x8)、PT-INR缩短 (x9)和高Fib血症 (x10)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Fib血症是住院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是住院患者下肢DVT的保护因素(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表4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注:PLT=血小板计数,PT-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PLT(×109/L) PT-INR Fib(g/L)111 190.1±52.4 1.07±0.08 3.21±1.05病例组 83 205.8±63.4 0.99±0.13 3.68±1.20 t对照组0.062 0.000 0.004 1.879 5.255 2.882 P值值
表5 住院患者下肢DV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5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of inpatients with DVT
3 讨论
Virchow提出DVT形成三要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这个观点至今仍被沿用。长期卧床患者本身就具备三因素之一——血流缓慢,所以当合并其他一些高危因素时,患者很容易发生DVT。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Fib血症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2]一致。Fib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凝血反应中关键的凝血因子,对凝血、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内皮细胞都有较大影响。它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是Ⅲ期止血过程,纤维蛋白升高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体内器官老化,血管内膜增厚、粗糙,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肿瘤,产生的促凝物质增加,所以很多学者把年龄作为DVT的一个高危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生率也在增加[3]。但本研究发现病例组患者的年龄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中下肢DVT多发生于手术和创伤后长期卧床患者,而该人群年龄偏轻。高龄长期卧床患者由于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瘀药物降低了DVT的发病。
Syed等[4]认为吸烟是DVT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病例组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吸烟可以增加下肢DVT发生危险。但多因素分析时吸烟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病例组患者的吸烟与一些疾病相关,比如心血管意外和脑血管意外,而这些相关疾病更容易合并高Fib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放效应和聚集效应,使出血时间延长,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对住院患者DVT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Sarmiento等[5]研究提示:阿司匹林虽然抗血栓效应很小,但是在两组患者的比较中,应用阿司匹林患者DVT发生率降低了15%,但是术前应用时很容易导致术后血肿,所以不作为术前预防用药。
抗凝血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低分子肝素,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因此出血的风险很小,对抗凝血因子X活性的作用强而持久[6]。低分子肝素与血红蛋白非特异结合较低,具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基本不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微血管出血的危险性[7]。所以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很好的预防DVT的药物。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大,起效时间长,不作为急性预防用药[8]。华法林对于DVT的后期治疗和预防效果理想,但是需要定期检查PT,根据PT-INR调整华法林用量,如果抗凝过量容易引起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活血化瘀的中药作为祖国医学精华的一部分,有其悠久的历史,主要有丹参和疏血通。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它有抑制凝血,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血脂的作用[9]。疏血通的主要成分是水蛭素,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抗凝血、促进血栓溶解[10]。中药作用温和,毒副作用小,但在治疗血栓方面缺少循证医学论证。
综上所述,高Fib血症是住院长时间卧床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减少住院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1 Shorr AF,Jackson WL,Sherner JH,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low -molecular-weight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a metaanalysis [J].Chest,2008,133(1):149-155.
2 Van Hylckama Vlieg A,Rosendaal FR.High levels of fibrinogen are 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ainly in the elderly[J].J Thromb Haemost,2003,1(12):2677 -2678.
3 White RH.The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Circulation,2003,107(23 Suppl 1):4 -8.
4 Syed FF,Beeching NJ.Lower-limb deep-vein thrombosis in a general hospital:risk factors,outcom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avenous drug use[J].QJM,2005,98(2)139-145.
5 Sarmiento A,Goswami AD.Thromboembolic prophylaxis with use of aspirin,exercise,and graded elastic stockings or intermittent compression devices in patients manag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9,81(3):339-346.
6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6.
7 崔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2):68-70.
8 马长生.心房颤动抗栓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1,9(3):1-4.
9 王斯闻,朱杰,张汝新,等.丹参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影响及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5):1-3.
10 郭宏杰,张宪生.疏血通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9):2380-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