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特殊关系”引热议
2012-08-31
8月30日,正在北京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率多名德国政府高官抵达人民大会堂。
【环球时报驻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特约记者青木萧达纪双城杨明柳直环球时报记者 崔杰通汪析】
中国能与一个西方大国建立起类似于美国和英国那样的关系吗?德国总理默克尔昨天访问中国,使这样一个话题第一次在世界媒体上变烫。默克尔此次为期两天的访问是她2005年上任以来第六次访问中国,是今年的第二次,德国《图片报》说,默克尔会见奥巴马的次数都赶不上“中国同志”。昨天,默克尔连同7名德国部长还参加了中德两国的“政府磋商”,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比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要亲密的方式”。中德这种走近在西方引发复杂的反应,美国有媒体认为德国威胁了美国几十年来垄断“西方对华政策”的特权,欧洲则有人怕德国抛下布鲁塞尔单独跟中国打交道。欧洲学者汉斯·古特纳尼以“马克思和奔驰”这样两个词来概括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但事实上,北京与柏林的关系远远超出了这两个维度。
中德走近刺激英美媒体
“中国和德国誓言解决经济危机,签署大单。”英国《国际工商时报》这样概括30日中德领导人的会见成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0日会见默克尔,当天早些时候,中国总理温家宝与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德国《图片报》题为“默克尔对龙的希望”的文章说,中德政治关系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默克尔的记事本上,显然中国的记录已经多过美国。默克尔会见第一盟友奥巴马的次数不及“中国同志”。该报称,这次,默克尔希望从中国获得的“礼物清单”很长:欧元区救助、稀土、销售德国制造、吸引中国投资,叙利亚问题以及人权对话等。
中德双方30日在北京签署10多个合作协议,涉及航空、汽车等多领域,其中中国将订购50架空客飞机、合同金额约35亿美元的消息尤其被世界媒体大量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说,温家宝30日表示,中国将继续投资欧洲政府债券,前提条件是全面评估风险。报道引述中国媒体的消息称,中德领导人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光伏等贸易争端,避免反倾销,这是此轮政府磋商的重要成果。默克尔访华之前,德国媒体纷传德中将打响太阳能贸易战。英国《金融时报》称,默克尔30日在北京表示,“保护主义不能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她将建议欧盟委员会不要对中国制造商采取反倾销措施。
白俄罗斯《今日报》30日发表题为“中国的新外交”的文章称,本周两个主要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中国,先是埃及新总统穆尔西,后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如果说默克尔是常客,穆尔西则是稀客,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上声音越来越大,中国决定向危机中的欧盟伸出援助之手,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实际上,目前没有中国参与将无法解决任何一个重大国际问题。俄罗斯“中亚”网站30日评论说,默克尔在欧元区迎来“恐怖9月”之际访问北京,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帮助拯救欧盟,也为了确定德国在欧元区的领导地位。她如果成功地保住欧元区,将成为21世纪大欧洲首个伟大的领导人。而中国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欧洲,这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
“默克尔访华随行的有7名部长、20多位德国大公司老板。而德国通常只在出访美国等盟友时才有这样的高级代表团,它凸显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华尔街日报》29日有些酸溜溜地写道,柏林官员甚至在默克尔访华前的记者会上称中德关系是“特殊关系”,而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它与亲密盟友如美国或法国的关系。德国官员称此行主要围绕经贸关系,这显示默克尔愿意淡化人权和专利保护等棘手问题。英国《金融时报》称,默克尔给德中关系打上“特殊”标志,德国官员将周四的中德“政府磋商”———涉及的执政精英超过中国与美国的战略与经济对话———视为两国关系的一种表达,北京与欧洲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种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30日刊文议论中德的签字仪式。文章称,像这样的一长串协议,代表了一种广泛、彻底、持久的关系,这恰恰是北京和柏林想传递的信号:“对德国来说,关键的是巩固其作为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对中国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发达国家,携一半内阁成员跨越半个地球来到北京致敬,这是好事———很少有什么能比这更能展示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了。”
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30日写道,“几十年来,美国人一直认为,他们‘控制’了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最近的象征是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但后来,一个女人进入全球外交舞台。注意:她不是希拉里,她是默克尔。”评论说,中国早就给予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战略对话”的特权地位,中国人提高德国伙伴地位与抗衡美国有关,而中德的良好关系肯定还会特别刺痛日本人,“这可能是中国人想要的效果”。法国《回声报》特意关注到中德贸易额是中法贸易额的5倍这一现状。英国“欧洲公共服务”网站29日则担心德国亲近中国不通过布鲁塞尔,“德国的单边主义愈演愈烈,这对欧洲是坏消息”。英国《金融时报》称,默克尔在抢本应该由欧盟扮演的角色,默克尔访华数周后,中国和欧盟将举行峰会,这让一些专家提出谁代表谁的问题。
“德国率先按动了按钮”
“特殊关系(specialrelationship)”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中是一个“特许词汇”。1946年,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在演讲中提及这个词汇,此后便用来固定描述美英“无与伦比”的关系。
“德国总理府用‘特殊关系’来形容中德关系,是很明智的。”30日,德国洪堡大学学者胡博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目前,欧洲还没有统一的对华政策,但各国都在暗地里更紧密地靠近中国。德国只是率先按动了按钮,这会让一些国家震惊,但也是理所当然的。
同一天,伦敦的欧洲政策研究智库“开放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穆拉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德之间的“特殊关系”应和英美“特殊关系”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上的相互认可基础之上,而德国绝不会单纯和中国结盟,而与欧洲邻国在外交政策上对立。德国所期盼的是,身为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的制造业大国,能与中国这样全球数一数二的庞大消费市场更紧密地合作,将德国在西方消费市场遭遇到的挫败局面消化,避免德国陷入高失业和高负债的危险。
“首相必须扪心自问,他是人还是一只老鼠?”27日,前英国环境大臣蒂姆·叶奥在《每日电讯报》上撰文呼吁首相卡梅伦推动希思罗机场扩建第三条跑道,因为启动英国萧条的经济没有什么比发展与中国的贸易更好的办法了。中国重庆有2800万消费者,成都1400万,武汉1000万,但英国缺乏直接到中国的航班。美国《阿拉斯加信件报》29日嘲讽说,回到2010年,当扩建希思罗机场的计划被英国政府否掉之后,环保分子和西伦敦的居民一片欢腾,文章还说,蒂姆·叶奥此前就是反对人士。
“在美国人眼里,欧洲不过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度假地。美国对欧洲引发世界经济减速尤其感到厌恶。”30日,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主任道格拉斯在欧洲媒体上撰文称,美国越来越看不起欧洲,他称美国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1980年,欧盟国家占据世界经济的34%,2012年跌到22%,到2020年可能会减至15%。德国《明镜》周刊29日刊文说,中国政府有兴趣看到欧洲重振雄风,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视默克尔为他们最重要的欧洲伙伴。北京认为默克尔是信守承诺的政治家。
德国《世界报》网站上,有网民称,与中国打造特殊关系是德国的现实选择,这可以让德国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也有人认为,“1000年内也不会变成现实”,华盛顿不会同意。《南德意志报》称,对德中“特殊关系”,不清楚的是随之而来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德国必须避免让人产生这么一种印象,即德国是在烹调自己的中国汤。
不止是“马克思和奔驰”
“中国年轻人崇拜慕尼黑的现代和柏林的前卫,上了岁数的中国人仍然到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朝圣。而在中国,人人都爱德国车。”欧盟智库学者古特纳尼称,一些人认为德中快速深化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两个词来总结:“马克思和奔驰”。
总部设在捷克布拉格的“项目辛迪加”号称囊括150个国家439种报纸的评论,该网站题为“默克尔在中国”的文章列出了中德关系的“多个维度”: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购买欧洲债券的资金;德国有7500多家企业在中国经营,总投资额超过185亿美元;德国向中国出售了150亿美元的技术,2011年双边贸易更是超过1690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量的30%。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称,中德由于广泛的贸易和作为高科技市场的共生经济,享有一种独特的位置。这是基于稳固的经济利益的基础。德国人觉得,牵涉利益太大,他们等不及欧洲一致行动。
德国《明镜》周刊29日刊文称,柏林对中国的兴趣远不止经贸关系。由于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北京在当前对德国外交政策重要的中心问题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对伊朗核计划谈判及叙利亚未来的讨论很重要。就在几年前,当西方想要巩固重要立场时,往往争取莫斯科而非北京。但现在,柏林外交政策专家对形势的评估与以往不同。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似乎中国更愿接受建设性做法。
30日,《明镜》周刊刊文感叹“时代的变化真快”:5年前,默克尔还在柏林“私会”达赖,并激怒中国。5年后,两国关系甚至可以打分为“优秀”。香港“亚洲时报在线”回顾说,2005年11月默克尔上台,2007年9月第一次访华期间,她公开谈人权的重要性,中国不愿听她这种说教。更让北京烦乱的是,默克尔回国后不久就见了达赖,北京将达赖视为一个分裂分子。一个月后,默克尔的政党发表报告,概括它们新的德中政策,强调价值观。2008年2月,默克尔给中国总理温家宝打电话,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也就是说“不支持西藏独立”。北京奥运会后不久,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很快传向全世界。当年10月默克尔访问北京,标志着中德关系开始改善。
德国外交学会主任艾伯哈德表示:“默克尔在人权问题上比以前沉默多了。她对北京有一种新的、更务实的做法。”《明镜》周刊称,默克尔对中国的看法也变了。她为中国领导层试图在经济上改变他们的巨大国家同时避免社会动荡的努力所吸引,中国人迅速使他们国家跻身世界前列的现实也给默克尔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