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2012-08-30
点题
什么才是大学的图腾?
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去毛泽东像前的那块草坪,看书、聊天、约会。不过,眼前的毛泽东塑像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想过放在那里有怎样的意义,只是觉得,那是最现成的指示牌,方便大家说清楚,约定的地点或者是自己所处的位置。
去哈佛,自然不能错过那座据说摸了鞋子就能够带来好运的铜像,不过去过之后才发现,只是典型的旅行团景点而已,让那些倾慕哈佛名声的游客们了却到此一游的心愿。
真正要了解哈佛,需要去哈佛的图书馆,去哈佛校园里面不同的hall,感受学生们日常的生活,去听课,听讲座。复旦也是一样,需要在校园里面漫步,看看相辉堂,看看图书馆,如果有时间,默默地坐在阶梯教室后面听一堂课,顺便观察一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举止神态。
大学建筑,当然是大学的组成部分,甚至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就好像复旦的双子塔诞生之后,也就不会对现在复旦对于金钱的崇尚感到奇怪,同样的,看看北大一栋栋气派的大楼,也就明白,未名湖博雅塔已经不是北大的主流。
但是,即便这样,让一所大学成为大学的,说到底还是在大学里面的人,学生和老师们。他们的状态,才是一所大学的图腾。而老师更加重要,因为学生是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学习常识,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告诉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必要性,老师透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知道,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基本的人文修养和科学常识、专业知识,还有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因为有责任,来延续和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如果没有这些,就算有塑像,有标志性的建筑,有宽敞的校园,也是没有灵魂的。
记者手记
成功学下的道德暧昧
上个月末,一条举报张大同性侵犯男学生的微博戳破了典范。97届学生的指证,其后二附中官方的公告,都认定张大同有违师德。
写稿的时候,搜集了一摞材料,包括张大同的自传式报告,母校编撰的杰出校友访谈,往昔媒体采访,以及诸多论文。
这些材料或被美化与包装过,但我仍认同,在物理教学方面,张是名好手。
在微博留言及二附中的百度贴吧里,多位附中的学生却替张求情,他们质疑举报者的动机,声称张是他们学生时代的指路明灯,张过不抵功,现时的举报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我将这些另外的声音,归类为一种道德暧昧,他们对于教师猥亵学生的行为,没持有零容忍的态度。长久以来在教育界,成功被拔高过多,倒逼学生为之付出童年、个人空间以至人格。
在我念书的时期,我厌恶我的大学利用学生无偿劳动的方式,换取了政治上的被表彰。我沉默地厌恶并未公开地反抗,是担忧被指责为没有集体主义的精神。
庆幸的是,我没有附和那些表彰,或是以期从中分羹获益。
(本刊7月9日报道《金牌教师的秘密》记者 孙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