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习题的编制
2012-08-27王亚明
王亚明
(江苏省黄埭中学,江苏 苏州 215143)
浅谈史料习题的编制
王亚明
(江苏省黄埭中学,江苏 苏州 215143)
史料习题是目前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学会编制史料习题也是当今高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就选择史料以及史料习题编制的原则两个方面简要论述如何恰当地编制史料习题。
史料;选择;习题编制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习题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各种考试中的一种主要的题型。运用史料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已成了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方面。以史料设置考试题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及复习情况进行的测量,也反映出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对人才选拔的需要。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史料并编制史料习题,怎样更好地运用史料习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要编制合理的史料习题,首先得有适用的史料,古今中外的史料浩如烟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选择教学所需要的史料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史料选取的原则
(一)所选史料应有趣味性与生活性
史料习题的基本形式是提供有关的材料,根据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辨析来解答问题。习题或试题中选用的史料,首先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中的文字不能过于艰深和晦涩,否则就会给学生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答题的兴趣。因此,选择材料,要尽可能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其中的图像史料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例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
29题
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该题所选的材料是一幅漫画,这自然比晦涩、枯燥的文字更符合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漫画中的两个人物相互拥抱,体现关系和解,但手中又都拿着武器,防备对方。再结合题目中的时间背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末期,学生就自然而然得出答案D。漫画材料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起题来也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二)所选史料应有人文性与科学性
(1)人文性。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关注人本身。现代社会要求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就必须注重中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弘扬真善美。著名学者赵亚夫说过:“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中学到自信,学到理智和智慧,获得爱国心和高尚的人类情感,做一个富有人性、善于反思、负责任的有健康精神,以及追求文明进步,并努力奉献的现代人。”中学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制作习题时,应该注意其中的人文性。
(2)科学性。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历史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史料,要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要认真筛选史料,对史料的组合不能随意编排,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必要时要注明出处。材料中的数据,出处明确,所选取史料符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然则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为之固亦不嫌”这种主张属于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个习题,在材料的选用上,明显不科学,断章取义。这段材料出自张之洞《劝学篇》,全文是“然则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原文的意思是在不损害“圣教”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可以学习“西学西政”,这是典型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而在题目中,把“无损于圣教者”这句一删,作者的意思就变成只要有利于中国,西方的一切都可学习,这明显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违背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原则。
二、史料习题编制的原则
选取合适的史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所选材料编制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习题。从编制习题的技术上来讲,主要是考虑材料的核心内容与问题设定的关系,考虑问题的指向,设计好相关的问题。从指导思想上讲,编制史料习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史料习题的设计要与教学的重点相符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这样的课程目标,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练习考试,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来进行,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编制史料习题时要抓重点和难点,所编制的习题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避免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的情况。
(二)史料习题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1)从题型来看,近些年来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这些题型都可以以史料作为背景,基于史料提出问题。由于高考的考查范围广,涉及面大而且力求公正,所以活动型的题目很难出题,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采用更多、更灵活的形式,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就可以进行尝试。改变练习和习题的单一模式,避免习题的僵化和枯燥,一直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可以说,历史题的多样化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习题的类型也必然会多种多样。史料习题的编制,也要符合教学多样的要求,从题型到材料类型,都可以多种多样。
(2)从选用的史料形式来看,要力求把有相互关联的多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注重创设新情境,在材料所反映的新情境下提出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高考历史试题所选用的史料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材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漫画插图等。将各种形式的材料结合起来使用,会使编制的试题活泼有生气,充分体现出史学的多彩多姿、博大精深,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能够神入历史,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三)所编制的史料习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学生的一种潜在发展水平,“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理论对于编制史料习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所编制的史料习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不应太难。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习题的难度也要适当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这就要在设问上下功夫。例如,2010江苏历史高考卷第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这道选择题时间没有交代,也没明确的地点,学生一眼很难看出答案。但是,仔细分析材料,联系教材内容,经过思考后可以发现。第一,运动战,可以排除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战役,然后综合从破坏铁路,北方几省同时报捷这些特征,就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选项中,只有百团大战符合题目要求。这个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文字叙述进行分辨。这样的题目设计有一定的区分度,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几乎都能被调动起来,这样的编制就是比较科学的。
(四)所编史料习题要具有从形式到内容的严谨性
史料习题虽然有多种多样的类型,所用材料又是多种多样的,但材料的选取、组合以及问题的设定等,又必须是严谨的,而不能有随意性。有时,为了便于学生对材料的阅读,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改写,尤其是中国历史中的文言文材料,学生阅读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审题时间过长,或出现阅读障碍,都会影响学生的作答,也起不到考查学生真实水平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写原始材料是可以的,但改写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而不能肆意改变原文的意思,这也是严谨性的一种表现。另外,运用文学作品,如诗词、绘画、戏剧、小说等材料,要考虑到其中的历史价值,如采用漫画材料的形式,其画面所反映的内容,应是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
(五)所编制的史料习题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与方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试题编制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方面,史料习题可以发挥出优势。因为材料毕竟与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同的,可以充分利用材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为史料习题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第34题的评分标准则加上了这样的注:“标准答案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准答案。如考生答到有形的自然边疆、空间的拓展、文化的扩展等内容也给分。考生也可以围绕边疆的扩展,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这表明我国的高考试题在评分标准中已注意了答案的开放性。答案的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特的个性。在编制史料习题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答案的设计要科学但不能太死板,否则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有创意的答案要酌情予以鼓励。
当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史料,并编制成合理的试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教学的素养,因此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勇于在教学实际中进行探索和反思。
[1]何健.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2005.
[2]何大劲.实物史料与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03(5).
[3]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