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在华零售投资:新趋势及对若干争议的新解

2012-08-24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9期
关键词:内资零售业销售额

李 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市 100836)

外商自1992年正式进入我国零售业以来,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张,即1992年的试点开放、2004年的全面开放和2008年以来的第三次扩张。其中,2008年以来,外商在我国零售业的投资在投资规模、市场布局等方面都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动向,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有关我国零售业被外资控制局面的进一步担忧。为此,本文使用计量方法和统计数据,对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若干争议进行重新解读。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外资在我国零售业的快速扩张在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引发了许多争议。有许多学者认为,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市场的迅速扩张将引发种种弊端。例如,傅龙成认为,外资商业企业并购内资零售企业有“零售业倾销”的嫌疑,且外资零售企业在某些业态上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仓储超市与会员店的外资比例达到了96%以上。[1]

部分学者认为,外资在我国零售市场的迅速扩张,客观上导致了我国零售业的过度竞争,形成了市场垄断,对社会福利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苏梅梅认为,外资进入导致零售业过度竞争,使国内零售企业利润率下降;[2]胡春燕认为,强势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可能使东道国市场集中度提高,跨国零售企业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对东道国社会福利造成负面影响;[3]邢孝兵认为,外资零售企业高效率的购销经验将推动外资零售商占领我国大部分市场,构成对我国零售市场的垄断;[4]魏花、李骏阳认为,外资在我国的加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零售业的产业生态,导致内外资零售商差距逐步扩大,零售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于强势外资零售企业;[5]吴清萍认为,外资零售商在我国上游市场买方势力的增强,将威胁到我国的市场竞争与经济安全,造成外资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控制,加速零售市场的集中,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6]徐振宇认为,外资零售商的加速扩张改变了我国零售业的产业生态,加剧了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导致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大型零售商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限制竞争;[7]闫奕荣、樊秀峰通过定量考察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利润的影响,得出结论,外资零售业营业额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会对内资零售业利润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8]

部分学者认为,外资在我国零售市场的快速扩张会促进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岳中刚认为,跨国零售商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客观上导致我国零售市场集中度提高,促进了我国零售业的竞争;[9]杨军安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迄今为止外资零售业的技术溢出是存在的,外资进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内资零售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外资零售业在我国的采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零售业整体赢利的增加,吸引了更多国内资金的投入。[10]

部分学者认为,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王俊认为,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客观上提高了我国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长期内会提高我国零售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短期内将导致国内零售业过度竞争。[11]

整体而言,外资在我国零售市场的迅速扩张是否会导致我国零售市场过度竞争,是否会形成外资垄断,是否会对社会福利造成负面影响,是否会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利润的重新分配,是否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等,国内学者存在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新解读。

二、外商在华零售业投资的新趋势

1.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份额逐步上升

从零售企业的数量看,外资零售企业的数量由2000年的190家增加到了2010年的1486家,年均增长122.84%。相应地,外资零售企业占全国零售企业数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9%上升到了2010年的2.8%。①

从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看,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我国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0.3%增加到了2010年的12.5%,10年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就连锁零售企业而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3%上升为2010年的15%,截至2010年底,外资在我国23个省份有连锁零售投资,连锁零售市场份额在12个省份超过10%,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福建、上海、重庆、江苏、广东、贵州6个省份的市场份额超过20%。②

2.业态种类越来越丰富,便利店成为外商投资的新兴业态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按销售额计算,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集中分布于大型超市(39%)、百货店(17%)、专业店(15%)、综合型超市(10%)等几个主力业态。[12]同时,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加油站、专卖店、仓储会员店、便利店、家具建材店、折扣店等业态上的分布初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动向是外资零售企业逐步进军便利店,在便利店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经达到14%,而且随着沃尔玛、特易购等大型外资连锁企业进入便利店步伐的加快,外资零售企业在便利店业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选择同时经营多种业态,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多元化经营,经营范围涉及到商业地产业务。沃尔玛公司在经营大卖场和会员店等主营业态的同时,近年来开始投资社区店和便利店(惠选店),目前在20个省市区设立了224家店,并从事多元化经营,成立了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从事与商业投资相关的业务。家乐福公司旗下设立大卖场、折扣店、生鲜超市三种业态,截至2010年底,在21个省市区开设了176家店。特易购公司同时经营大卖场和便利店两种业态,截至2010年底,在11个省市区开设了90家店,同时成立了特易购中国地产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从事商业地产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

3.外资零售企业经营业绩领先于内资零售企业,且差距逐步扩大

就利润率而言,外资零售企业的利润率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内资企业,也高于全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水平。由图1可见,2000年外资、内资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00~2003年外资零售企业利润率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和行业平均水平,2004年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利润率明显超过内资企业和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外资零售企业与内资企业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就单位面积销售额而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整体的表现领先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如图2所示,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单位面积销售额在2003~2009年期间一直保持既高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局面。就不同业态而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大多数业态的表现领先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便利店、综合型超市、大卖场、仓储会员店、专卖店等业态的单位面积销售额明显领先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折扣店的单位面积销售额方面,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持平。

就人均销售额而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每人每年86.55万元)的整体表现逊色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每人每年142.73万元)。但具体到不同的业态而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便利店、综合型超市、大卖场、仓储会员店、百货店的人均销售额,明显领先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如图3所示),在仓储会员店这一业态,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人均销售额远远超过内资连锁零售企业。

4.外资独资化倾向日趋明显,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快速扩张

外商在我国零售业的独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部分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对现有企业增持股份的方式实现独资,部分外资零售企业通过独资设立新门店的形式实现独资化。例如,2009年百思买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正式获得了五星电器100%的股权;2009年,沃尔玛公司在重庆、武汉、湖南新设大量独资门店;2010年家乐福公司表示,如果在二三线城市找不到满意的合作方就会选择开设独资门店。

近年来,外商在我国零售业的扩张越来越多地通过并购方式实现,2005年以来,百安居、华润、乐天、寰宇资本、家乐福、特易购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了合资企业的控股性股权,陆逊梯卡(Luxottica)、家得宝、华润、乐天、家乐福、百思买分别实现了对雪亮眼镜、家世界建材、家世界连锁超市、万佳百货、西安爱家超市、中贸联万客隆、乐客多上海七宝店、五星电器的全面收购。

5.地区扩张加速,便利店领域竞争激烈

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通过抢滩二三线城市加速地区扩张。例如,2008~2009年家乐福公司在二线城市新开设6家门店;2009年1~6月,沃尔玛公司新开设的30家门店中有29家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截至2009年6月底,沃尔玛公司在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达到20家;2009年1~3月,特易购公司新开设的7家门店中有5家分布在二三线城市。

便利店成为外资新近进入的一个领域,竞争日趋激烈。2009年,沃尔玛公司在深圳试运行“惠选”便利店,而这一经营模式沃尔玛公司在美国本土都未曾实践过;华润万家公司计划收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11000家加油站的便利店业务;截至2010年底,以便利店为主营业务的罗森公司在上海拥有330家门店,目前罗森公司大幅调高在中国的扩张目标,计划到2020年便利店总数达到10000家。

三、对若干争议的重新解读

针对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业的迅速扩张以及外资零售企业经营业绩普遍好于内资企业的现状,对于外资零售企业是否抢占内资零售企业优势资源,是否导致内资零售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是否存在就业挤出效应等问题,国内业界人士普遍存在争议。为此,本文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分业态、分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从实证分析角度重新解读上述争议。

1.外资零售企业是否存在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

本文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自变量,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就业人数为因变量,分别使用全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8个业态(便利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加油站、专卖店、家具建材店)的面板数据,使用Eviews 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省际面板数据

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自变量(WAIZI),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就业人数为因变量(NZJY),根据2006~2009年30个省市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设立方程(1)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并得到如下结果:

可见,基于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02,说明二者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且这种影响非常微弱。

(2)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

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WAIZI)为自变量,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就业人数(NZJY)为因变量,根据2006~2009年东中西部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基于东部地区10个省市区的数据,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因变量,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为自变量,设立方程(2)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东部地区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由此可见,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05,说明二者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且这种影响非常微弱。

针对中部地区9个省市区的数据,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因变量,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内资连锁零售企业营业面积(YYMJ)为自变量,设立方程(3)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中部地区的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可见,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03,说明二者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且这种影响非常微弱。

基于西部地区的数据,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因变量,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为自变量,设立方程(4)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西部地区的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可见,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08,说明二者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且这种影响非常微弱。

(3)业态面板数据

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WAIZI)为自变量,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因变量,根据2004~2009年8个业态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设立方程(5)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并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可见基于8个业态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不同业态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15,说明二者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影响较为微弱。

综上,就30个省市区、东中西部地区、8个业态的面板数据而言,除中部地区以外,无论是分业态的统计还是分地区的统计,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扩大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之间都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将导致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而非减少。只有中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与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即中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将导致内资零售企业就业人数的减少,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并不大。可见,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是不存在的。

2.外资零售企业是否挤占内资零售企业的优势资源

本文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自变量,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因变量,分别使用全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8个业态(便利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加油站、专卖店、家具建材店)的面板数据,使用Eviews 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省际面板数据

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自变量(WAIZI),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因变量(YYMJ),根据2006~2009年30个省市区外资企业销售额与内资企业营业面积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设立方程(6)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并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可见,基于30个省市区2006~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08,说明二者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影响力较小。

(2)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

本文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自变量(WAIZI),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因变量(YYMJ),根据2006~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针对东部地区10个省市区的数据,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营业面积(YYMJ)为因变量,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为自变量,设立方程(7)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东部地区的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可见,东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3,说明二者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影响为正,且影响力较小。

针对中部地区9个省市区的数据,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因变量(YYMJ),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自变量,设立方程(8)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中部地区的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可见,中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4,说明二者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影响为正,且影响力较小。

针对西部地区的数据,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因变量(YYMJ),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WAIZI)、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就业人数(NZJY)为自变量,设立方程(9)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

考察西部地区的数据,得到以上统计结果。可见,西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说明二者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影响为负,且影响力较小。

(3)业态面板数据

本文以内资连锁零售企业营业面积(YYMJ)为因变量,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WAIZI)、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就业人数(NZJY)为自变量,根据2004~2009年8个业态的外资企业销售额与内资企业营业面积的面板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设立方程(10)所示的检验方程,其中Ci是系数,并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基于8个业态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统计指标,符合相关统计规定,结论可以采纳,即就不同业态的面板数据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05,说明二者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即外资零售企业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且影响较微弱。

综上,就30个省市区、东中西部地区、8个业态的面板数据而言,无论是分业态的统计还是分地区的统计,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之间都存在着比较微弱的相关关系,即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大。就业态而言,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将导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减少。就地区而言,30个省市区整体以及东中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将导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增加而非减少,只有西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与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即西部地区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扩大将导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的减少,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并不大。可见,外资零售企业挤占内资零售企业优势资源(就营业面积而言)的说法与实证分析结果相比是有一定出入的。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外商在我国零售业投资若干新趋势的基础上,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外商零售业投资是否抢占内资零售企业优势资源,是否对内资零售企业就业构成挤出效应等争议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初步得出了结论:整体而言,外商在我国零售业投资的加速扩张并没有挤占内资零售企业的优势资源,外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没有对内资零售企业构成明显的就业挤出效应。

内资零售企业在面对外资零售企业迅速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时,应着力通过跨地区并购、跨行业并购、自愿连锁、内资并购外资等方式壮大自身规模,实现优势资源的重组,发挥规模效应,同时还要反思内资零售企业目前联营模式过多、自营模式过少的弊端,通过提高自采比例、培育自有品牌等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点课题“中国零售业自营与联营模式的选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表17-9。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表17-14。

[1]傅龙成.谈外资零售商业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2(2):32-33.

[2]苏梅梅.中国零售业外资进入与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80-181.

[3]胡春燕.FDI与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06(12):30-31.

[4]邢孝兵.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5(8):15-16.

[5]魏花,李骏阳.外资零售商扩张对我国零供关系的影响[J].经济师,2008(11):99-100.

[6]吴清萍.外资零售商买方势力的经济影响及规制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5):6-10.

[7]徐振宇,刘晓雪.外资零售商扩张:企业间关系与市场势力滥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1):66-67.

[8]闫奕荣,樊秀峰.外资零售业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实证研究[J].探索,2011(4):100-103.

[9]岳中刚.外商直接投资、市场集中与福利效应分析——以中国零售产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9):76-79.

[10]杨军安.我国外资零售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74-76.

[11]王俊.外资进入零售业对中国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5(2):52-55.

[1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连锁经营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407.

猜你喜欢

内资零售业销售额
金佰利2022财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51亿美元
2020年美国玩具总销售额增至326亿美元,上升16.7%
美泰公司今年一季度净销售额8.74亿美元,同比增长47%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天津:今年前两月引进内资项目1574个到位资金855.35亿元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
提升我国零售业品类管理能力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