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应用浅析
2012-08-30孙铁军
孙铁军
涡阳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涡河横穿县境,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面积2 109 km2,耕地面积13.2万hm2,是安徽的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2010年该县被农业部定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由于措施得力,实施面积666.67 hm2,2011年又被农业部定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续建),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 khm2。
1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符合该县种植习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由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土壤深松、杂草控制四项关键技术组成。
涡阳县主要种植作物及模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正好符合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其实施程序为:小麦秸秆还田—玉米免(少)耕播种—灌溉和田间管理—玉米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还田覆盖地表—深松或地表处理(2~4年一次)—小麦免(少)耕播种—喷洒除草剂—灌溉和田间管理。
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广阔
(1)经济效益。从两年来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试验数据(见表1)可看出,实施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可观,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2)社会效益。项目区农民反映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种、省钱,剩余劳动力还可以从事其他劳动,增加收入。
(3)生态效益。根据监测结果,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6%左右,并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项目实施,该县两年来共新增免(少)耕播种机14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00余台,秸秆还田机160台,大型拖拉机300余台,土壤深松机400余台,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该县秸秆还田面积达2.67万hm2,玉米机收面积4万hm2,土壤深松面积1.6万hm2,免耕播种面积达4.67万hm2。
表 1 陆杨村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对比试验
3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临的问题
(1)此项技术在基层宣传普及不够,还没有被农民普遍认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仍存在疑虑。
(2)保护性耕作机具配套不够理想。一是深松机需配套58.8 kW(80马力)以上四轮驱动的拖拉机作业效果最佳,而该县几乎没有四轮驱动的58.8 kW(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二是使用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效果较好,而该县400余台深松机中只有10台全方位深松机,其余390余台是局部深松机(不带翼状),深松效果不理想。三是作业效率低,该县有相当一部分免(少)耕播种机由于调整种量、肥量,地块大小与播种机的幅度不适宜,以及机具自身因素等造成作业效益不高。
(3)在实施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农艺和农机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在关键技术上出现分歧,给实施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4)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缺少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及示范基地,基层从事农机技术推广的人员缺乏。
4 推广保护性耕作可行性建议
(1)领导重视,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政推动力度。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同其他工作一样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将推广应用该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采取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并对项目区的农民及全县农机手进行培训。
(3)农机推广部门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应做好引进、试验和选型工作,选出适应当地保护性耕作最佳机具向农民推广,并给购机者一定的购机补贴优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完善推广体系网络建设,搞好技术指导,做好示范、试验对比记录。
(5)农机农艺要互相融合,抓好每一个技术环节,以确保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