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于伍连德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品德
2012-09-03严佳君
严佳君
朋友送我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人们常说,好的图书能让人感动,给人教益;读这本书,我感动了,我受教育了,泪水一直在我脸上流淌,激情一直在我心中澎湃。
这本书的主人公伍连德博士,生活在100多年前的旧中国,那时正是清朝末年,和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情形一样,苦难的中国在20世纪初叶灾祸一个接一个。1910年12月,中国的东北地区突然爆发肺鼠疫,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高达39 679人,占当时两省总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为惨然”,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燃”,从哈尔滨城区开始向整个东北蔓延。一时间,人心恐慌,流民四处逃亡。
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清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东三省全权总医官,到东北主持整个防疫工作。伍连德时年仅31岁,这位剑桥大学医学院毕业博士受命于危难之时,开始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这是多么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啊!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法国、沙俄的许多医学权威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个束手无策,无法判定疫情性质,更遑论如何控制疫情,如何防治疫病,如何收拾危局。这是多么险恶而复杂的局面啊!疫区人人自危,个个如惊弓之鸟,唯恐躲避不及,伍连德博士却迎难而上,依然决然奔赴疫区,救苦难民众于水火,迎生死考验于眼前。1911年1月,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迅即深入疫区开展调查研究,实施病理解剖,诊断传播途径,很快查明为肺鼠疫,判定疫情主要通过病人飞沫经空气传播,而非其他医生认为的经跳蚤、老鼠传播。于是,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控制措施,发明口罩,隔离病人,阻断病源,清洁居所,消毒防疫,焚烧疫尸,不到2个月就成功控制住了疫情,使美丽的哈尔滨重归安宁,使富庶的东北大地再现生机。
今天,我们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物,积极弘扬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宣传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读《发现伍连德》,我被伍连德博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动,被他无私的大爱所感动,被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所感动。在那个愚昧蛮荒的封建时代,伍连德博士对肺鼠疫传播途径的准确判断,挑战了当时日本、法国、沙俄医学同行的权威;他为探究病理而解剖疫尸,为阻断疫情而焚烧疫尸,冒犯了当时中国的风俗民情。这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敢所为,不仅需要创新的智慧、无比的勇气,更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大爱和舍生忘死的职业道德。
东北疫情成功控制后,伍连德名声大振,成为万民敬仰的英雄。但是,伍连德精彩的人生并没有到此结束;之后,他不仅在中国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还通过不竭努力使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不遗余力地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还创办了医学高等学校(现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同道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科学家。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和人类的检疫、防疫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理应永远铭记。但是,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许多中国人却忘记了这位伟大的英雄,甚至很多人连伍连德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是中国新闻社记者礼露女士重新发现了伍连德,用5年时间采访、追踪,写出了这部感动我和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发现伍连德》,让我和更多的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伍连德,并再次被伍连德所感动。
我喜欢读书。我认为,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好书更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读完《发现伍连德》,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读这样的好书,我非常乐意,我也由衷地希望全社会都能营造这样一种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读书活动,让人类智慧的结晶时刻哺育我们,熏陶我们,滋润我们。
读《发现伍连德》,我被伍连德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品德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