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汝河水文特性分析
2012-08-31王红涛河南省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王红涛(河南省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郎 毅(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
□刘 缓(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
1.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北汝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洛阳、平顶山两市,属于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沙河的支流,介于东经112°00′~113°60′、北纬33°45′~34°20′之间,流域外南与长江、北与黄河两大流域相邻,总面积5670 km2,占河南省面积的3%左右。伏牛山脉延伸全境,上游为山地、中游多为丘陵或台地,下游为平原。地势总趋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北3面为山地和丘陵,似簸箕形状。
1.2 气候
北汝河区域属于暖温、半湿润气候区,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冬春季节干燥多风,降水量偏少,夏秋季节降水比较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 mm左右,降水日数在100 d左右,汛期降水量约占年总降水量的62%,区域内实测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2℃,多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无霜期一般在220 d左右。
1.3 土壤、植被、水文地质
深山区多为石渣土,部分山群之间亦有红粘土,但其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不严重。丘陵地区多为红粘土夹石或石灰岩结构,并分布在坡地的下部,植被较差,且多数为庄稼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平原地区多为红壤分布。
本区域上中游位于伏牛山区,群峰交错,断块发育,形成悬崖陡壁和起伏不平的山区丘陵地形,河床发育较好,干流弯曲较大,河槽呈“U”形,支流呈“V”形,且坡降较大。下游河槽弯曲变小,形成开散形宽浅河床。
1.4 河流水系
北汝河属于淮河流域颍河水系上沙河的支流,发源于嵩县龙池漫山北麓,全长250 km,至襄城县孔门进入沙河。流域内支流较多,较大的有马兰河、付店河、黄涧河、石河、净肠河等二十余条,在支流河道上修建有中小型水库,干流上目前尚无控制性水利枢纽。
2.降水
2.1 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本地区的降水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分布是不均衡的,其分布的总体趋势南部大于北部,山地大于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 mm以上,其中最大的王坪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2.9 mm,最大24 h雨量在110~657 mm之间,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中部地带西泰山的排路站、王坪站周围。
2.2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本地区处于南、北方气候过渡带,年雨量的2/3集中在6-9月,而汛期又受明显的季风气候影响,特别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受强台风的影响极易出现特大暴雨。主要控制站降水量年内分配统计见表1。
2.3 降水量年际变化
由于受大气环境年际变化的影响,本地区降水量丰枯年份呈周期性变化,并有一定的变化幅度。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6倍,历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0.23~0.34之间。主要控制站降水量年际变化见表2。
3.蒸发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本地区多年陆地水面蒸发量(E-601)在813(最低值)~1546 mm(最高值)之间,多年平均值为1009 mm,在年内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蒸发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4-6月份,最小值多出现在12月份。
4.径流
本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81 mm,径流系数全区变化在0.14~0.41之间。
表1 北汝河流域主要控制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统计表 单位:mm
表2 北汝河流域主要控制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统计表
流量的年内分配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全年水量主要分布在主汛期的7-9月份,它们的径流总量占到全年的60%左右,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可能出现较大的洪涝灾害,而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对该区域的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详见表3。
表3 北汝河区域主要控制站流量年内分配统计表 单位:m3/s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是非常大的,紫罗山最大年径流量为13.58亿m3,出现在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1.239亿m3,出现在1966年。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3.85倍。襄城最大年径流量为28.98亿m3,出现在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1.12亿m3,出现在1993年。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7.60倍。详见表4。
表4 北汝河区域主要控制站径流量年际分配统计表单位:亿m3
5.洪水
该区域最大洪水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主要是暴雨洪水,该区域因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因而暴雨与洪水对应关系非常好。一般在汛前的4月份和汛后的10月份也可能出现流量在500 m3/s左右的洪水,因此出现的春汛和秋汛也不容忽视。本流域紫罗山站最大实测流量为1982年的7050 m3/s,最大流速为7.14 m/s,襄城站最大实测流量为3910 m3/s,水位流量关系受洪水涨落影响较多,关系线多为逆时针绳套曲线。
6.泥沙
紫罗山站以上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9万t,襄城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0万t,紫罗山站最大实测含沙量379kg/m3,紫罗山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39 t/km2,紫罗山-襄城站区间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31 t/km2,本区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35 t/km2,从以上2个控制站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自山区向平原逐渐减小,另外本地区产沙主要发生在洪水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山区水流流速快,且浅山区因过度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而造成的。但是本区域在非汛期河流含沙量近乎为零。
7.水质
多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主要化学成分为K+、Ca2+、Na+、Mg2+、Cl-等,本区域的水属于碳酸类水,钙质组,河流的pH值平均在7.6左右,基本为弱碱性水,矿化度的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总硬度整体上升明显、稳定,钾钠离子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钙离子浓度较为平稳,镁离子浓度有明显上升趋势,氯化物离子各年间变化较小,呈上升趋势,硫酸盐离子浓度整体上升明显,碳酸盐离子浓度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北汝河下游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Ⅳ类以上河段占总河长的10%,主要污染物为砷。
8.结语
本地区的气候受大气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旱涝交替,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一年之中的降水多集中在汛期的几个月内,径流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极不均匀,对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本地区急需建设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浅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