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物一部历史一面镜子
2012-08-30○文/王卫
○文/王 卫
●摄影/胡庆明
从一个人物的经历中了解中国石油化工和炼油工业的发展历史,并能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于工作的启示和做人的启迪。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侯祥麟先生堪称这样的人物。
《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这部书中,侯祥麟以他与中国新兴石油化工事业和炼油工业紧密相连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中国石油化工和炼油工业不平凡的发展历史。正如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所说:这部书“不是一本文学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只是我在世纪之交的回顾。”
侯祥麟生于1912年,祖籍广东揭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组织支持下,他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学习化学工程学,获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回到祖国,投身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研究与建设。从实现航空炼油技术国产化,到“两弹一星”特种油品研制成功;从20世纪60年代炼油技术的“五朵金花”怒放,到80年代“四朵金花”妖娆盛开;从《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他为中国的石油化工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
侯祥麟与石油结缘始于中学时代在化学课上听老师讲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能量,释放出来会产生巨大威力。当时我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少年的侯祥麟幻想着搞原子能的研究,作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器。由于是听化学老师讲的,他以为原子能是化学方面的知识,从此就迷上了化学。他说:“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我的人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
侯祥麟在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中没有回避缺憾,对自己主持或支持的不成功的科研项目也在书中一一袒露。上个世纪50年代,他曾为一项催化剂试验向时任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的康世恩申请了投资三四十万元,但最后试验没有成功。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近90岁高龄时,仍对自己在1958年“大跃进”时向领导建议开展如同全民大炼钢铁的“成堆干馏”法生产人造石油而自责:“这件事说明我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头脑发热,背离了科学的原则。”
侯祥麟一生著作等身,对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自述却情有独钟。“这本书虽然只有10万字,但我很喜欢。因为它真实,没有废话,基本说清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