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绿色住宅设计

2012-08-21王骁丁

山西建筑 2012年24期
关键词:住宅绿色建筑

王骁丁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1 人与自然的和谐

居住的舒适性一直是人们生活所追求的目的之一。这一点从历史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蒙昧时期,人作为自然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就考虑到了住居的重要性。从挖地为穴到构木为巢,从天然山洞到木骨泥墙房屋,无一不体现着生活着的人对住居的要求一再提高。后工业化的今天,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性淡漠,使得人的思想重新回到了“生存”这一根本保守的立场上来。

为改善生存状况、改善生活,人们寄希望于设计。“设计”作为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桥梁,在改善住居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设计”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造诗意的住居,使人舒适的居住,满足生活需要。

适宜的居住区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噪声地段。外部环境绿化品种多样化、多层次化,形成可使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

2)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和住宅单体设计中,合理适当的设计交往空间,以供居民交流,缓解现代社会的社交贫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配置后,更能增加居民的归属感。

3)住宅的平面布局设计要动静分区。卫生间和厨房要满足现代家居生活需求,具有现代生活所需设备及面积,并且做到自然采光。户型内要有专门的储藏空间等。

4)现代生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要求住宅建筑向智能建筑方向发展,住户可以利用网络使生活更便捷顺畅,提高生活的质量。

因此,了解社会、时代,了解现代生活是根本,而舒适的生活是最终目的。在现代生活中,设计已渗透到各个层面,更强烈的表现在需要人的参与与体验,强调人与空间、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体现与应用。《21世纪议程》的诞生,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为此探索绿色建筑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就显示出其意义。

2 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目的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绿色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使用节能能源资源。“能源是任何文明的先决条件”(Alvin Toffter)。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生产与消耗,决定了当前国家经济实力与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的生活用能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安定局面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为自己的设计作品选用生产能耗低的材料,优先选用可回收的材料。并且应因地制宜的向开发商推荐本地的产品,可以节约运输等环节的费用。做到既能节约资源,又能达到设计目的。2)设计手法的运用,环保型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体形设计的推敲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如建筑平面形式、建筑体形,建筑墙体、门窗、屋顶、遮阳,围护结构。环保型材料主要有基本无毒无害型和低毒、低排放型两类。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3)绿色施工。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施工现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控制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水、电等资源,保护工地区域内的绿色植物。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国家建设部发布的《绿色施工导则》,对全国建筑施工单位提出了要求,为绿色施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3 设计理论的实际运用

新江湾城F2住宅项目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总占地面积76 435.7 m2,地上建筑面积180 250 m2,地下建筑面积60 263 m2。小区共有高层住宅22栋,并配有商业办公及会所等公建配套设施。该项目分二期开发。一期包括16栋住宅塔楼及会所,二期包括余下的6栋住宅塔楼及南侧的办公商业。

由于项目地处被称为上海市区唯一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的新江湾城地区,并由于基地紧邻一块原生湿地,使得项目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优越,为地块的可持续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上述思路出发,以新江湾城F2地块住宅设计为例,从居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设计、遮阳与采光、围护结构设计、噪声污染的控制、交通规划及地下空间利用、雨水回收及灌溉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新江湾城F2住宅项目设计中的运用。

3.1 居住区风环境

普通意义上的小区设计,一般是把设计重点放在总平面的布局、单体建筑的外立面上,很少考虑整个小区比较密集的建筑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优秀的总平面设计和建筑高度变化,可以保证冬天不会出现小区内风力突变,而夏天则会有良好的空气流动。

在本项目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主体建筑南北向放置,顺应地形取得了错位的总体布局,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和气流流动情况。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 m高处风速小于5 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小区建筑布局有利于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住区不出现漩涡和死角,不出现再生风和二次风环境问题。

3.2 户型通风设计

住宅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空间布局,可以优化居住的舒适度净化空气质量,并且居住者不用花费更高的代价去采用现代化机器设备,就能满足居住的舒适性。

3.3 绿化、水景设计

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并且灵活的应用水体景观,可以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在本项目的景观设计中,用草地、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灵活配草地、灌木、乔木和水景,目的是不仅给住户一个优秀的花园式小区,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植物、水体来改善整个小区的微气候。

总平面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贯穿整个基地的景观。较高的住宅位于基地的东北区以确保在不影响北面的生态公园的前提下,把生态公园和南面中央绿化带的景观都能尽收眼底。另外,最靠近生态公园的三栋塔楼都保持60 m以及80 m以下高度,以确保小区完全不影响生态公园所有的生态及景观。

3.4 采光与遮阳

在本项目设计中利用建筑的平面形式的变化,自然形成了一部分悬挑的遮阳板,使实际直接照射进室内的阳光减少。并对小区的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单体住宅建筑的关系,进行了建筑群日照分析及建筑单体自然采光分析。

3.5 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构造层次设计,以满足DGJ 08-205-2011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建筑综合节能目标65%的要求。具体采用了以下措施,见表1。

表1 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措施

3.6 噪声的防止和控制

新江湾城F2地块住宅区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隔绝居住区和小区东侧的主要道路,防止道路的噪声传入小区的目的。设计团队在现场进行了噪声测试,并且在项目设计中采取以下措施,见表2。

表2 噪声防止和控制措施

1)本项目范围后退城市主干道30 m,同时建筑主体再退后项目用地边界30 m,有效地与城市主干道拉开了距离。

2)在主体建筑与城市主干道之间进行了景观设计,以高低搭配的多层次的绿化作为隔离带,有效地降低了噪声的影响,环境噪声昼夜声压级均低于GB 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噪声标准规定。

3.7 交通规划及地下空间利用

本小区设计中,内部实行完全人车分流。机动车全部实行地下交通,地面规划道路仅做消防车道紧急使用。在设计中,倡导低碳绿色交通理念,设计有554个自行车停车位,55个低排放/新能源汽车优先停车位及55个电动车充电站。地下室采取整体开发,地下总建筑面积达60 263 m2,包括塔楼地下室及地下车库功能。为了节约建筑用地,自行车库、汽车库及所有设备机房均设计在地下室,并在设计中满足通风、防火及设备专业等相关要求。

3.8 雨水回收及景观灌溉

本项目地下室部分设有2个容积150 m3的雨水收集池,通过地面的渗透井及屋面的雨水管道充分收集屋顶、路面部分雨水。在收集池的雨水经过弃流—沉砂—沉淀—砂过滤—消毒等工序后再利用,系统处理水量20 m3/hr,并采用变频供水,主要用于景观补水,绿化灌溉及车库冲洗等方面。景观绿化灌溉用水采用喷灌方式极大地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中国古人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现在经济发展了,技术进步了,但是人们对于安居的基本要求依然未变。

人们一直在不懈的寻找着的东西,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而是自身的舒适性。真正使我们感到舒适的东西就是先进设计的发展方向,这个目标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使我们将自己抛入进去,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设计正是如此“以人为本”从而达到人与环境、自然的最大协调性,而“舒适”则是其本质。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建筑节能和了解绿色建筑设计,它的推广不仅仅只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的责任。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4]周 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陈顺和.人性化与当代设计生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94-96.

[6]刘舒娴.人本与生态——不可或缺的设计基点[J].福建建筑,2002(80):92-93.

[7]杨子江.绿色生态住宅刍议[J].工业建筑,2004,34(2):14.

[8]常继福.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原则与理念[J].山西建筑,2011,37(19):8-9.

猜你喜欢

住宅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Jaffa住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