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农机化的发展趋势和战略任务
2012-09-05高明飞
高明飞
(作者为山东省农机局局长)
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各类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和集大成者,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目前我省农机化进一步呈现出了新的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机械装备向齐全高端发展。全省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种类不断增加,配套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性能稳步提升。机具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发展步伐加快,机电液技术逐步得到应用,GPS系统、激光扫描等高新技术开始运用。机械装备由低端化向以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为特征的高端化发展。
——机械作业向全程全面发展。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产前种子加工、产后粮食烘干等机械化开始发展。花生、马铃薯等大宗、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棉花机械化采摘有望取得突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林牧渔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机械作业呈现环节化与全程化、全面化交织进行,并加速向全程化、全面化发展。
——组织方式向联合合作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户自购自用、自我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农机户之间通过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机合作社,机具、技术、资金等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机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农机合作社正进一步向作业、培训、维修、销售一体化和“五有”规范化方向推进,推动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政策环境向持续优化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越来越重视,进一步把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扶持推进措施。农民群众对农机化越来越依赖,通过农机化实现体面生产、悠闲生活和增收致富的意愿不断增强。
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求进,增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农机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全省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机化支撑不够全面。从装备水平来看,我省现在的机械装备,主要是以数量增长为主,仅仅是解决了农业生产有机械的问题,有而不优,存在着科技含量较低、种类不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总体上仍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马力、高效率和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系列化农机装备相比,差距显著。从作业领域来看,主要是粮食生产和大田生产的机械化,设施农业、经济作物以及牧、渔、林、果等各领域的机械化还在探索推进之中,不少环节还是空白,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也很低,离全面的机械化还有很大差距。从农村发展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尽管我省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00万人以上,纯务农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水平,并且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如何进一步做到既解放劳动力,实现增机、减人、增收;又替代劳动力,有效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务农”的矛盾,农机化任重道远。
(二)农机化服务模式有待创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的兴起和发展,把机械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化的难题,在我省农机化发展特别是粮食全程机械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各地农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近两年跨区作业机械数量开始逐年减少,跨区作业收入停滞不前,农机手参加跨区作业的意愿有所降低,跨区作业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面对新的形势,要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要根据农村人口多、地块小和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弱的国情省情,坚持机具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向不动摇,加快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主导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科学确定跨区作业半径和范围的同时,积极总结推广订单作业和租赁服务、承包服务、“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规模经营等新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探索资源有效配置,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机化扶持政策不尽完善。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机化发展,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从我省的实践看,政策扶持始终对农机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当前,我省农机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总体上还不够健全完善。一方面,存在重购轻用问题。2004年以来国家的购机补贴持续大规模增加,但作业补贴微乎其微。就实际来看,小麦机收等常规服务完全可以靠市场解决,而秸秆还田、土地深松等机械化作业尽管作用大、效果好,但费用高,农民不愿意干,就应由政府补贴;经济作物机械化起步阶段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支撑保障政策相对滞后。推广培训、安全监管等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稳定投入,不少机构办公条件简陋,缺少应有的服务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工作正常开展。另外,机耕道建设、机房占地供应、安全保险、机械报废更新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总体而言,我省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日益增长的现代化农业需求与农机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省市两级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农机化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抓根本、议大事、带全局,谋发展。
一是研究政策。政策在推动农机化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认真研究宏观政策。我们既要加强研究中央和省里有关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政方针,又要注重研究黄蓝两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扶持政策,还要及时研究国家、省里和当地的产业政策及扶持方向,找准农机化与各项方针政策的有效结合点,将其转化为指导农机化工作、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二要深入研究现行政策。要认真评估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和空间,着力研究新增补贴资金用于作业补贴、实施政府购买农机化服务的可行性。切实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扶持政策研究,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粮食产能建设规划扶持农机推广、监理基础建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同时积极探索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延伸农机化公共服务的载体、扶持依托农机合作社开展新技术推广、驾驶操作培训、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的路子。注重加强农机安全保险和金融信贷等政策的研究。省里今年重点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整和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进行调研,并向省政府和农业部专题报告。各市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研究工作。三要注重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处于我们目前阶段时,出台了哪些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先进省市实施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都要认真分析研究,为我省完善扶持政策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是科学谋划。科学谋划是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工作中,一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全省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就要善于用科学的思维、统筹的方法谋划发展、推进工作,既要抓粮食产中机械化,又要抓产前、产后机械化;既要抓粮食机械化,又要抓经济作物机械化;既要抓种植业机械化,又要抓牧、渔、林果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既要抓平原地区机械化,又要抓丘陵山区机械化,不断加快农机化的全程化全面化步伐。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农机化发展基础不一,作物布局、种植习惯和自然条件各有差异,在推进农机化发展上应各有侧重。省里将在继续提升粮食全程机械化的同时,重点推进花生、棉花、马铃薯、三辣蔬菜等大宗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发展。各地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突出地方特色,有重点、有选择地谋划发展思路,努力通过重点工作的有效突破,带动农机化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三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适应农业生产的现实要求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力引导发展生产急需、先进适用、节本增效、质优价廉的机具,不断增加机具总量和种类。同时,又要根据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档次。
三是抓好落实。抓好落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各级都应在落实上下真功夫、花细工夫、用实功夫。首先,要实施好政策。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依靠各项扶持政策,推动农机化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机具研发,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机具生产水平。要严格规范政策实施,认真落实每个环节和步骤,确保做到全程公开。要切实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心无旁骛,如履薄冰,坚决按要求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做好政策实施工作。其次,要依法行政。法律法规是农机化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把农机化政策实施、许可审批、执法检查等各项工作纳入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重点,严格遵循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第三,要加强协调。引导系统上下、机关各单位牢固树立“一家人”、“一盘棋”的思想,注重系统上下联动、机关内部协作,围绕全省农机化发展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同谱一首曲,共唱一首歌,进一步形成开展工作、推动发展的整体合力。要站在大农机的高度,统筹产学研、管推用各个部门、各项工作,搭建平台,借风行船,借势成事,不断完善农机化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倾斜,尤其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进一步把农机化工作摆上议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要强化督导。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分解落实机制,实行目标任务到岗到人,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要加强跟进调度,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对于完成任务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形成抓落实的良好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