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教学中对应分析的应用实例探究
2012-09-01周宇剑
周宇剑
(湖南科技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1 问题的提出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许多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新升格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缺憾。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逐渐将科研职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且采取一系列办法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地方院校如何有效地进行科研管理,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就SPSS统计分析在地方院校科研激励政策中的引导功能方面进行对应分析。学生不但学会了对应分析的相关统计知识,而且对制定相关科学发展的政策有了更深的数理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2 研究过程
1.1 样本选取与测试方法
某地方本科院校(2002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以下简称为A校)在2002-2011年期间共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6次,修改年份分别为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其中2005年与2003年的办法基本一致,只是因为学校更换了校名,相应的把办法的名称更换了。2011年只修订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其余的每次修改,相应的办法都会有所变动。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践数据,本文收集A校的相关科研数据,以A校在2005年-2011年期间制定和修改的相关科研激励政策对比2005年-2010年期间的相应科研成果数,用PASS18.0进行对应分析和对比研究。
1.2 研究结果
1.科研激励政策在引导地方院校科研成果发展方面起导向作用。以A校2005年-2010年各年度相关科研情况数据为研究对象,将“科研成果”定为行变量,将“年度”定为列变量,用PASS18.0进行对应分析,然后分析数据结果并与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修改的科研激励政策中相关内容改动较大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表1-表9。
从表1的交叉列联表中可看出,各年度科研成果统计的主要成份由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和省级一般论文及作品构成,省级及以上获奖和专利数相对较少。表2显示了不同科研成果类型在各年度中所占的比例;表3显示了每个年度的不同科研成果类型所占的比例。
表1:年度科研成果交叉列联表
表2:年度科研成果的行频数分析
表3:年度科研成果的列频数分析
表4:年度科研成果的结果汇总表
由表4可看出,对应分析的解的维度为5,即提取了5个特征值。由惯量列可看出,第1个惯量值最大,它的方差贡献率最高,为0.726;第2个惯量的方差贡献率为0.185。由于两个惯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解释了各类别的差异的91.1%,因此最终提取2个因子是可行的,信息丢失较少。
利用卡方检验值计算得到的概率P值接近于0,拒绝原假设,认为行列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应分析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即不同年份A校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与A校近7年来进行的5次科研激励政策修订紧密相关。
表5:年度科研成果的行变量分类降维表
由表5可看出,三大检索论文数对第1个因子值影响的差异最大,达到40.2%,中文核心以上期刊论文数对第2个因子值影响的差异最大,达到40.4%。表5中最后3列是两因子对行变量各分类差异的解释程度。除著作、专著、教材出版数这类的第1个因子解释了34.6%,第2个因子解释了0.7%,两因子共解释了35.2%,损失信息较大。其余类别的两因子解释度均较高,最低的专利类也达到73.8%。
表6:年度科研成果的列变量分类降维表
由表6可看出,2010年度对第1个因子值影响的差异最大,达到67.5%,2005年度对第2个因子值影响的差异最大,达到45.0%。表中最后3列是两因子对行变量各分类差异的解释程度。两因子解释度均较高,最低的2008年也达到66.2%。
表7:历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专利、专著、编著、教材奖励变动情况(单位:万元)
表8:历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论文奖励变动情况(单位:万元)
表9:历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获奖奖励变动情况(单位:万元)
综合表2、表3,对比表7、表8、表9,可看出:
著作、专著、教材出版量在历年中的比例由2005-2007年略呈下降趋势,2008年有所上升,之后又呈下降趋势。这与历年《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关条例修改紧密相关。由表7可看出2007年的《办法》提高了专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奖励额度,所以在2008年度,该项数量上升;2008年的《办法》(2009年执行)对出版的专著、编著不予资助,对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的奖励额度有明显提升,但就A校教师的实际能力,连省级规划教材也很难申请到。所以之后的两年中,A校出版的著作、专著、教材数有所下降。
三大检索论文所占比例在2005-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度出现低谷,2008-2010年又呈上升趋势。由表8可知,2008年的《办法》对ISTP检索论文不予奖励;SCI检索论文按影响因子奖励,影响因子小于1.0的SCI 检索论文奖励0.5万元,影响因子大于等于1.0小于4.0的SCI 检索论文奖励0.8万元,影响因子大于4.0的SCI 检索论文奖励1.5万元。但A 校教师发表的SCI 检索论文影响因子基本上在1.0以下,因此,总体来看,A 校对三大检索论文奖励额度在实际实行时有所降低,因而教师们当年的三大检索论文数减少。
中文核心以上期刊自2008年以来所占比例较为平稳。这与表8中历次成果奖励方案对这类成果的奖励额度调整幅度较小有关。
省级一般论文及作品所占比例在2005-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始下降。由表8可看出,在2005年、2007年的《办法》中A校对省级一般论文及作品都奖励200元,而2008年和2010年出台的奖励办法中对这类论文不予奖励。所以,省级一般论文及作品数从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急剧下滑。2011年修订的《办法》中将其改为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发表的省级论文及作品奖励200元,因此,预计2011年该项成果数的比例有所回升。
专利经历了2007年零的突破后,呈上升趋势。这与表7中历次奖励办法都提高专利的奖励额度有很大关系,并且2011年该校已申报专利9项。
省级及以上获奖在历年中的比例基本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与历次修改中这项内容的实际奖励额度不见提高有关。表9中A校历次奖励办法修改中对省三等奖的奖励额度社科类自2008年修改时增加为1万元,之后再未增加。社科类的省级一、二等奖奖励额度在2010年修订版中不升反降。但在2011年的修改中,省级奖励额度有部分提升。市厅级获奖奖励额度在修改中也逐次降低,最后改为配套,如果市厅级奖励没有奖金,学校也就不发奖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导致A校市厅级奖励申报数的减少,也必将影响A校市厅级获奖数量。
3 由研究结果引发的思考
2.1 多维交叉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与修改要慎重、缜密
纵观A校9年来的6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修改,政策的导向功能很明显。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是为了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如果在修改过程中不慎重考虑,可能会导致学校相关科研成果下降,从而阻碍学校科技实力的提升。因此,各级各类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与修改要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尽量公平、公正、合理,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负面效应。科研部门在制定相关科研激励政策时,要对学校教师的个体心理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 有效运用需求激励理论的前提是确定与激励密切相关的激励对象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要不一定相同, 如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性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有差异,需要多方斟酌和慎重考虑后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
2.2 相关科研激励政策要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
各项科研激励办法要深入研究、分析本校教师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让教师们跳一跳摘到“桃子”。A校奖励部分中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额度增幅很大,但不符合学校教师发展的实际。比如,A校教师们很难得个国家级政府奖励。最好的也只是教学成果奖实现了国家级的突破,省级政府奖项也很少,近9年来共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最高为省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由表9可看出:A校制定的获奖的奖励措施中对于国家级获奖的奖励额度相对较大,但以A校的科研实力,教师们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时难以有所突破。因此,A校可从提高省级二等奖特别是三等奖的奖励额度入手,先鼓励省级二、三等奖奖项的增加,再争取省一等奖的突破。又如2003、2005、2007年修订的《办法》中规定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5万元;2008、2010、2011年修订的《办法》中规定在Nature、Science、SCI(影响因子20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但从A校建校以来,学校从未发表过这么高级别的文章。因此,这些鼓励性政策并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全体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激励政策的激励额度还需在广大教师们的科研潜力的“最近发展区”内下功夫。只有当激励措施、方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时, 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4 对地方院校制订或修改科研激励政策的建议
地方院校在制订或修改科研激励政策时不能只重视物质激励。对科研人员还要施行尊重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使科研人员在精神和尊重的需要上得到持续的满足。在进一步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调节科研人员其它收入与科研收入的比例关系,从而使科研奖励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在激励政策上要保持学科的均衡,对于同样水平的研究成果应该给予同样的奖励,从而平衡各学科领域间的满意度水平。当然,还要考虑科研人员在年龄、职称及学历上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使激励措施能产生更大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