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蚕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2-09-05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张慎
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 张慎
盐城市是苏北地区蚕桑生产第一大市,也是全国著名的蚕茧生产基地。本文从分析盐城市蚕茧业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盐城蚕茧业的构想。
江苏省盐城市是苏北地区蚕桑生产第一大市,也是全国著名的蚕茧生产基地。蚕桑产业是盐城市大部分县(市、区)的支柱产业,2010年桑园亩产值平均达6360元,重点区域桑园亩产值突破8000元。2010年蚕桑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实现增收贡献份额首次突破百元,达130元,是典型的高效产业。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纷纷制订多项优惠政策,推进蚕桑生产发展,这对推进绿色盐城建设、生态立市将发挥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盐城市蚕茧业计划茧丝绸加工产值30亿元,加工产值与蚕茧产值之比达到3∶1,在现有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打造国家级蚕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茧丝绸加工产品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因此,如何抓住盐城市蚕茧业大力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盐城蚕业,值得认真研究。
一、盐城市蚕茧页发展存在的问题
盐城市茧丝业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技术进步缓慢。茧丝业产业链比较长,上下游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但从盐城市的情况看,还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以生产初级产品和输出原材料为主,劳动力需求大,增值空间小,产业发展的风险较大。在经营规模方面,存在产业分散、规模化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农户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偏低,严重影响了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导致蚕业的低水平生产。
2.快速发展的化工产业,“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市工业的发展,上海、苏州等地的化工、污染企业的北移,各县(市、区)化工园区、污染企业鳞次栉比。
据统计,全市现有的各种化学工业园区有57个,有的距离蚕的主要区域仅数米,最远的距离主要蚕区仅约二十公里。这些化工企业中拥有30多个农药厂,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咔唑,二苯甲酮,氯氟环丙烷咪酰胺,溴苯腈,“三废”的排放主要有:二氧化硫,氟气,二苯甲酮,95%以上的威胁蚕的生命,严重制约盐城市蚕桑生产的发展。
3.投入机制缺失,农民投入建设蚕桑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在茧收购市场绝对是脆弱的位置,只有茧生产作为收入的一个渠道,而不是作为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农村集体土地或集体林地流转中,没有任何商业或一个大的种植大户愿意利用大面积的土地或林作为养蚕的发展基础。
二.茧丝绸产业化在发展蚕桑生产中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省蚕茧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盐城市仍得到较快的发展,桑园面积增加1530多公顷,发种量连年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拉动。蚕业产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发展有投入,服务有经费。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结,发展桑园龙头企业有扶持,能起到引导作用。技术服务有投入,技术队伍不散,服务措施到位。由于蚕茧公司加大了对蚕农的服务,保证了服务经费开支有来源,同时保证了新技术普及快、普及率高,蚕桑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所以近几年一直是发种增幅高于桑园面积增幅,科技兴蚕取得了明显成效。
2.促进蚕桑生产,维护茧丝绸良性发展。盐城市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的地区,产业化做得更好的地区,蚕农的收入幅度更大,因为原料茧足,质量高,加工后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茧丝绸行业的良性发展,产业链的各方都成为受益者,整个产业的扶持蚕桑生产的发展,政府的高度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后道加工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力转移,确保从事养蚕劳动的人员不外流,使蚕桑生产发展具备持续发展的后劲。东台富安——全国闻名的蚕桑生产大镇,1.8万户农户中有1.65万户养蚕。2010年,蚕农养蚕售茧总收入3.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60%。栽桑养蚕在极大地致富了当地农民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盛夏季节,万亩桑园一片碧海,全镇绿地覆盖率达40%以上,被列为国家旅游景点,蚕桑生产被确定为重要旅游内容。
3.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份额大。桑园产业率高及茧丝业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高效农业、绿色产业;加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是典型外向型经济;蚕茧可就地连续加工增值,茧丝绸产业符合盐城市经济结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劳动力就地转移,可缓解新出现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三.实施蚕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从盐城市蚕桑生产丝绸的发展成就和蚕业产业化来看,相互对比效果显著。发展得好的地区特别好,发展得差的特别差。好的是全国之首,行业楷模,差的是生产停滞不前,基础脆弱。成功的秘诀,就是有龙头企业带动,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茧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我们应当促成蚕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做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促进和谐发展丝绸业。
1.严格按国家环境保护法规范化工企业生产活动
化工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排放废水、废气;环境监测部门应严格执法,排放标准不达标的企业,必须严格的整顿,直到停产和整改。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做好蚕桑安全生产区域规划和保护。蚕作为经济昆虫,对所有类型的杀虫剂,废气是非常敏感的,尽管一些企业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但仍不能保证蚕的绝对安全。因此,新规划的化学企业正走进园区,园区的主要区域距离蚕区至少在20公里以上,新开发的蚕区应当远离化工企业。
2.推广实用新技术,开展优质服务,用新技术新理念建设一流的蚕业基地
在新技术示范上,一是注重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以镇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站为核心,村以专职蚕桑技术员为主体,组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推广集信息传递、技术指导、资金扶助、物资供应、蚕茧收购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二是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为蚕桑的优质高产、蚕农的持续增收和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理念引导上,一是把为农服务由一种义务转变为一种责任,增强技术人员为农服务的责任心;二是把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服务,做到“四个结合”,即常规技术与应变措施相结合,登门辅导与广播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科技示范相结合,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相结合。
3.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正确引导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初期阶段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促进。龙头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不仅能获得稳定的茧源,减少原料的企业市场风险,又有可能成为主导力量调整农业结构,也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执行产业化,规模做大,企业做强劲,可以享受政府的产业和蚕饲养者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建议政府部门带头,加强指导和推动,射阳、亭湖、盐都,可以采取与富安, 东台茧丝绸公司及其所属机构,实行区域协作,也可以集成现有的企业,培育成当地的龙头企业;建湖、滨海、阜宁、响水等地先行对重点蚕桑乡镇搞产业化试点,开展横向联合, 促进茧丝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突破。
4.加强蚕茧收烘经营主体建设。
蚕桑产业是很强的相关性产业,生产各环节利益关系密切。只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蚕茧收烘就会有市场,蚕农才会积极种植桑树养蚕成为种养大户。为了提高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必须尽一切努力,以减少烘干茧多余的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减少收购企业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促进适度竞争,保护蚕农的利益,促进茧丝绸市场的稳定。探索整合市场资源,使蚕茧烘茧成为特许经营权,允许有条件的企业法人或经济组织,社会,通过投资或招标的方式获得县级经营权,按照“公司法”,建立“XX县(区))蚕茧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全市合法取得管理的公司不是很多,根据盐城以北茧灶,茧丝绸大多是原供销系统改制企业委托下岗职工代办的现实情况,应当有新近成立的蚕茧公司收购或兼并,或股份制形式联合各经营主体,根据年交易量收购和经营水平,确定份额,参与共享合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分红,在公司的统一管理下,根据政府宏观指导,从事在鲜茧采购活动。
5.成立蚕农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与农民结成长期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成立蚕农合作社,将原先一家一户的分散养蚕,各自为战的蚕农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种养,以蚕农合作社方式对接龙头企业。运作过程中具体做到:一是推行保护价收购,增强收益的预见性。蚕桑生产季节,在充分把握市场信息,全面分析研讨汇集后,向蚕农公布蚕茧收购保护价,让蚕农吃上“定心丸”。二是推行“二次分配”,实施以工补农。严格按照蚕农合作社章程的规定,坚持从龙头企业加工和出口利润中拿出三分之一的利润反哺蚕农,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就可以引导农民走上栽桑养蚕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解决广大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增收致富的实际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6.加快蚕桑业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
高新科技手段的使用,为提高劳动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削茧机、电子清纱器、蚕用电热毯、自动摇拢机等;红外检测设备的运用。纺织品中各种纤维成分的含量,是衡量纺织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对其定性定量分析已逐渐成为纺织品检测中的研究热点。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化学测定法。近年来在成分分析领域里得到较快发展的是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其待测样品无需进行预处理,且不被破坏,消耗量少;无需化学试剂,不造成污染;测试成本低,分析速度快,便于在线实时检测,可满足现场测量快速、简便的要求,为纺织品质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