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艺的人

2012-08-29唐炳良

读者 2012年14期
关键词:刘天华乞讨者唢呐

唐炳良

对于城市的一部分乞讨者,也许称之为“献艺的人”更恰当一些,因为他们并不是徒手乞讨,而是同时操弄着各种乐器。

据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献艺的人是受到普遍尊重的。他们是一些小提琴手、吉他手、鼓手等等。他们选择在地铁、车站、广场、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献艺,行人只要认为他演奏得好,付出了劳动,便愿意掏钱。而他们中有一些人,也并非出于生活所迫,有的甚至是有才华的艺术家,以流浪、献艺做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纯粹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这是西方的事。

我们这边,可以操弄的乐器好像不多,常见的是胡琴,还有就是笛子、唢呐、葫芦丝。也许应该说,献艺者能力有限,他可摆弄的乐器就这些,因为简单易学的缘故。乐器质量很低下,演奏技艺也难以恭维,主要是发出些声响,以吸引人的注意。有一个吹唢呐的人,一个木架子上另有一面锣和一个钹,应用了机械牵动的原理,吹唢呐时双脚踩动踏板(他是坐着的),锣和钹同时击打有声,三样器乐配合起来并不乱,但也仅仅熟练而已。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在路边摆一个扩音器,流行歌曲放得震天响,旁边还有一个让你投钱的铁罐子,这与其说是献艺,还不如说是折磨人的神经。

这么看来,他们主要还是乞讨。虽然我很愿意称他们为献艺的人。

我不能忘记的,是一个拉二胡的人,曾在我住的小区周围几个公交车站献艺,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他是个盲人。我估摸他有五十多岁,瘦削的脸上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傲气,不知谁得罪了他。有一个小女孩,守着一个存钱的铁皮罐,不像是他的女儿,也许是他的孙女?他之所以引起我注意,首先是他从不拉流行歌曲,他只拉二胡曲,包括《江河水》和《赛马》,还有刘天华的曲子。其次,他那把二胡,也不像是一般之物,烏黑的琴杆,很有些年头的样子,我疑心是红木的。从他的指法看,他是训练有素的,是标准的以指尖触弦(多数盲人是用手指的第一节甚至第二节按下去)。捋把、音准也很好。只是,他拉得很潦草,不怎么上心,因此听上去很稀松。

而且有时候,他干脆不拉,把二胡抱在怀里,坐在那里只顾自己抽烟。

常乘公交车的人,渐渐也都很熟悉他了,有人就告诉旁边的人说,他二胡拉得好,只是高兴才拉。马上有人冲着他喊:“拉呀,你不拉怎么给你钱?”

这个盲艺人理也不理,仍然昂首抽他的烟。眼珠往上一翻全是白。这一瞬间,我想到的是瞎子阿炳。也许,只有瞎子阿炳才会在他不情愿拉的时候,有这副冷傲的神气。

那段时间,我有意无意地常常想到这个盲艺人。他是怎么回事?曾经的艺术家?遭遇了某种生活和命运的变故?或者,他觉得周围的人不配听他的演奏?可是,他不是献艺吗?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个操弄胡琴的乞讨者吗?不久,他就从小区周围消失了。

有一天晚上,我到一位朋友家闲聊后回家,路过一个广场时,听到有悠扬的二胡声传来。我一惊,凭我的直觉,演奏者应该就是那个会翻白眼的盲艺人。无论如何,我不会就此绕过去。但我并不急于见到他,我放慢了脚步,边听着琴声边向广场走去。这是个月黑夜,风很大,城市的路灯下,有白色的食品袋和梧桐树的枯叶被风裹挟着,在马路上翻滚。

在广场的一角,我看到了这样一幕,这个白天草草献艺的盲艺人,现在正坐在一个花坛旁,用一种我之前没有见过的专注与投入,在拉他那把发了黑的琴。那个白天守着一个铁皮罐的小女孩,在一旁“跳房子”,两脚时而分开,时而并拢,同样显得十分投入。广场上空荡荡的,没有更多的人,仅有两对情侣,站在不远处,大风中互相依偎着,聆听他的琴声。

琴声舒展、悠扬,宁静、深远,刘天华的《月夜》。盲艺人是否也有过一段光明的记忆?或者,他确信人间必有如乐曲所描绘的那种美好的夜晚?我听见他用弓弦和手指,向夜空叙述一片如水的月光,月光下有远山隐伏,有近水流淌,有树影婆娑,有灯影人语。

我的手,已几次抓起衣袋里的一把零钞,但我每次意识到时,又都松开了。

他的面前没有那只铁皮罐。(达心摘自《雨花》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刘天华乞讨者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紫荆花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偶见某扫码乞讨者(新韵)
善良的妈妈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