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清的佛学思想

2012-08-30黄陆希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德清佛教

黄陆希

摘要:德清不仅是明代佛教四大名僧之一,而且还是岭南历代高僧之一,他融汇诸宗,著作甚多,在佛教日益衰微的明代,德清为佛学在当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知其人的思想必先要了解其人生经历,所以本文拟从德清的人生经历出发去分析德清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德清; 佛教; 佛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210-01

一、德清的人生经历

德清,九岁即能诵佛经,十岁开始苦读,从此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据德清自撰《年谱实录上》记载,“九岁,读书于寺中,闻僧念观音经,能救世间苦,心大喜。年十二,入南京报恩寺,依西林和尚,接受了佛教的启蒙教育。年十九,往金陵栖霞寺谒云谷大师,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遂剃发,决意学禅。后从无极大师听讲〈华严玄读〉,并受具足戒。”【1】从此德清便发愤参究,专意念佛,精心研读佛经,将自己献身佛门。

德清一生弘法,推崇大德,非常仰慕清凉国师澄观,因此便自号为“澄印”。他一心向往清凉圣地,曾经两次登上五台山,其人“不但于此山有大关系,实于佛法世道有大关系”。【2】德清在其二十八岁春正月到达五台山,“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3】德清取“憨山”为自号,既表达了他对高僧们无边佛力的虔诚敬意,又表明了他对向往已久的五台圣地的崇拜之情。万历八年(1580年),天下清丈田粮,五台山亦在此列,德清受众僧之托,“宛转设法,具白当道,竟免清丈,未加升合,台山道场遂以全”,【4】德清此举使台山佛事得以正常进行以及保障了僧人的地位。万历十一年(1583年),德清离开了居住八年之久的五台山,到了山东牢山,皇太后赐三千金为他建庵,当时正值山东遭灾,德清将金赈济灾民,皇太后得知特送一部大藏经,并派人建造“海印寺”,德清居住牢山十三年,使佛教广传山东。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迁罪于德清,德清被捕下狱,以私创寺院的罪名充军于广东雷州。当时雷州闹灾,饿殍遍野,德清率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当地的官民仰慕德清的学行,经常有人去访问他,“冠巾说法”,【5】开创了岭南的佛教风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韶长官祝公请德清入曹溪,在德清未入曹溪之前,供奉禅宗六祖慧能肉身的南华寺早已破败不堪,与圣地之名相去甚远。德清到寺后,进行“培祖龙以完风气、新祖庭以尊瞻仰、选僧行以养人才”等等改革,【6】设立僧学,订立清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使早已衰落的曹溪百废俱兴,因此德清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德清因僧达观《妖书》一事累及,再次遣返雷州。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皇长孙生,明廷大赦,德清再回曹溪,重修南华大殿,有僧诬其据净财为己有,险成冤狱,于是德清赴广州为众讲经。后近十年,德清游方于湖南、江浙一带,著书立说,广做佛事。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德清受请重返曹溪,为众说戒讲经,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华寺,年七十八岁,僧腊五十九。

纵观德清一生的活动,尽管他行脚四方,但其主要活动仍在岭南,故应视为岭南高僧;南华寺长期供有德清的肉身,这正是对他功绩的肯定。

二、德清的佛学思想

德清的佛学思想与六祖慧能的思想颇为相似,即注重对自性的悟到,所谓“见性成佛”,禅宗认为“佛性”与人的“自性”是相通的,德清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所谓“佛性”也就是人本来就有的知觉之性。佛性与人的自性内在合二为一,彻悟此性即是佛,人人众生都具有佛性。如德清在《答郑昆岩中丞》所说,“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言明了人本来的心性是清净的,因为妄想情虑,而不明自性,应该破相续之心,佛心不二,才能自明本性,德清将禅宗的思想具体化了。

活跃于明代的僧侣,几乎都是禅宗之人,虽然禅宗影响最大,但在当时净土宗也很流行,许多禅师倡导禅净兼修。德清生当其时,自然也是如此,他的佛学思想并不拘于一宗,他也同时兼修净、律、华严诸宗。德清师法云谷,云谷是禅净兼修而又深达华严的大德,所以德清虽为禅门弟子,但他和云谷一样极力倡导融汇诸宗,禅净兼重。钱谦益在《梦游集序》中对德清做了很高的评价,“以镡津之崇教者,固其城堑;以石门之扶宗者,沃其枝叶;以径山之应机者,畅其捞笼”,此三人均为宋代著名禅僧,钱氏将德清比况之,说明德清虽禅净兼修,但主业为禅当属。

德清少年出家,十九岁以前,在寺院攻读诸经及世间书,年十七即能宣讲《四书》,无有过者,正因为涉猎百家才使得德清在思想上不拘一格,博采众长,贯通内外之学。他以佛释儒,以佛释老,以禅宗思想会通儒、道、佛三教,极力主张调和三教,强调“三教同渊”的思想。在他之前尽管很多禅僧都提倡过,但像德清这样既在理论上强调又在现实中实行的僧者并不多,德清的结论是“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

三、总结

佛教自晚唐以后,逐渐衰微,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内部,由诸宗竞立而走向诸宗融合;在外部,则倾向于会通儒释。纵观德清的一生,无不为这两件事而奔走,他的佛教思想也正是两宋以后佛教思想的演变轨迹。我觉得研究德清其人及其佛学思想,在宋明佛教史上有着重大而且独特的意义,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做了浅显简略的分析,希望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关注有关德清的一些资料,以便完善我的文章,也使我对德清的认识更深一步。

注释:

【1】明. 德清撰. 年谱实录上[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49.

【2】沈慧云. 清凉山志[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131.

【3】福善日录、通炯编辑.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56.

【4】福善日录、通炯编辑.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310.

【5】《光孝寺志》卷六《法系志·通炯传》。所谓“冠巾说法”即着囚服说法,当时的德清仍然戴罪在身,故不以佛子,而以罪民面目见大众。

【6】覃召文. 岭南禅文化[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0-91.

猜你喜欢

德清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明亮的眼睛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我的母亲叫中国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