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古籍标版制作管理与实践
2012-09-01张伟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100037
●张伟丽 (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北京 100037)
1 古籍保存与缩微技术的协作
缩微古籍是古籍保存与缩微技术的结合,往往涉及到两到三个部门,这些部门彼此协作,互相支持才能完成大量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这既涉及到管理,又涉及到实践,特别是在今时古籍数字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缩微古籍标版制作是缩微古籍工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古籍数字化“作为21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1]的今天,如何更有效率地制作古籍缩微标版,顺利完成古籍缩微工作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也是其价值所在。
缩微古籍是古籍数字化的重要形式,故要先介绍一下古籍数字化的含义。目前对古籍数字化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古籍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历来由抄写本、刻铸本、雕版、活字版、套版及铅字印刷等方式所呈现的古代文献,转化为电子媒体的形式,通过光盘、缩微胶片、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2]本文所说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古籍的缩微技术。时至今日,缩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运用也比较广泛。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人们发现电脑硬盘、光盘等媒介保存的数据已经无法修复,但是胶片保存的数据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正是因为缩微技术具有保存时间长、质量稳定的特点,传统的缩微方法保留数据又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国家图书馆一直有将古籍缩微处理的传统,所藏善本古籍绝大部分已经缩微数字化,日前又将馆藏普通古籍进行缩微胶卷的拍摄。
古籍缩微工作涉及到负责古籍研究的部门及负责缩微工作规范、质量的部门,以及负责具体执行缩微的技术部门。3个部门的高效管理与沟通,对缩微古籍的数量、质量至关重要。比如,在缩微制作过程中,选取需要缩微的古籍、制作标版、完成摄制目录、质量检查,需要上述三个部门随时沟通、互相适应。笔者来自古籍研究部门,根据工作实际中遇到情况,将古籍缩微工作协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缩微流程、标版制作的难点实例归纳写成此文。
各个部门的协作集中体现在缩微古籍流程中,故先对本次缩微古籍流程作一简介。2010年11月开始,国家图书馆开始对馆藏普通古籍进行缩微处理,处理之后既能保存数据,也能够方便读者检索(馆藏地方志、家谱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读者可以在国图主页的“数字方志”栏目检索所需家谱内容)。缩微流程主要包括:(1) 先确定缩微书目——整理相关信息,即所说的前整理,按照缩微制品要求,将需要制作标版的书籍按照页码、和拍照顺序,填好工作单。(2)需要制作缩微标板,放于缩微图像之前,简介缩微书籍概况。(3)根据前整理单和标板设定拍数,同时制作摄制目录。(4)相关图书进行缩微。缩微时古籍标版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数据的使用、编目、保存有重要的影响。古籍书籍标版著录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是单种书,“需录入书名、卷数、朝代、作者、著作方式、版本信息、册数,书名以卷首卷端为准。”如果是丛书,情况则复杂得多,后文将详细论述。
2 缩微古籍标版制作实践
2.1 著者和著作方式
著者方面的难点在于,部分书的作者并不题写真实姓名,只题写别号或者其他名字,以前需要编者通过考证将作者的真名写于著者位置,但现在要求客观著录。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按照书中所题之名,在姓名前冠以“题”字,再将考证结果和真实姓名于附注项说明。如:
历代地理指掌图一卷
题(宋)苏轼撰
明刻本
三册
应为××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合著合刻之书,如果是两人合著之书,则须题两人之名,如果3人以上合著之书,则第3人及以后诸人题“某某等撰”。但如果合刻多人著作,如书名反映著者姓氏时,则编者姓名需要完全著名。如:
三苏先生文集七十卷
(宋)苏洵、苏轼、苏辙撰
明刻本
十六册
2.2 丛书子目标版制作
前面说的这些情况,只是非丛书类的古籍,如果是古籍丛书的话,情况就比较复杂,除了首页要标明丛书的情况,还要涉及到丛书子目的标版制作。原则上,丛书子目要重做标版,版本项与丛书标版一致。以《守山阁丛书》(经部)为例,首先要先做总目的标版,再做子目的标版,一共20个子目,其独特之处在于,子目中又有子目,比如《古微书三十六卷》包括10种子目分类,分别为《尚书纬》《春秋纬》《易纬》《礼纬》《乐纬》《诗纬》《论语纬》《孝经纬》《河图纬》《洛书纬》,每种子目之下又有相关子目书名,如何在标版中清晰地表现这个关系,是个难点。解决的方法是,先做《古微书三十六卷》的标版一张,版本项同总目标版,不需要标识“尚书纬”等分类子目项,而是将下面的子目如“尚书考灵曜两卷”“尚书帝命验一卷”等字号缩小,做成详细之细目,先来看《守山阁丛书》的第一张标版:
守山阁丛书
(清)钱熙祚 辑
民国上海博古斋影印本
××册
具体涉及到《守山阁丛书》中《古微书》这部丛书子目时,要先做一张类似标版,其中版本项同丛书版本项,标版上应写为
古微书三十六卷
(明)孙穀辑
民国上海博古斋影印本
××册
随后再附上细目,小字双行注出,格式如下:
古微书 三十六卷
尚书考灵曜二卷 尚书帝命验一卷
尚书五行传 尚书璇玑钤……
除去丛书子目摄制目录的制作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摄制目录的制作。每一部古籍丛书标版的制作,都包括总标版,子目标版和摄制目录3部分。摄制目录主要根据古籍的实际内容和拍照时的分卷,按照分卷号、册次等加以分类记载,采用半页书写的方式。如
摄制目录
此外,僧人著作,以法名为准,于朝代后加“释”字;女子著作,如其名前冠以夫姓,只著录本人姓名。
2.3 卷数清点问题
除了格式问题,目前遇到的难题还有卷数清点问题,古籍特别是大型丛书,卷数是非常难清点的。在缩微拍摄中,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按照卷数分盘,但是普通古籍的书籍卷数则需在“序”或“跋”中找到明确卷数,一般不数,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遇到问题,遇到实际卷数有出入之时,主要依据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结果发现,综录也有与原书不符之处。比如《皇清经解》将《古文尚书撰异》著录为33卷,《中国丛书综录》也注明为33卷,但是根据实际书的卷数,为32卷,再如《尔雅义疏》注为20卷,实际为十九卷。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必须核对原书,否则最终卷数就对不上。
这个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作,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次的沟通和协调,甚至是多次重复的工作。如果协调不好,就无法进行以后的环节,最终无法完成缩微古籍的工作。这就需要3个部门的合作协调,我们作为古籍收藏部门就曾多次下库核对书籍,来配合缩微技术部门工作,缩微技术部门也多次将标准告之,并多次提供缩微标版样例。
具体到缩微标版制作,还有几处需要特别说明:
(1)如果一书总卷数不清,应于书名以后以“□”卷表明。
(2)凡一书有总名而无总卷数,只有个别著作有卷数,卷数可以总计著录,个别著作的书名及卷数于附注项说明。如:
苏文忠公全集一百一十卷
(宋)苏轼撰
明刻本
三十册
东坡集四十卷 后集二十卷
奏议十五卷 内制集十卷
乐语一集 外制集三卷
应诏集十卷 续集十二卷
(3)书有残存之情况,所有种数、卷数均按照实际存数计算,先于著录卷数处,注明原书卷数;另于附注项著录实存若干卷及实存之卷次,以小字双行注出。如:
新刊监本册府元龟一千卷
(宋)王钦若等辑
宋刻本
四册
二百四十九 二百五十一
存八卷
二百五十四 二百六十至二百六十二
(4)书中内容有图和表的,原则上在标版上也要注明。如:
正书名/第一著者.— 版本
×册(函):图;×cm××cm+附件
(5)合订册数者,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之书合订一册者,著录为:与某某合一册。如:
湛园题跋一卷
(清)姜宸英撰
清抄本
与吴郡图经续记、余事集合一册
在标版制作中,正文字体一般用初号字,不需标明书名号,纸张采用b5纸,横向,字符间距1.5倍,但是也要考虑具体的要求,比如字体的多少、换行等等。实际情况中还要考虑标版的整体性和美观性,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毛建军.古籍缩微及其数字化问题探析[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1):26.
[2] 姚俊元.关于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