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
——以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
2012-09-04王世明
王世明
浅谈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
——以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
王世明
本文从普通教育学的视角,借鉴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来全面剖析教师培训,通过全面改进教师培训中的三个方面,即培训者、参训教师和培训方法、模式,从而最终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参训教师的素质。
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培训的效果却屡屡遭遇社会的质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也的确不少。比如,培训队伍素质不高,培训对象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务实,培训方式重讲授、轻互动,培训手段单一等。针对以上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改进意见,但是在现实中却一直很难奏效。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普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在教育学中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三要素在教师培训中分别对应为培训者、参训教师和培训内容、方法和模式。要想提高培训质量,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下面结合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的实际做法,谈谈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
一、精选培训团队
培训者是教师培训三要素中的主导,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多年来,我们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的原则,鼓励本学校教师积极钻研业务,参加各类培训和教育科研研讨会。同时按照科学的方式,在社会上遴选大量兼职教师,我校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有高校教师、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基本上涵盖了本地区最好的教育力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同时,我校还积极聘请外地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近几年,我校先后邀请了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阮成武教授、合肥师范学院院长助理宋冬生教授等来我校做精彩的讲座。同时,注意及时更新兼职教师队伍,这些培训者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
此外,我们还以各单位领导、师训干事、基层骨干教师为主体,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校本学习导学队伍,这些一线培训导学者与参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更多,他们的工作使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了解参训教师
之所以将参加培训的学员称之为“参训教师”而不是受训者,这里面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称呼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改变。受训者仅是被动的受训者,而参训教师则包含了更多的主动因素。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教师培训效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参训教师的态度和主动参与的程度,参训教师重视培训,参与性高,收获就大;反之则收获甚微。
中小学教师对在职培训的认识、态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实际困难等,直接关系到在职培训的课程方案、培训模式的确定和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为本,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此,我们在每轮培训之前都要召开座谈会,发放问题梳理单,了解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基础上,再开始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这样做一方面使参训教师的诉求得到了培训机构的重视,另一方面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将更适合于参训教师,从而有效地改变参训教师的态度,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优化培训内容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优化培训内容是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前两轮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本上是以讲授宏观教育理论为主,到了第三轮继续教育,2008-2012年我省确定了“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五个主题内容,培训内容开始由宏观教育理论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微观的教育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理念,增加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能、新能力为核心并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因而在培训中我们既坚持以省定内容为主,同时还增加了适应本地教师需求的内容,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主任培训、紧缺学科培训、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培训、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等,使培训既凸显时代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同时,我校还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乡土教材,近几年,我校出版自编教材1本,自编教材在本校使用若干本。
参训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培训内容,“现有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对于教师个人经验以及反映地方特色,诸如社区文化、学校自身特色课程方面较为缺乏。由于教师继续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的职业成熟度离不开教师的本体知识与经验,因而,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开设在思维方式上,局限于传统较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没有从广义的课程概念出发,把教师个体的经验、社区的特色文化及其他相关的教育内容融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培训者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一些互动的教学方法,坚决杜绝“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使参训教师勇于走上讲台,勇于与培训者对话,勇于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四、创新培训形式
针对教师培训,我们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
表3 逐步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思考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加强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师范生是未来的准教师,他们的心理素质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高等师范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在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以便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要参加相关的职业心理测试,并接受相关的培训。
2.学校要为在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是教师的管理机构,如果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是难辞其咎的。首先,要营造民主自由的校园管理文化,转变领导方式,让每一位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心声,并得到积极地回应。其次,学校要对教师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并定期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后,要把心理健康水平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形成良性的心理生态循环机制。
(二)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振兴民族之本。一方面,社会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物质支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些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个体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还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精神支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幸福的职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档案,利用微博、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教师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肯定,增强幸福感。
(三)开辟多元化的积极应对方式,增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面对同样的问题,教师所采取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单一的或多元的应对方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供给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多元化的应对方式则旨在拓宽积极应对方式的获得途径,从而增进教师的主观幸福体验。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自身对工作的热情与新鲜感、发挥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挖掘教师职业的精神意义、提升职业认同感等积极的、多元化的应对方式来增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1]冯用军,朱华山,朱金陵.云南省大学教师整体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0,(10):79-84.
[2]王玲,李铁.浅析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99-100.
[3]郑红渠,刘倚玲,张庆林.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健康,2011,(2):23-25.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5]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责任编辑:姚旺
G47
B
1671-6531(2012)07-0005-02
本研究为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2011-468。
王世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教高级教师(安徽六安2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