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语用解读*

2012-09-05陈冰飞郭桃梅

外语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词项级差规约

陈冰飞 郭桃梅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级差含义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中属于一般会话含义的一种(Grice 1989),在近年来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中,级差含义受到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Noveck 2001,张绍杰2008)。当前对级差含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基于语境的观点认为级差含义与其他推论意义相同,在不同的语境中通过语用扩充产生,不存在所谓单个词项的默认意义(Sperber&Wilson 1986/1995,Carston 1998);默认论的观点认为级差含义的产生与语言结构密切相关且不依赖语境(Levinson 2000,Chierchia 2004),同经典格赖斯理论划分的意义相比更偏向于语义范畴(Geurts&Pouscoulous 2009)。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理论都是对语义和语用之间关系的不同解释,但它们大都基于语言学家的内省式分析而难以得到足够的具有实证性质的客观支持。

鉴于内省式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不足,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级差含义(Noveck 2001,Bezuidenhout& Cutting 2002,Chemla &Spector 2011)。研究发现不同的级差词项其本质或加工过程不尽相同,因此对某些级差词项的语义内容提出不同的观点(Ariel 2006,Breheny 2008,Geurts 2010)。从根本上讲,引发争议的一个共同原因是人们对新格赖斯理论中论述的级差词项(如numeral,most,or等)的基本语义内容持有疑问。本研究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探究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审视级差含义现象。

1 实验方法

鉴于前人对同类实验不同设计及相应结果存在不同的解读,本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第1部分通过给出一定语境,使被试不受任何研究目的的干扰,基于该语境对含有级差词项的句子做出判断;第2部分让被试对目标词项的意义直接做出主观回答。这样的顺序可以保证第1部分的实验数据的客观性。

1.1 被试

参加实验的被试均为高校学生,共35名。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并且没有参加过语言学课程学习,其中男生6名,女生29名,平均年龄为22.3岁。

1.2 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

第1部分是被试内4(数量词或词组)×7(数量条件)的设计,采用真值判断任务,请被试在不同的数量条件情景下判断含有“一些”的句子是否是对所给定情景的恰当描述。为探讨“一些”的语义内容是否包含上限“全部”,将比较“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这4个词项的上限意义,因此实验选取的一部分数量条件集中于上限,包括10/12,11/12,12/12(每个数量条件涉及的数量总量为12)。为了统筹考虑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样选取集中于下限的数量1/12,2/12,3/12,以及接近中间值的7/12作为另一部分数量条件①。

实验中,提供给被试若干组图片及相应的文字描述,每组有2张图。第1张图提供一定的情景信息,描述一个动画人物将要做一件事情(例如,灰太狼要削12个苹果);第2张图展示第1张图描述的事情的完成情况(例如,削好7个苹果),下面的文字描述则是含有数量词或词组“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的目标句,例如“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苹果削好了”。刺激问题是:“您是否同意这句话是对上面图片的恰当描述?”在1/12这一数量条件下4个目标词项针对刺激问题的预测答案为否定回答;在12/12的数量条件下“至少一些”对应的预测答案为肯定回答,另3个词项的预测答案为否定回答。在其他数量条件下各词项对应的预测答案都为肯定回答。除上述4个词项以外,“没有”和“所有”两个词项作为填充词项,以平衡肯定与否定回答的比例。每个数量条件分别对应3个不同的情景,因此每名被试在实验中共能看到126个条目,呈现顺序为随机。

实验的第2部分以开放性问卷的形式要求被试在从0%到100%(包括0%和100%)的范围内写出“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这4个词项表达的数量范围。

1.3 实验程序

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热身练习,所用材料与实验的第1部分类似,目标句子含有表示数量关系的词或词组,但它们的意义都是明确的,刺激问题相同。被试每回答一个问题之后都会得到反馈信息,即回答是否正确,被试只有在正确率达到60%以上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实验的第1部分通过电脑屏幕给被试呈现图片及文字部分。每个实验条目首先呈现第1张图及其文字描述,被试按空格键之后呈现第2张图,再次按空格键会在图片下方出现刺激问题和目标句。要求被试依据母语直觉尽快做出判断,肯定回答按字母键D,否定回答按字母键K.第1部分结束后直接进入第2部分,4个问题按随机顺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被试将答案写在提供的答题纸上。

2 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实验第1部分中被试对刺激问题的肯定回答比例进行方差分析。依据实验设计,做出的肯定回答反映出被试认为该词项的意义与图片所呈现的数量条件是相符的,即该词项表达的数量范围包含做出肯定判断时相应图片表征的数量值。因此,肯定回答比例也就意味着汉语母语者对一定数量条件下某一目标词项的接受程度,即该词项能表达的数量范围,进而通过合理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其语义内容。实验第2部分的数据为被试主观给出的数值,因此仅对这部分结果进行描述统计。

2.1 实验第1部分中肯定回答比例的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填充句回答准确率进行分析。剔除无效被试数据,共得到32个被试的有效数据。对肯定回答比例进行4×7重复测量,考察因素分别为词项和数量条件。

词项的主效应显著,F(3,93)=28.115,p ﹤ 0.01。数量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6,186)=74.199,p﹤ 0.01。词项和数量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18,558)=10.252,p﹤0.01。下面分别对同一数量条件下不同词项之间的肯定回答比例以及同一词项在不同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进行比较分析。

2.11 同一数量条件下4个词项之间肯定回答比例的比较结果

通过对各数量条件下4个词项分别进行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结果显示,数量条件为1/12,2/12,3/12时,4个词项的肯定回答比例没有显著差异(Bonferroni矫正)②,p﹥0.4,说明被试在前3个数量条件下对4个词项的解读没有差异。

而数量条件为7/12至12/12时,“一些”与“其中一些”的肯定回答比例无显著差异,p=1;“一些”、“其中一些”和“至少一些”均与“只有一些”的肯定回答比例有显著差异,ps﹤0.05。“至少一些”与“一些”在7/12的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在另3个数量条件下则差异不显著,ps﹥0.09。“至少一些”与“其中一些”在数量条件为7/12和12/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差异显著,ps﹤0.03;而在10/12和11/12时无显著差异,ps﹥0.1。表1和表2分别为4个词项在7个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的比较结果和均值。其中,白色单元格表示差异不显著,灰色单元格表示差异显著。表格内数据为成对比较所得p值。

表1 4个词项在7个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表2 4个词项在7个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的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

从以上比较结果可以做出如下推断:

第一,汉语母语者对级差词项“一些”与“其中一些”的解读基本一致。数量条件为2/12至11/12的情境下被试对这两个词项的肯定回答比率均在70%以上,其中数量条件为3/12时被试对这两个词项的接受程度最高。而在数量条件为1/12时,被试的肯定回答比率降至机会水平,分别为51.04%和55.21%。当数量条件为12/12时,被试的肯定回答比率最低。由此可见,“一些”和“其中一些”表达的典型的数量范围为复数概念,且具有较大的跨度,只有在“全部”的情况下被试对“一些”和“其中一些”的接受程度很低,而“其中一些”更倾向于上限含义“不是全部”,这一差别与先前的预期一致。

第二,“一些”与“只有一些”的解读存在显著差异。“只有一些”的肯定回答比例从数量条件超过总数一半的7/12开始显著降低,直至数量条件12/12,并与“一些”的肯定回答比例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在占总数较大比例的数量条件下被试对“只有一些”的接受程度不高;并且在数量条件为12/12时,肯定回答比例与之前预测的完全一致,说明“只有一些”具有上限含义,其所指的数量范围不包括全部100%的情况。

第三,“一些”与“至少一些”的解读趋于接近,除7/12数量条件下二者肯定回答比例差异呈边缘显著,其他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然而在关键的上限数量条件下,虽然“至少一些”的肯定回答比例均值与其他目标词项相比是最大的,但与其语义内容应该明确包括上限“全部”这一预测不完全相符,仅为33.33%。

2.12 单个词项在7个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的比较结果

第一,利用一般线性模型的多重比较对7个数量条件下含有“一些”的目标句的肯定回答比例进行分析,数量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6,186)=56.523,p﹤ 0.01。成对比较结果显示,数量条件为12/12时被试的肯定回答比例均与其他6种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有显著差异,ps﹤0.05;数量条件为11/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只与数量条件为10/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无显著差异,p﹥0.4。统计结果及表2中均值可表明,汉语母语者在从2/12至10/12的数量条件下对“一些”保持较高的接受程度,在接近上限的11/12数量条件下接受程度有一定的降低,直至上限数量条件下,汉语母语者对“一些”的判断基本上是否定的。

第二,同理,对含有“其中一些”的目标句的肯定回答比例进行分析,数量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6,186)=50.804,p﹤0.01。成对比较结果显示,数量条件为12/12时被试的肯定回答比例与其他6种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有显著差异,ps﹤0.01;数量条件为11/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还与数量条件为3/12和7/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差异显著,ps﹤0.05。与“一些”的表现模式近似,汉语母语者在从2/12至10/12的数量条件下同样对“其中一些”的接受程度较高,在上限数量条件下对“其中一些”的否定态度则更为明确。

第三,“至少一些”和“只有一些”对应的肯定回答比例统计结果显示,二者数量条件的主效应均显著,F值分别为 F(6,186)=24.945,p ﹤ 0.01,F(6,186)=56.12,p﹤0.01。肯定回答比例均值和成对比较结果显示,两个词项在数量条件为3/12时肯定回答比例最高,而从7/12的数量条件开始有显著下降。

2.2 实验第2部分对开放问题回答的结果与分析

被试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显示(如图1),“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和“只有一些”能表达的数量范围上限分别为78.41%,76.09%,67.09%,45.66%。而对应这4 个词项分别有25%,15.63%,9.38%,9.38%的被试认为其数量范围上限可以无限趋近于100%,但不包括100%。另有9.38%的被试认为“至少一些”可以表达的数量上限达到且包括100%。这4个词项表达的数量范围下限均值分别为 9.34%,10.28%,7.38%,4.25%,并且均有被试认为它们的数量范围下限可以无限趋近于0%,但不包括0%。

图1 4个词项上限和下限数值的均值所形成的4个词项分别表达的数量范围

3 讨论

众所周知,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代表人物L.R.Horn依据级差词项之间的逻辑蕴涵关系,得出数量词“一些”的语义内容是“一些并可能是全部”这一逻辑推论,而“一些但不是全部”则是该级差词项所产生的级差含义(Horn 1972)。无论是语境论还是默认论的支持者都毫无疑问地将“一些并可能是全部”这一下限解读视为“一些”的语义内容,也有研究者直接将“一些”的语义内容等同于“至少一些”。然而,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数量条件为表达上限“全部”的12/12的情况下,汉语母语者对“一些”的接受程度非常低,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汉语母语者并不认为“一些”表达的意义可以包括“全部”这一上限。那么,如何依据实验结果解读“一些”的语义内容以及语义内容与语用推论的关系?

3.1 语言的规约性与语义内容的界定

后格赖斯语用学关于语义-语用界面研究(Carston 2010,Jaszczolt 2010,Recanati 2010)表明,话语的语义内容或命题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编码的内容,二是语用扩充的内容。语言编码意义即指语言的规约意义。因此,理解语言的规约性将是探讨“一些”的语义内容的关键。D.Lewis(196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语言的规约性进行系统的阐述,对我们理解语义内容有重要启示。他认为规约即是某一群体中主体的共同行为规范,而这些规范源自主体间协调行动的共同利益。根据D.Lewis的解释,某一人群P使用一种可能语言L,当且仅当P的成员遵守规约说出L中为真的句子或相信其他成员所说出的L中的句子为真,并通过交往的利益而使该规约得以维持(Lewis 1969,1975)。实际上D.Lewis对语言意义的分析与格赖斯说话人意义的观点不谋而合,随后也有其他学者如Schiffer和Bennett将语言的使用纳入规约加以解释,提出语言使用普遍遵循的条件:群体G使用句子S表达意义P当且仅当G中使用S的话语成为普遍的规约,且说话人恰好表达意义P(Rescorla 2011)。

依照规约表达的语义内容(不考虑语境因素)便是话语的语义内容。由此我们认为,规约的语义内容是某一语言社区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在使用中最为普遍认同的意义,因此语义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的看法(黄振荣 蒋严2011)。这为我们界定和解释“一些”的语义内容提供理论基础。

3.2 “一些”的所指数量范围及其语义内容的确定

如果规约意义是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那么找到“一些”所指数量范围的核心位置,即可以此为参照确定其语义内容。依据实验结果与分析,含有“一些”的目标句在3/12这一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最高。从规约的角度来讲,在给定的7个数量条件中3/12与汉语母语者对“一些”的解读最为一致,这说明汉语数量词“一些”的语义内容所包含的数量范围,其核心处于3/12附近。数量条件为7/12时肯定回答比例开始下降,且从数量条件为11/12时开始,肯定回答比例与3/12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一些”的典型意义表达的数量范围上限应该是小于11/12,即92%左右这一数量。而在表达上限的12/12这一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最低,仅为16.67%(16次),显然上限“全部”不在“一些”的典型意义范围内,但毕竟仍有16次的肯定回答,这恰好与L.R.Horn所阐述的“一些并可能是全部”这一语义内容相一致。这一结果与4个目标词项的肯定回答比例的比较结果也相符合(参见表1)。

2/12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略微低于3/12时的肯定回答比例,而在1/12的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仅为机会水平,且被试的态度大体上一分为二,说明汉语母语者对于“一些”是否可以表达单数的概念存在着严重分歧,这也意味着在这一数量条件下“一些”的语义内容是否可以表达单数概念尚未形成明晰的规约,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在典型的数量范围之内。

再从3个词项“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与“一些”比较的结果看,肯定回答比例最高的数量条件同样是3/12,从而进一步证实3/12附近是“一些”的语义核心部分。在表达上限“全部”的数量条件下,3个词项的肯定回答比例均为各自的最小值,并与核心的3/12数量条件下肯定回答比例都有显著差异。由此进一步表明,汉语数量词“一些”表达的数量范围可以包含上限“全部”,但这一上限值并不在典型意义的范围之内。

实验第2部分的结果中,“一些”表达的数量范围均值与上面讨论的典型意义的范围一致。尽管被试没有直接给出100%这一上限值但存在无限趋近于100%最大值的可能性。A.Papafragou和N.Schwarz(2006)曾对M.Ariel(2006)关于级差词项“大多数”的研究作过评述指出,主观回答难以直接反映语义内容,因为母语者往往会加入语用信息,而非纯粹的编码意义。本实验第2部分主观回答的统计结果与实验第1部分所得的数据相吻合,说明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

综上所述,从语言使用的规约视角,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看出,汉语数量词“一些”的语义内容与L.R.Horn通过蕴涵关系分析所得的语义内容基本吻合,其表达的数量范围可表示为(0.25- ,0.25+),其中 - 中的 值应小于等于0.25,而+ 中的 值小于等于0.75。这说明“一些”的语义内容下限大于零而上限可以包含“全部”。但其语义最为核心的部分倾向于表达较小比例的数量,而单数概念和上限“全部”处于语义内容的边缘位置。

3.3 基于“一些”的语义对语义-语用关系的解释

虽然实验结果显示“一些”的语义范围与L.R.Horn及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一致,但无论是关联理论还是默认理论都没有考虑级差词项语义内容本身的强弱差异,这一点可为探讨级差含义的性质以及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图2 4个词项分别在7个数量条件下的肯定回答比例

根据图2可以看出,“一些”表达的数量范围中语义的强弱是存在差异的,最为核心的3/12附近区间语义最强,而最为边缘的上限“全部”则语义最弱。从语义最强到语义最弱形成语义和语用边界模糊的连续体,越接近语义最弱一端,越易于产生级差含义。这与根据L.R.Horn级差规则推导出级差含义具有一致性。在<全部,大多数,许多,一些>构成的级差中,“一些”的信息量最弱,说出“一些”即对级差内信息量较强的词项的否定,其对应的级差含义“不是全部”、“不是大多数”、“不是许多”。同理,从语义最强的3/12数量条件区间到语义渐弱的11/12数量条件区间,直至到12/12的数量条件,级差含义产生的几率也随之增高。根据实验结果:

假定情景1:(桌子上放了12个枣,3个是绿的)

A:一些枣是绿的。

假定情景2:(桌子上放了12个枣,11个是绿的)

B:一些枣是绿的。

在第1种情景下,被试对于A句的描述接受程度很高,倾向于给出肯定回答,即对“一些”给出语义解读,而产生“不是全部”含义的几率很低;而在第2种情景下,对于B句的描述倾向于给出否定回答,即给出语用解读,产生“不是全部”含义的几率很高。换言之,人们倾向于把B句解读为“不是全部枣都是绿的”。这表明级差含义的加工过程涉及语境因素的参与,与L.R.Horn的逻辑推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级差词项本身的语义内容的强弱与级差含义有着内在的联系:语义越强,级差含义越弱,而语义越弱,级差含义则越强,级差含义属于弱含义(weak implicatures)的一种。

这一结论进一步支持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清晰界限的观点(Jaszczolt 2010),也进而支持关联理论关于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或显性含义与隐性含义(explicatures and implicatures)之间构成一个连续体的观点(Carston 2002:111,142)。语义内容是高度规约化的普遍认同的意义,而作为语用扩充意义的级差含义则是基于规约化的编码意义在语境中进行的语用推论。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语言编码意义,另一端是语用推论,依次存在从高到低的规约程度问题。当语义内容越边缘时,其对应的级差含义越偏向语用推论。

4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内容为表达不确定的数量,下限大于零,而上限可以包含“全部”,与L.R.Horn的“一些并可能是全部”这一观点一致。但在表达数量的范围内,其最为核心的语义内容(规约化程度最高)倾向于表达占全部较少的数量。而上限“全部”则处于语义内容的边缘位置(规约化程度最低),因而易于产生级差含义。从而我们认为,话语的语义内容与其扩充意义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即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很大程度上支持关联理论的观点。

注释

①选择接近半数的7/12而不是表示一半的6/12是因为后者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对于6/12的数量条件恰好存在着与之完美对应的词项“一半”,而被试面对的刺激问题涉及到“恰当描述”。显然,对6/12的数量条件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一半”,所以很可能有的被试会因此对“一些”、“其中一些”、“至少一些”、“只有一些”做出否定回答,尽管这4个词项所能表达的数量范围可以包括6/12。为了避免这一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6/12的数量条件被刻意排除在外。

②后面出现的成对比较结果均经Bonferroni矫正。

黄振荣蒋 严.贝叶斯概率模型及其在语用学上的应用[A].蒋严.走近形式语用学[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Ariel,M.A‘Just That’Lexical Meaning for Most[A].In K.Turner& K.Von Heusinger(eds.).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C].Amsterdam:Elsevier,2006.Bezuidenhout,A.& Cutting,C.Literal Meaning,Minimal Propositions,and Pragmatic Process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4).

Breheny,R.A New Look at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Numerically Quantified Noun Phrases[J].Journal of Semantics,2008(2).

Carston,R.Informativeness,Relevance,and Scalar Implicature[A].In R.Carston & S.Uchida(eds.).Relevance Theory: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Carston,R.Thoughts and Utterances: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2002.

Carston,R.Explicit Communication and‘free’Pragmatic Enrichment[A].In B.Soria & E.Romero(eds.).Explicit Communication:Robyn Carston’s Pragmatics[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0.

Chemla,E.& Spector,B.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Embedded Scalar Implicatures[J].Journal of Semantics,2011(3).

Chierchia,G.Scalar Implicatures,Polarity Phenomena,and the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A].In A.Belletti(ed.).Structures and Beyond[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Chierchia,G.,Fox,D.& Spector,B.The Grammatical View of Scalar Implica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In C.Maienborn,K.V.Heusinger& P.Portner(eds.).Handbook of Semantics[C].Mouton:De Gruyter.

Geurts,B.Quantity Implicatur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Geurts,B.& Pouscoulous,N.Embedded Implicatures?!?[J].Semantics and Pragmatics,2009(4).

Grice,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Horn,L.R.On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Logical Operators in English[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2.

Jaszczolt,K.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A].In L.Cummings(ed.).The Routledge Pragmatics Encyclopedia[C].London:Routledge,2010.

Levinson,S.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Cambridge:MIT Press,2000.

Lewis,D.Convention:A Philosophical Stud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

Lewis,D.Languages and Language[A].In K.Gunderson(ed.).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VII)[C].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5.

Noveck,I.When Children are more Logical than Adults: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Scalar Implicature[J].Cognition,2001(2).

Papafragou,A.& Schwarz,N.Most Wanted[J].Language Acquisition,2006(3).

Recanati,F.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Rescorla,M.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OL].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1/entries/convention/.

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猜你喜欢

词项级差规约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无线自组网和GD60规约的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