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岩巷机械化掘进施工与组织研究
2012-08-22李国友
李国友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 安徽 阜阳 236235)
1 问题的提出
鉴于矿井生产需要,新集矿区矿井水平开拓、准备岩巷其施工断面平均在20m2,一般岩巷掘进中一般遇到断面接近20m2时,其岩巷进度将会明显下降,传统的炮掘工艺相对于大断面打眼时间长、出矸量大,且支护强度高的特点,单进一直处在60米~70米/月左右,其制约单进因素有:
1)巷道断面大,巷道均在4米以上,施工中采用分台阶施工,人工打眼时间长,速度慢,且炮眼数量多,工效低。
2)大断面岩巷矸石量大,耙矸机出矸,速度慢,平巷矿车接车,随着耙矸机的前移需要钉车场,人工推车、倒车距离长;斜巷轮眼提升出矸,速度更慢,斜巷连续提升安全隐患大,且影响斜巷喷浆、打锚索等工序平衡作业;如车皮供应不及时,迎头不能及时不矸,则无法进入下一循环作业。
3)炮掘在迎头岩性硬度较大时采用传统风锤施工,需打100~120个眼,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所耗时间长。且风锤所配钻头直径只有¢32mm,装短径¢27炸药能量小,爆破效果差,在硬岩条件下小功率钻具不适合用中深孔爆破工艺进行爆破作业。循环单进仅1.6米/循环。
表1 炮掘掘进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2 施工组织研究
如何解决大断面岩巷单进问题,新集矿区经过多年摸索,其施工组织研究如下:
2.1 根据施工巷道岩性情况选择不同掘进设备
1)岩性硬度基本处F<6时,采用岩巷综掘机机掘作业;2)岩性硬度处在F>6时,采用钻岩台车+装岩机炮掘作业。
2.2 建立岩巷快速连续出矸系统,改变传统车皮+耙矸机出矸模式
利用综掘机或装岩机快速出矸优势,在长距离大巷采用皮带机+链板机+车皮联合出矸(系统有优势可直接进入矸石胶带机进入矸石井直接出矸)。
该系统具备以下优点:
1)长距离岩巷,在向前延伸过程中,可直接延皮带,其接车地点固定。
2)大大减少皮带推车距离时间长,避免倒车速度慢,出矸慢。特别是长距离大断面上、下山岩巷掘进过程中,皮带机能避免车皮出矸斜巷提升时间长、安全隐患大、出矸时其它工序不能平衡作业等问题。
3)利用链板机两侧设瓦石挡矸墙,起临时储矸仓作用,在车皮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下,可采用该系统临时储矸,不影响迎头出矸,起到连续出矸的作用。
2.3 改变传统施工工艺,提高施工工效
1)大断面在矸石硬度F<6采用EBZ200(H)型或WAV300型大功率岩巷综掘机施工,相对于传统炮掘,在大断面岩巷作业时有以下优势:
①切割速度快,全断面一次性切割,避免炮掘分两次放炮中诸多打眼、装药、连线、警戒、撤人、验炮等工序,工序利用相对比较科学,工效高。
表2 综掘机快速掘进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②安全系数高,综掘机作业,作业人员离迎头较远,相对于炮掘人工在迎头大断面山墙下作业,避免在山墙高度达到4米时人员在迎头作业时帮部及山墙矸石片掉伤人,安全系数要高。
③综掘机切割成型好,相对于放炮其围岩成型比较好,有利于巷道后期使用。
2)大断面硬岩采用德国BTRK1-PS408-COP163钻岩台车施工相对于传统的炮掘有以下优势:
①硬岩采用YT-7655风锤打眼,打眼难度大,进度慢,且人工劳动强度大。
②台车打眼,采用¢38mm的钻头,配φ35×330mm矿用三级水胶炸药,风锤打眼,采用¢32mm,配Ф27mm×430mm矿用三级水胶炸药,台车打眼,其单眼配炸药直径大,其对硬岩破坏能力要强,适合于采用中深孔爆破,其循环单体能达到2.4米,循环单进要高。
表3 钻岩台车掘进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3 施工单进对比
新集矿区经过多年探索和学习,在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出矸系统,创新施工工艺,使得岩巷在断面大、支护强度高等不利因素下单进台车平均单进由原来的60米~70米/月提高到100米/月,最高单进达到140米/月;岩巷综掘平均单进在120米/月,最高单进达到210米/月。
4 结论
新集矿区通过多年来探索,通过引进先进的大功率设备、优化施工工序,创新施工工艺,使矿区大断面岩巷在不同岩性条件下单进有了大幅度提高,不仅仅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大大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和矿区大断面岩巷的单进水平,确保了矿区的生产接替,该施工组织研究的成功探索,为其它矿区在相同条件岩巷单进的提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1]缪协兴,钱鸣高.采场围岩整体结构与砌体梁力学模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No.3-4:3~12.
[2]曹胜根,等.采场支架——围岩关系新研究[J].煤炭学报,1998,23(6),575-579.
[3]曹胜根.采场围岩整体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6):721-721.
[4]李洪.崔家寨煤矿坚硬顶板控制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4:73-76.
[5]钱鸣高,何富连.再论采场矿山压力理论[J].中国矿业大学报,1994,2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