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拉西坦和甘露醇用于结核性脑膜炎降颅压效果比较
2012-09-05贺兴友陈要武
汪 波,朱 斌,贺兴友,陈要武
(毕节市人民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大多伴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增高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颅压治疗对结脑患者的治疗成功尤为重要。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将吡拉西坦注射液用于结膜伴高颅压患者,并与甘露醇注射液的降颅压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结脑患者82例,男41例,女41 例;年龄(43.5 ±6.8)岁,病程(6 ±2.2)d。均符合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诊断标准[1],且入院后第一次腰穿测颅内压均≥200 mmH2O。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②心功能不全;③妊娠或哺乳期;④已知对吡拉西坦或甘露醇过敏。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退出研究:①严重不良反应;②过敏反应;③脏器功能衰竭;④未达到预期效果或因病情需要合并使用其他降颅压的治疗;⑤患者拒绝或不能遵从本研究方案。所有患者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入院首次腰穿测颅内压并留取脑脊液送检,明确诊断后,用硬膜外麻醉包行腰穿并在腰大池留置引流管,患者侧卧位时测量引流管内脑脊液的垂直高度即为颅内压,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均签属了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我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观察组采用20%毗拉西坦注射液100 mL,快速静滴,10 min内输完,1次/6~8 h,连续使用6 d;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快速静滴,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前(T0)及治疗后 10(T1)、30(T2)、60(T3)、120(T4)、180(T5)、360 min(T6)时点颅内压,当颅内压低于180 mmH2O停止用药。治疗前和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分析各时间段颅内压变化幅度,比较其颅内压变化特点。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监测血尿常规、肾功能、血电解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水平做正态性检验,以确定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颅内压水平,各时间段颅内压下降幅度和两组降颅压峰值出现的时间点、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时点颅内压变化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在T1即观察到颅内压的下降,在T2降颅压作用达到最强,T3后颅内压逐渐上升,在T6颅内压上升至接近治疗前的水平。
表1 治疗前后各时点颅内压变化(n=41,mmH2O,)
表1 治疗前后各时点颅内压变化(n=41,mmH2O,)
组别T0 T1 T2 T3 T4 T5 T6观察组 318±31275±25156±36158±31179±21198±32307±29对照组 316±31275±28152±33160±29189±31211±28311±35
2.2 各时间段颅内压变化幅度 见表2。两组各时段颅内压变化幅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表2 各时间段颅内压变化幅度(n=41,mmH2O,)
表2 各时间段颅内压变化幅度(n=41,mmH2O,)
组别T1 T2 T3 T4 T5 T6观察组43±7 54±19 50±18 39±11 23±7 9±3对照组46±6 49±15 43±19 35±16 23±5 7±2
2.3 颅内压变化特点 见表3。两组颅内压变化特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表3 颅内压变化特点比较(n=41,)
表3 颅内压变化特点比较(n=41,)
组别 起效时间(min)高峰时间(min)持续时间(min)平均变化幅度最大变化幅度观察组13 30 360 35±10 54±19对照组15 30 360 34±13 49±15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加重的情况,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无异常,观察组5例患者出现输液部位明显疼痛,但均能忍受。
3 讨论
徐评议等[2]报道,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病死率为22.5%,其主要死因为高颅压。因此,降颅压治疗是成功治疗结脑的重要环节。降颅压治疗药物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是高渗脱水药,其中以20%甘露醇为代表性药物,但甘露醇有引起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且连续多次使用后脱水作用会降低,并可引起反跳,故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吡拉西坦自1963年问世以来,作为脑代谢改善剂应用广泛,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吡拉西坦属氨基丁酸的环状衍生物,主要用于改善脑代谢,对颅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具有降低颅内压作用,多位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较大剂量的20%毗拉西坦注射液有较强的降颅内压作用,其作用与同剂量甘露醇效果相当[3],但对其用于颅内感染性疾病降颅压治疗尚未见诸报道。吡拉西坦作为一种神经营养药,能改善大脑能力代谢,提高脑细胞抗缺氧的能力,其脱水的机理与甘露醇相似,均为渗透性脱水[4~6]。还有研究认为,吡拉西坦能提高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腺苷三磷酸/腺苷二磷酸的比值,改善能量储备,减轻或消除酸中毒而减轻脑水肿,同时加速蛛网膜粒对脑脊液的吸收减少脑脊液的量,由于能量供应得到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趋于正常,脑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张力增加而减少脑血管的容积。通过以上机理,颅内压会很快下降[7,8]。可见,吡拉西坦降颅压的机制比甘露醇更复杂,作用的环节也更多。本研究显示,对结脑合并高颅压的患者,吡拉西坦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在降颅压强度、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吡拉西坦较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局部的疼痛,考虑与药物浓度高以及输注速度快有关,但大多能够忍受而不影响治疗。在用药不超过3 d的情况下,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短期使用均较为安全,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的观察比较。
总之,吡拉西坦注射液用于结脑降低颅内压,效果确切,优于甘露醇。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0-673.
[2]徐评议,张成,梁秀龄.270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3(2):94.
[3]蔡际群,范维岚.吡拉西坦注射液对家兔颅内压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3):203-204.
[4]林欣,苏晨芳,张赛,等.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3):190-192.
[5]Bhardwaj A.Osmotherapy in neurocritical care[J].Curr Neurol Neurosci Rep,2007,7(6):513-521.
[6]唐青云,李久玲,许绍衡.吡拉西坦对麻醉犬颅内压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3):274-276.
[7]Szelies B,Mielke R,Kessler J,et al.Restitution of alphatopography by priacetam in post-strork aphasia[J].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2001,39(4):152-157.
[8]张殿镇.促智药物(Nootropics)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4,11(6):34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