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台记者登岛保钓 插旗书写“蒋总统万岁”

2012-08-31

环球时报 2012-08-31
关键词:登岛钓鱼岛

台记者42年前登岛掀“保钓”浪潮

闯关上岛震惊日本引发全美华人支持

中日钓鱼岛争端近来引起广泛关注。42年前,即1970年9月2日,在香港、台湾曾爆发过台湾记者登上钓鱼岛采访、升旗,此举掀起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震惊了美国和日本。在这一事件4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台湾《中国时报》通过采访当事人,29日详细披露了那段历史。

谎称采访捕捞作业

上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准备把琉球群岛与钓鱼岛列屿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日本政府,而台湾与日本的“外交”关系面临危机,钓鱼岛周边又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当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发表对钓鱼岛的主权声明后,钓鱼岛随即成为国际焦点。

当时台湾的《征信新闻报》刚刚改名为《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考虑各种情势后决定派记者登岛采访,向外界介绍钓鱼岛的真实情况。报社总编辑和社会组召集人陆珍年等,决定派宇业荧、姚琢奇、刘永宁和蔡笃胜4名记者租船前往采访。这4人的选择相当有讲究:据陆珍年回忆,当年他原本想亲自带队登岛,但董事长余纪忠最后决定用社会组的宇业荧替换他,他为此郁闷了相当一阵子,后来才得知余纪忠是担心“树旗之行有两个‘暗礁’非常危险,一个是外交部,一个是警备总部”,因此派出去的记者,背景“要经得起过滤”。姚琢奇也回忆说,在戒严年代安排这类采访敏感度很高,因此身份背景成为报馆考虑的问题之一。据悉,宇业荧曾就读南京遗族学校,是宋美龄呵护下长大的抗日烈士家属。当时“警总”从不怀疑这种特殊背景的子弟会有政治问题。刘永宁是有名的写作好手,下笔很快,当年登岛归来刊登的《钓鱼台列岛奇观》(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都是他的手笔,其父是资深“立委”,“警总”也不敢轻易动。姚琢奇出身青年军,家人与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张宝树非常熟识。

那么在戒严年代,“警总”严格管制渔船出海的情况下,中时特派记者团又是如何成功租到采访船的呢?据姚琢奇回忆,当年中时在基隆的特派记者蔡笃胜适时发挥了驻地记者“地利人和”的关键作用。蔡笃胜熟悉租用渔船和出海的手续,通过他的联系安排,顺利租到水产实验所(简称水实所)的“海宪”号远洋渔船。但当时,他们只是对管理部门称,随船采访水试所的捕捞作业。钓鱼岛周边是台湾渔民传统捕捞水域,据当时统计,靠钓鱼岛渔场谋生的渔船,每年渔季从苏澳、基隆、贡寮、野柳去的最少有3000艘。

上岛写下“蒋总统万岁”

一切准备妥当后,姚琢奇等人搭乘船只于1970年9月1日下午从基隆启航,当时北部海域刚经历一场暴雨,他们在9月2日清晨抵达钓鱼岛,上午9时左右成功登岛,并升起“中华民国国旗”。 当时参与升旗的人,除了4名记者外,还包括“海宪”号船长王德泉、轮机长王锦田等人。几人还用预先准备好的油漆,在钓鱼岛礁盘上写下“蒋总统万岁”5个大字。这5个大字后来帮了他们大忙。

记者团原计划在钓鱼岛列屿的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和黄尾屿4个主岛登陆。因气候因素,在登上钓鱼岛后,被迫放弃登陆其他3岛。但他们在绕岛航行中,发现了台湾人在岛上的遗迹。

日本派警察登岛拔旗

中时记者突破禁忌登上钓鱼岛,与当年台湾当局低调处理争议的立场截然相反。姚琢奇回忆说,9月4日事件见报后,时任台“外交部长”的沈昌焕一大早就拿着报纸到“总统府”向蒋介石告状,批评中时冲过头,对日“外交”可能有麻烦。但蒋介石看到钓鱼岛照片上有“蒋总统万岁”5个字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他们也是爱国的表现啊!”“警总”获悉老蒋的评价后,不敢追究报社。如今这4人中,宇业荧和蔡笃胜已去世,刘永宁移民美国,仅有姚琢奇在台湾,目前担任由各媒体军事记者组成的“军事研究会”会长。

台湾记者的举动震惊了美日。据《中国时报》披露,冲绳官员曾接获美日高层的指令,派遣冲绳警察登上钓鱼岛,将“青天白日旗”取下。当年9月21日的《读卖新闻》报道称,日方计划拨款3000万日元给琉球政府,在钓鱼岛列屿建立无人管理的气象站。早年曾在台“外交部”驻美机构和国民党驻外机构负责文教交流事务的李庆平,因工作关系对保钓运动的源起与发展知之甚详。他在受访时称,中时记者当年登岛升旗的行动,适时地掀起了这场“争主权、保国土”运动,保钓运动在1971年和1972年被推向高潮,其主要诉求就是反对美国准备将钓鱼岛连同琉球群岛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日本。

华人保钓运动促进两岸交流

1970年10月,台大哲学所的王晓波在《中华杂志》上发表题为《保卫钓鱼台》的文章,此文随后传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引起广泛响应,并迅速传遍美国各大学的“中国同学会”(港台留学生组成),各种保钓团体应运而生。

李庆平说,在保钓议题形成后,1971年1月29日至30日,美国华人与留学生(以台湾留学生为主)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和芝加哥六大城市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保钓示威游行,其中纽约一地就有1300多人参加,主要抗议对象是日本驻美机构。

1971年3月中旬,陈省身、赵元任和李远哲等500多位华裔学者上书蒋介石,要求当局保持坚定立场,抵抗日本新侵略,并坚决拒绝参加“中日韩联合开发海底资源协议”签订会议。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及天文教授钱致榕受邀为《启蒙、狂飙、反思》一书写序时提到,当时他担任“保卫钓鱼台运动大华府地区总发言人”,发现活动刊物对象都是华人,保钓在很多情况下变成看法相同的学人学生相互呼喊。台湾当局面对的情况相当复杂:当时中国大陆即将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国民党执政当局处在很大的压力下,逐渐觉得美国不可靠,转而寻求日本支持,当时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执政多年,与台湾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对海外留学生搞保钓,抗议对象竟是“唯一可靠的盟邦”,台湾当局不仅开始怀疑保钓甚至转为敌对。台湾留美学生也是内心复杂:有人选择力挺国民党,也有人赴大陆,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很多人满腔热血,想回大陆建设新中国。这也同时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契机,当年的“保钓大将”林孝信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保钓运动对两岸的意义,最主要是促进两岸相互了解,许多保钓人士访问北京,成为中共了解台湾的重要窗口,保钓人士积极认识中共,也带动台湾留学生对大陆认识的兴趣和动力,提供台湾留美学生认识大陆的机会。”

猜你喜欢

登岛钓鱼岛
年初六,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
习近平为什么“登岛”?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
中国警告日本停止在钓鱼岛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