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李君如解读“7·23”重要讲话
2012-09-06彭美玉
文Ⅰ本刊记者 彭美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李君如解读“7·23”重要讲话
文Ⅰ本刊记者 彭美玉
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直机关侨联主席。(本刊记者 张 丽/摄)
8月14—16日,省委组织了“省委中心组学习读书会”。这次学习读书会,主题是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副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活动学习范围扩大到省直机关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共1400多人。8月15日上午,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受邀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的体会》专题辅导报告。会后,本刊记者对李君如教授进行了专访。
迎接十八大的纲领性讲话
《当代贵州》: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您认为在十八大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7·23”讲话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君如:胡锦涛总书记的“7·23”讲话是迎接十八大的一次纲领性的重要讲话。讲话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进一步统一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7·23”讲话精神,对做好我们当前的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十八大召开意义重大。
《当代贵州》: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全党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怎样理解“旗帜”和“道路”的关系?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上的表现形态。研究和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把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中去研究和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实践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贵州》:您认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关键是什么?
李君如:“道路”是同“运动”这一实践范畴相联系的,表现为以科学理论为行动指南的实践过程,要推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找到符合各个国家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和诞生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国家很不相同的国度里,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符合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实际的正确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坚持改革开放
《当代贵州》: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怎样理解改革开放在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扮演的角色?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完善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时,首次对我国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和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正确处理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的概括,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后召开的第一个党代表大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来自于实践的“基本结论”。这意味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当代贵州》:可以说“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向和目标。那么,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如何体现?
李君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在1979年3月分析中国国情时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对这一国情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我们的经济、技术和教育都还比较落后。十一届六中全会据此分析,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党的十二大提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对社会主要矛盾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再强调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正是在这样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命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能够使中国走上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风破浪、开拓创新,古老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重铸辉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这一切,不仅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且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它用事实证明了,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
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贵州》: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明确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形象地说,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地出发,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行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推进,最终走向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为过去10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代贵州》: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定性是两点:一是重大战略思想,二是重要指导方针。而在这次讲话中的新提法是“理论指导”。对此,您怎样看?
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这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又发挥了十七大关于“全面小康”的五大新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正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最需要的理论,是能够指导我们的事业长期发展的科学理论。
《当代贵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看,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执政党建设已经确立了全新认识的基础上,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直接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破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而且直面“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历史性课题,提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战略思想。因此,这是一个可以长期指导我们改革发展的科学理论。
《当代贵州》:过去10年,科学发展观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君如:科学发展观在过去的10年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分析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不断化解经济社会结构性变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在应对上一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重大决策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在世界各个大国同时参加的这场“大考”中考出了一份骄人的好成绩。我们常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这10年,既是在实践中提出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10年,又是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10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这10年,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挑战中抓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代贵州》: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李君如:“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确实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当代贵州》:这些挑战和考验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君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当代贵州》:既然面临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和考验,那么怎么判断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李君如:首先,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十六大报告中说:“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和国内环境来看,这个判断和依据依然存在。
其次,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观察天下大势,同十六大时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
《当代贵州》:怎样才能抓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李君如:关键是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党中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说我们面前没有挑战。恰恰相反,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论述都表明,我国今天面临的挑战又多又大又复杂。我们应该像党中央要求我们的那样,要坚定信心,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应对挑战中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责任编辑/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