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部分优秀学生会员
2012-09-03
凌晨
2003年就读于上海时进才中学时,成为第1届英才俱乐部会员,并于同年获得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4年获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二等奖。2005年,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本科3年级时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最佳表现奖。2012年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现已是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科研经费逾300万人民币。
“2003年,加入正在筹建中的英才俱乐部之后,俱乐部帮助我和其他参赛选手一起积极准备2004在美国举办的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俱乐部组织了十数位专家、教授,甚至院士听取我们的答辩,为我们的答辩技巧以及补充实验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最终,我的课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从此,我在生物学领域一直走到今天。”
朱越
2009级科学社会员,2010年获得第25届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并赴美参加第61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毕业于上海市位育中学,现就读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
“每一个孩子心中可能都有着一份对科学的梦想,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那样一个机会来让梦想成真。而我正是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找到了开启科学梦想之门的钥匙。在与青少年科学社众多专家教授的答疑和讨论中,我学会了什么是科学的严谨与规范;在中期汇报以及与同学们的日常交流中,我获得了新的灵感;在一次次比赛的答辩中,我了解到了自己项目的不足。科学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获奖的荣誉,更是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
夏翰杰
2011级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12年在第2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英才奖、主席奖。
“这是我第1次触及到医学与健康领域,在此之前,我的课题只是一个小小的雏形和想法。在科学社的培育下,我有幸得到了一些在这些领域中有所造诣的专家进行指导,对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加以了落实和解决。在我最需要合作实验机构的时候,是科学社的专家伸出了援手,帮我解决并联系了合作单位。除了规定的辅导时间外,我们随时都可以与我们的助教交流想法和疑惑,这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科学的问与解的乐趣中。科学社给我带来的并不单单是几个奖项和项目上的成功,而是给我们养成了创新和科学的思维,这对我们将来的任何事都是受益匪浅的。”
许家豪
2009级和2010级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复旦大学附中学生,2012年9月将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学习。2010年获得第61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美国高中和2年制学院数学荣誉学会一等奖。2011年在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获“作品创意奖”,同年获得第26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数学学科一等奖、复旦近思奖、英才奖,以及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数学组三等奖。
“通过参加科学社,有幸认识到许多和蔼可亲又知识渊博的教授专家,他们不但给我的课题作指导,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我的方法是否合理,同时也会传授给我许多有用的知识来完善我的项目。科学社的经历,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使我更加热爱科学,也使我了解和尝试了如何真正地做科学研究。同时,也锻炼了我的与人交流的能力,让我从一个腼腆的不善交流的男孩,通过与专家们的交流,通过向陌生人介绍我的课题,成长为了一个能与人侃侃而谈的少年。”
曹家骏
2011级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1年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6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三等奖。2012年获第27届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科学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的学术氛围。如果说以前的课题是粗糙的,那么科学社就是一个进行精细加工的地方。这里的教授、助教用一次次的咨询、问辩让课题更加完善,让我明白科学研究绝不是一次灵光突现,而是许多实验数据累积起来的。在科学社里,我遇到了许多同样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前行的同龄人,我发现There are so many brilliantideas,我想中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就在于此。”
雷振东
2011级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现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1年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同年获得第6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
“自小时候的1次煤气中毒事故起,我便对环境中有毒气体的预防进行了许多的调研和实验,并在甲烷检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还很不完善。2010年8月进入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科学社组织了上海市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对我的研究进行了长期耐心细致的辅导,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发展状况到项目创新性论证、科学原理的讲授与运用,到具体实验过程及步骤的设计等多方面提出许多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