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从容陈美兰
2012-08-30樊星
樊星
都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连学术界也不能幸免。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乱象早已成风。然而,还是有一批真正的学者能够超然于浮躁与纷争之外,淡定地生活,从容地做着自己喜爱的研究。例如武汉大学的陈美兰老师。
我认识陈老师,是在1985年。那时,我决定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我的中学老师张士俊先生向我推荐了陈美兰老师,说陈老师学问做得好,尤其人好。在张先生的引荐下,我登門拜访了陈老师。记得那是个热天,我第一次走进陈老师家。她的爱人宗福邦老师(现在已是武汉大学的资深教授了)和女儿正在客厅里读书。宗老师热情招呼我。我才看见在卧室兼书房里正伏案写着什么的陈老师。我向陈老师呈上了自己发表在《书林》杂志上的评论习作。在简单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陈老师鼓励我积极备考。后来,张先生告诉我,陈老师在看了我的习作后,专门在散步时去告诉张老师,对我的印象不错,要我树立信心。这样的鼓励使我深受感动。没想到后来因为招生计划变动,陈老师停招一年。知道此事后,陈老师连忙要我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由此可见陈老师待人的热情与责任心。此后,我仍然不时向陈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陈老师出了研究著作,也常常送我。
在陈老师的著作中,最有名的当属《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已故评论家许觉民(洁泯)先生就指出:该书“在分析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中以‘生活矛盾支架构筑起来的创作模式时,有着十分精彩的解剖”,该书“几乎每一章节都贯串着作者的理论思辨力,尤其在判析当代文学转换阶段中内在的创作机制上,作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识”。评论家胡德培先生也认为:“这是集创作发展论、创作艺术论和创作美学论于一身的一部论著”。此书曾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也一直是许多研究者探讨有关课题的重要参考书。然而,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还印着老师的手迹:“在学术园地的耕耘中,我深知自己起步之晚,但我还是只能慢慢地走,一步一个脚印”。其实,在全国当代文学研究界,陈老师的影响是人尽皆知的。她曾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的职位。1985年还曾因教学科研成就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可她一直就那么淡定、从容。她也因此赢得了广大作家、评论家和同事们、学生们的一致敬重。
2000年,我调入武汉大学工作。陈老师对我说:“这一下,我们的缘分才算续上了。”我知道,她一直记得当年没有招到我的小小遗憾。人事多变,何况是在这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但我也看到了,无论时代怎么变,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会改变淡定、从容的处世态度和治学风度。在这一方面,陈老师一直是我的楷模。
现在,陈老师也退休了。可她仍然在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有时,我会在山路上与正在散步的陈老师、宗老师相遇,彼此问候;更多的时候,我和老师是通过e-mail互相联系,交流着各种有趣的信息。一切,都如清水一般淡泊;一切,也如江河一般源远流长。
陈美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年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曾受国家教育部委托参加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当代文学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是创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重要学者之一。曾赴德国、比利时和法国进行学术交流。
摘自《文化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